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构建与世界潮流相一致的中日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菅直人内阁上台以来,积极强化日美同盟关系并紧密配合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计谋。在钓鱼岛海域发生的撞船事件,激化了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矛盾,导致了两国关系出现又一次逆流。中日复交以来的历史证明,中日关系正是在搁置钓鱼岛争议的同时取得了长足发展的。现在日方有人否定 "搁置论",给中日关系发展设置障碍,必将被证明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搁置争议”原则为中心,对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领土争端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对钓鱼岛争端激化和升级的背景进行了剖析。论文认为,应该正确认识钓鱼岛领土争端在中日关系中的定位问题,领土争端已经持续了40多年,但它没有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重大障碍,可见这是一个可以控制和避免升级的问题,关键在于当危机出现时,应该冷静处理而不是高调挑衅。为了避免争端的激化和升级,中日两国政府应该在坚持“搁置争议”原则的基础上,达成5项共识。  相似文献   

3.
中日关系经过反复的周期性恶化,终于在日本政府否认搁置钓鱼岛争议的政治共识和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双重打击下形成被半官方媒体称为"绝交"的严重事态,充分证明在排斥中国参加"战后处理"的战胜国权利而庇护日本逃避战争责任的所谓"旧金山体制"下,遗留的"历史问题"是决定东亚地区政治的重要结构性因素。厘清东亚政治的历史逻辑和秩序结构可以认识到,推进真正的中日和解,实现东亚政治的"脱战后",有赖于中日两国的地区政治主体性自觉和中日交流从实用主义取向向理性主义的转型重建。  相似文献   

4.
钓鱼岛领土主权归属认知争议,是目前中日关系改善的一大障碍。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对日本具有较大影响。迄今美国在钓鱼岛领土主权问题上保持某种程度的"中立",但又把钓鱼岛管辖权说成属于日本。2010年以来美国多次表示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全条约》第五条。这使安倍内阁更加有恃无恐,局势有进一步恶化的危险。美国在钓鱼岛争议中偏袒日本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在甲午战争中曾偏袒日本;二战后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往往无视史实,重要决策大多建立在知识性错误基础之上;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主要从地缘政治与权力均衡角度考虑本国战略利益;美国至今仍把黄尾屿和赤尾屿作为射击靶场而不肯撒手;日美之间的相互利用也不容忽视。美国与其在钓鱼岛问题偏袒日本,导致日本采取更加强硬的姿态,不如加强中美对话,促进中日对话。中国也应更加重视钓鱼岛问题的研究与宣介。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研究钓鱼岛争端问题的文献主要是从历史和法律两个角度来论述的,涉及钓鱼岛列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中国对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拥有主权的历史依据和法律依据研究、日本反复挑衅钓鱼岛主权问题的政治图谋以及钓鱼岛争端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等方面。本文专门从国际法的角度对解决钓鱼岛争端的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战争模式、仲裁模式、谈判模式和搁置模式,并从历史和国际法理两个角度对这四种模式在中国未来解决钓鱼岛争端上的可行性选择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中日关系恶化容易,改善难。2010年9月钓鱼岛事件再度引发中日领土主权争议,并造成两国关系和民众感情恶化。同年末出台的日本防卫计划大纲,对中日关系将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有可能以新的形式抬头。中日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的化解,需要双方拿出诚意与智慧。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问题曾经达成的共识,认为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分三个层次加以理解:一是双方之间在邦交正常化谈判前后达成了约定,特别是日方默认了“不提”钓鱼岛问题的处理方式;二是在和平友好条约谈判过程中对“搁置争议”约定的确认,并由两国领导人给予了默认;三是在上述约定及其确认基础之上,两国之间在处理危机过程中形成的默契,即双方都不改变钓鱼岛的现状.总之,中日之间关于“搁置争议”的共识是在约定、确认和形成默契的过程中成立的,野田政权的“国有化”措施却破坏了这个共识,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相似文献   

8.
自2012年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后,中日关系旋即陷入持续恶化的困境。以安倍晋三为首的自民党政治家,秉持消极的对华战略认知,在制定及执行对华政策上更多地展现出强硬的鹰派色彩。基于对中国崛起的警觉和防范,自民党政治家认为中国"试图依靠力量来改变现状的行动,是对国际秩序的挑战",因此亟待通过强化日美同盟体制和构筑"反华包围网"予以应对。然而,日本推行充满敌意的对华政策非但未取得预期成效,反而招致自身在亚太地区陷入孤立。面对这一窘境,安倍内阁遂逐步转变此前的消极对华认知,转而开始推行温和的对华政策,中日关系也随之呈现缓和与改善的迹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日两国虽然并未在钓鱼岛海域发生实质性冲突,但始终处于表面和平实则暗潮涌动的状态之下。从20世纪70年代钓鱼岛问题再度浮出水面后,日本国内也开启了对钓鱼岛问题的一系列研究,其主张往往与我方形成鲜明对立。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国内对于钓鱼岛问题的观点并非铁板一块。如在主权归属、搁置共识以及战后争端爆发的根源等问题上均有不同的看法,其中甚至不乏有利于我国立场的观点。因此,通过了解日方有关钓鱼岛问题的研究动态和多方观点,将对我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政策制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蒋立峰 《日本学刊》2012,(5):32-48,157,158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钓鱼岛问题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历史文献证明,钓鱼岛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日本必须把于1895年窃取的钓鱼岛群岛完整地归还中国。石原慎太郎和日本政府妄图通过"买岛"以彰显其"主权所有",这种"洗岛"阴谋必然破产。因钓鱼岛问题事关国家核心利益,中国果断应对已取得较好效果。今后中国应不断加强各种力量,掌握主动权,力争早日解决钓鱼岛问题,以使中日关系能够出现更大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各位作者的核心观点综述如下:(1)在中美博弈的架构下发展中日关系尤为重要,但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政治互信,用"东亚方式"来解决问题。(2)安倍政府改善中日关系的举措本质上是"避险平衡外交"。鉴于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中国也需要努力发展中日关系。在经济领域,双方有广泛的共同利益。(3)安倍作为右翼政治家,在思想与现实方面摇摆不定,发展中日关系要晓之以理。(4)在安倍政府谋求改善中日关系的背后,应该清楚地看到日本社会的右倾化,历史上的以小博大和与强结盟的国际关系行为,要加以警戒。(5)安倍访华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两国存在诸多近期难以解决的矛盾,但是双方关系的改善能够促进民间往来,对地区局势缓和也有积极影响。(6)中日关系存在着积极的确定性因素,包括日本长期政局的稳定性、安倍个人需要政治遗产和日本内政外交的稳定性等,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如美国对中日关系改善的认知和日本自身的意愿,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负面认知等。在这种情况下,安倍采取了更为实效的即"低调"的方式谋求双边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愈演愈烈,尤其是日本否定"搁置争议"的存在,继而玩弄"购岛"和"国有化"手段,企图做实其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和主权占有之目的。日本这一系列动作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反对和严正反制。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境外华人学者愤然著述,从历史、法理多角度论述中国拥有钓鱼岛主权的史地证据,涌现出一批有见地的论著。最近由海洋出版社隆重推出的《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最新增订本),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论著。  相似文献   

