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空间知觉是人类最早发展的知觉之一。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许多方位词,而东西南北是两者都有且出现较早、使用较普遍的方位词。但是,这四个方位词在东、西方除了基本理性意义相同外有其他许多不同之处。文章从文化内涵、相互关系和组合顺序三个方面来对比英汉东西南北方位词,不仅能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障碍,还能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杨和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
邓小平的“东西南北”理论是深深地植根在冷战时代国际格局的演变基础之上的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冷战后一时代依然闪耀着科学的光辉,它的理论力量,结合当代世界实际,规范出这样的结论:发展问题,这一当代世界人民必须致力于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中心任务”,是冷战后时代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3.
杨建党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3):6-9
“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过程 ,经历酝酿、命名、确立、曲解、定义时期。随着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不断深化 ,“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国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2):124-128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方位表征模式,英汉语也不例外.表面上看,英汉语都存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但在具体表征模式方面却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前者以"南北"向为主轴,后者以"东西"向为主轴;(2)前者以自然方位为主导,简明客观;后者以人文方位为主导,复杂主观.其主要理据在于英汉语背后所隐含的文化认知取向差异. 相似文献
5.
6.
7.
杨继瑞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开发大西南,必须制定发展战略,而发展战略则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因此,开发大西南的发展研究,应用研究固然十分重要,但它的理论研究也应该与之同步,以便为其发展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所以,既要深入调研,解决开发大西南中的实际问题,也要重视其理论探索,从而统一思想认识,在形成和发展西南经济区的工作中齐一步伐。迄今,不少同志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本文拟就此作进一步的探讨,藉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黄德兴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11)
捷克斯洛伐克普列肖夫大学哲学系科学无神论教研室主任季鲍尔·加列奇卡强调指出,在确定“无神论”概念的内容时,“简单化地、从词源学方面”来揭示这一术语的最初意义,是不够的。必须对作为世界观的真正无神论进行综合的和深刻的分析。任何一个社会现象,只有在研究其发展的成熟阶段、而不是它的历史演变的中间 相似文献
9.
我常常想,“东”(柬)这个字,为什么是“日”在“木”中呢,“日”在“木”上为“东”,即“杲”字,“日”在“木”下为“两”,即“杳”字,不是更好吗,好记又容易理解。偏偏造个“柬”字是“日”在树林(木)中,多不显眼呀。 相似文献
10.
分类意味着依据特定的关系对某一类别加以安排,其目标在于促进理解,并使事物之间的关系简单易晓。人类组成社会需要秩序,分类为秩序提供了标记和保护,表达了它们建构于其中的那个社会。族群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归属是其关键特征,其要素是自我归属和分类。按照这样的认知原则,北罗德西亚Copperbelt和贵阳市的"背篼"都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们在心理和认知上的自我归属体现了一种分类思想和原则。 相似文献
11.
汤家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3
今年七月一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被英国占领达155年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史上彪炳显赫的盛事,也是二十世纪世界历史上的大事。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斗争过程,也是中英两国综合国力较量的过程。自从英国占领香港之后,中国历届政府都曾为收回香港做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但是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相似文献
12.
副词终于由非词的分立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来,与它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句子结构是终于+AP、VP、S。确定终于为副词的形式标志有两个:一是终于后面的谓词性成分做句子的谓语;二是除去终于后句意不受影响,有的句子甚至出现时间词。终于作时间副词始于魏晋时期,成熟于唐宋元明时期,清代又可作语气副词。其词汇化的主要因素是句法位置的变化和隐喻机制。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东北亚地区的主要政治力量间存在两种安全观念-冷战思维与新安全观.冷战思维追求地区力量的均势,而新安全观则强调国际关系的合作化,由此在本地区形成一种新型安全格局,这种格局的实质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统一体.由于东北亚诸国要形成共同的安全理念尚需时日,故这种东北亚型安全格局也将在新世纪很长一段时期内主导本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14.
对比了英汉方位词"东"、"西"、"南"、"北"的组合类型,分析了方位词词序的成因,指出汉语的认知过程一般是参照点先于目标,而英语一般是目标先于参照点。同时论述了"东"、"西"、"南"、"北"的翻译以及其文化蕴涵,对语言教学、翻译等应用学科具有一定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练庆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35-38
与时代主题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相契合,"理想信念"概念的形成经历了由分立使用到整合统一的过程。"理想信念"概念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是指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核心的完备而严整的理想信仰体系。在"理想信念"概念的使用中要辩证理解,避免概念使用中泛化、僵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17.
田海蓝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高尔基曾说过:“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作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风景和思维过程。”他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作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的论断。为了在创作中更好地发挥“第一要素”的作用,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学语汇,许多作家都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和探讨。他们在摸索中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语言风格。欧阳山同志就是有志于此的探索者之一,他在以往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历经艰辛,百折不回,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8.
石微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1-24
现代汉语介词“按”来源于先秦动词“按”.“按”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东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按”可以重新分析为介词,介词“按”萌芽显现,魏晋南北朝至隋,“按”的介词用法逐渐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按”进入沉寂期,直到清代,介词“按”的使用频率才大幅提高.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按”语法化的句法环境,“按”由本义“用手向下压”经由“查验、考核”义演变为“依据”义.“按”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按”发生语义演变导致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19.
梁劲泰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44-51
佛教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部分思辨性的论证是通过对灵魂(我)有无的主题展开的.围绕着生命轮回的问题.古代印度宗教首先提出了梵我同一等思想.佛教不同意这些思想,提出了五蕴缘起的理论.论证人的灵魂(我)不具有实在性,强调其无的一面.随着问题的深入,佛教进一步阐述灵魂的我是有与无的统一,提出中道及二谛说.最后由大乘唯识宗通过对识的论述,侧重于有的一面,完成了无我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王杰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9-37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天、地、人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立的系统,而是彼此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同处于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洪流中,是生生不息、一气贯通的。从人际关系看,中国文化主张群我和谐、人我和谐,并形成了一整套规范人际关系的伦理体系。从人的身与心的关系看,表现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肯定身是心的基础,在承认身心统一、神形不离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人的修身和正心,重视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