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鲍德里亚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及其相关范畴都建立在西方传统理性主义思维之上,不仅无法作为揭秘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神话的理论工具,反而成为其同谋。他将历史唯物主义视做"关于生产镜像的自我迷恋",进而提出要全面"解构"历史唯物主义。事实上,马克思在社会研究中强调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与西方传统思辨哲学有本质的区别;相反,鲍德里亚迎合后现代解构之风,强行解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典型的"纯思辨"色彩。  相似文献   

2.
让·鲍德里亚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德里亚的理论视角是"消费社会",他通过对马克思理论及其核心"生产"范式的批判,经由一系列理论中介,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后马克思主义.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的"生产"范式没有超越黑格尔和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要走出"生产之镜",必须认识到"消费社会"的特征是符码控制.鲍德里亚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但是鲍德里亚的批判不仅存在对马克思的误读,而且也有自身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3.
鲍德里亚的理论视角是"消费社会",他通过对马克思理论及其核心"生产"范式的批判,经由一系列理论中介,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后马克思主义.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的"生产"范式没有超越黑格尔和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要走出"生产之镜",必须认识到"消费社会"的特征是符码控制.鲍德里亚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但是鲍德里亚的批判不仅存在对马克思的误读,而且也有自身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4.
青年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一书中,批评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变成了一种普适性的哲学,并指认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真正理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此断言历史唯物主义已根本过时。作者正面应答了鲍德里亚的种种批评和挑战,通过科学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当代性,进而捍卫了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无论鲍德里亚是否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结论保持一致,都可以视为马克思开创的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效应。鲍德里亚意识到消费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至将马克思对生产—技术的重视也视为一种与资本主义的“共谋”,却忽视了马克思赋予生产—技术的批判性含义。更为重要的是,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没有超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视野,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现代实践哲学能够涵盖鲍德里亚的问题视域。  相似文献   

6.
一些西方学者依据他们对马克思自然观念、"控制自然"概念以及马克思与启蒙主义关的理解,把马克思看做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而实际上,马克思的自然观念无论在生存论意义还是实践论意义上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蕴;他所说的"控制自然"是对自然有意识、有计划地合理调节和管理;他与启蒙主义是辩证的二重关系.因此,马克思不仅不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而且他还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对立,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鲍德里亚批判马克思的生产与劳动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并进而通过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现实——劳动的"非生产化"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整个逻辑,最后通过所谓的劳动者与工厂的消失彻底颠覆了马克思主义。但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始终是一种无稽之谈和自说自话,他始终没有能够进入马克思的真实语境,因此他所有的发现和批判其实不但没有颠覆马克思主义,相反却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历史穿透力。缺失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鲍德里亚只能走向文化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8.
于萍 《北方论丛》2018,(2):142-147
鲍德里亚在分析消费社会,提出需要体系与消费力的基础上,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础概念之需要与使用价值都提出了批判。他指出,需要的自然化与使用价值的拜物教性质使马克思非但没有走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并且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是对马克思的曲解和误读。鲍德里亚并未看出马克思的需要概念是对古典经济学的超越,也未理解马克思的使用价值概念的历史性,而把它们当做了一般性的抽象概念。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后现代理论放弃了对社会根本决定因素的批判和论证,并没有超越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中对生产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三大批判,指责马克思主义是鼓吹抽象普遍性和同一性的概念帝国主义,是鼓吹抽象的劳动和生产至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以鼓吹欧洲文化优越性的种族中心主义.笔者认为他的批判是片面的,也是站不住脚的.本文就上述他的三个诉状为问题展开与他的批判性对话.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学者眼中,鲍德里亚自身的学术发展经历了从新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转向,而其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生产主义的批判和消费社会、拟像与仿真诸理论则成为中国学者讨论中国的消费主义和消费社会现象的理论武器.但是,这里存在着误读.鲍德里亚对生产主义的否定和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是基于同一逻辑基础之上的;他选择象征交换理论超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其实并没有"走出马克思",是"接续"了马克思尚未展开的理论空间.因此,鲍德里亚的前后期思想具有许多的一致性.探讨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的误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早期鲍德里亚思想中对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逻辑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其理论缘起于莫斯--巴塔耶的草根浪漫主义.基于此种理论背景形成的鲍德里亚的生产一消费伦理观一方面对当代西方社会具有巨大的现实批判意蕴,但另一方面由于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这种批判最终只能导向一种观念革命,而这是我国当前消费伦理领域建设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鲍德里亚指出,在当代资本主义消费中,消费主体是由一种"巨大的重复"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需求也是这种重复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在鲍德里亚看来,当"重复"建构这个消费世界的时候,最主要的法宝就是所谓的指向声望、地位的差异性逻辑,而差异性逻辑的根本基础则为社会的差异性生产.以鲍德里亚的看法.如果说马克思的时代里资本家是通过在生产中剥削劳动力,那么今天,资本家则发现了消费个体在消费中建构出来的新型差异性符号生产.消费就是更重要的生产.在此意义上,消费已不再是传统理解中的那种产生需要和满足的过程了,"消费不仅要在结构的意义上被界定为交换体系和符号体系,同时还要在策略的意义上被界定为一种权力机制".鲍德里亚对当代资本主义消费结构的批判是十分深刻的,其中也不乏值得认真借鉴和思考的地方.可遗憾的是,其理论逻辑生成的方向又却是向着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向度发展的,他指认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是由符码关系支配,而非马克思所指认的经济交换结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应了后现代主义者和后殖民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批评,认为马克思敏锐地感觉到了启蒙运动的阴暗面,没有回避其破坏性,并特别指出了资本主义的残酷行为总是与启蒙运动相伴随的。马克思不是欧洲中心主义者,不是实证主义的进步论者,他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中生产方式变革的“元叙述”并不必然包含决定论的目的,历史唯物主义也不是另一种版本的救赎史。  相似文献   