13.
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是甲午战争遗留下来的、与"二战"后美国横加干预密切相关的岛屿及相关海域的主权争议问题;是涉及到民族感情、地缘政治、资源能源、台湾问题等容易影响中日关系全局的局部敏感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敏感问题,促使中日关系健康发展,首先需了解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历史真相的来龙去脉、正确的国际法解释,并对容易引起误解的若干问题加以必要的说明与澄清。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愈演愈烈,尤其是日本否定“搁置争议”的存在,继而玩弄“购岛”和国有化“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中日关系的难题集中在日本所称"尖阁列岛"和中国所称"钓鱼岛"的领土争议上。中日之间发生意外和冲突的危险确实存在。一旦意外情况发生,中日要再次和解,可能要推迟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这对于中日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都是不利的。要避免中日关系冲突,应该启动改善中日关系的艰难进程,深切希望中日两国和平共处,相互合作。日本应避免采取富有挑衅性的举动,中国则不以武力施压。高级别的领导人会晤和中日两国民众之间的交流应当不断进行。  相似文献   

16.
对突破中日关系僵局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关系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态势。虽然两国经贸交流日趋活跃 ,但政治关系却持续僵冷 ,各种对立与摩擦有增多的趋势。究其原因 ,主要是日本当权者在处理对华关系上推行了一条不合时宜的强硬路线 ,一再挑衅中国的战略底线。小泉至今仍拒绝就停止参拜靖国神社表态 ,自民党代理干事长安倍晋三攻击中方的严正要求是“干涉日本内政” ;日本政府还不顾中方严正交涉 ,执意向“台独”代表人物李登辉发放赴日签证 ;更有甚者 ,日本政府还公然宣布接管右翼团体设置在钓鱼岛的灯塔 ,致使两国围绕钓鱼岛主权的争执再次趋于白热化。日本…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日关系新格局的出现,以及2009年以来美国亚太政策的刺激,为了迫使中国接受日方在东海的"中间线"主张,同时也为了与日方的钓鱼岛政策相协调,日方不断滋扰中国在"中间线"以西海域合法的油气开发活动,以期在国际社会上制造"中间线"以西海域争议化的假象。尽管日方的这一做法在国际法上难以立足,但是客观上却给中国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干扰了中国正常的油气开发活动,让东海紧张局势难以缓解,致使"中间线"以东海域存在争议的事实被淡化。  相似文献   

18.
在钓鱼岛争端的论战中,日本官方回避《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为代表的雅尔塔体系法律文件在确定战后东亚领土中的地位,反而将《旧金山和平条约》作为日本对钓鱼岛"主权"主张的条约法依据。本文结合历史学对"雅尔塔体系"的研究,侧重从国际法尤其是条约法角度,重点考察和论证"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雅尔塔条约体系的"强行法"特质,并分析这些条约与钓鱼岛问题的紧密关联,以批驳日本的官方主张。  相似文献   

19.
日本会议的存在,是日本近年来政治右倾化的根源之一。日本会议对当前的日本政治有很深的渗透。它起源于宗教色彩浓厚的"保护日本之会"和"保护日本国民会议"两组织,其渊源是右翼宗教"生长之家"。日本会议被日本右翼组织"日本青年协议会"操纵,因此可以认定是一个右翼组织。日本会议与安倍晋三互相利用,安倍实际上成了日本会议在日本政界的代言人,日本会议也是安倍依赖的政治基础之一。当前日本会议面临困境,该组织的右倾思想和民族主义主张与当今全球化的大趋势并不一致,与安倍的内政与外交目标也并非完全趋同,甚至与其宗教"母体"生长之家的新理念背道而驰。如果今后日本会议与安倍内阁的结合出现松动,不但安倍的右倾政策将不得不有所收敛,日本政治右倾化也将受到一定遏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为三个阶段对美日私相授受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过程进行考察:①非法将钓鱼岛列入“托管”范围;②非法“托管”并纵容日本的非法活动;③非法“归还”琉球并私授“钓鱼岛”施政权.笔者认为,美日私相授受钓鱼岛,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合法权益,并对中日关系正常发展产生了影响.此外,钓鱼岛问题不仅助长了日本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气焰,而且成为美国牵制中日两国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