14.
张美君 《北方论丛》2014,(3):121-125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是否承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这是鲍德里亚思想研究中的一个节点。虽然马克思与鲍德里亚都以商品为切入点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二者面对"庞大的商品"时的思考却是不同的。马克思思考的是"庞大的商品"是如何产生的,其答案是资本的无限逐利推动无限生产,而无限生产需要无限消费才能实现剩余价值。鲍德里亚思考的是人为何需要如此多的商品,他的解答是社会区分的原则推动了人对商品的无限需求,无限的需求推动着无限的消费。鲍德里亚的分析不依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也没有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鲍德里亚是当今马克思的最重要的批评者,因而必须认真对待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针对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中对马克思的批判,特别是那些看上去可能构成致命伤害的批判,采用马尔库什的"生产范式"概念,将马克思的思想划分为三种演进的范式,即"生产范式Ⅰ"、"生产范式Ⅱ"和"生产范式Ⅲ",以便从马克思的三种生产范式理论中,找出最具力量的成熟范式,看看这一范式能否经得住鲍德里亚攻击。其结论是,马克思最坚固的"生产范式Ⅲ"经受住了鲍德里亚的攻击。  相似文献   

16.
鲍德里亚认为,在马克思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的范式之下,政治经济学只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符码",即虚幻的符号;在这一符码下,自然和人类都成为"经济要素";政治经济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实现支配自然。在鲍氏看来,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范式下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断裂的。然而,鲍德里亚的这一批判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超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对立是资本私有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分析了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批评性分析。鲍德里亚认为劳动概念是政治经济学创造出来的 ,当马克思以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潜能规定时 ,马克思的理论恰好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另一种意识形态。但由于鲍德里亚面对的对象是青年马克思处于人本学影响下的劳动概念 ,并将劳动的实证化理解作为补充 ,因此他虽然揭示了劳动“价值”论中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内容 ,但他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批评却是一种理论上的误读  相似文献   

18.
科学区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范式中所包含的一般生产逻辑和特殊资本逻辑蕴涵,是全面澄清生产范式的内涵,正确看待“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日益模糊的马克思主义边界的理论前提.鲍德里亚彻底否定了生产范式的科学内涵、价值指向及其关于研究人类历史的方法论基础.拉克劳和墨菲借所谓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生产范式的“本质主义缺陷”,而放弃生产——阶级——历史必然性的资本主义批判框架.“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生产范式双重逻辑的放弃,及多样化替代方式的选择意味着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已经与马克思思想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哲学、政治经济学两层意义上看待生产,他的艺术生产理论也是在两层意义上提出的.但还带有浪漫主义和资本主义批判的背景,由此形成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三重内涵,即:物质生产制约下的精神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一种生产;自由的精神生产.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两层意义在本雅明、布莱希特、阿尔都塞、马歇雷、伊格尔顿等人那里得到了发展,但又受到鲍德里亚等人的挑战.因此,恰当地厘定马克思说法的多重内涵与语境,有助于认识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误读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西方的不少学者对整个马克思哲学观的误读。针对鲍德里亚、德里达以及阿伦特等人在马克思劳动概念问题上所提出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本文指出 ,马克思既不崇拜经济行为意义上的劳动 ,也不崇拜以资本主义现代性为基础的劳动 ,而是把劳动概念科学地置放在历史性的社会关系之基础上 ,从而实现了对以劳动为基础的解放逻辑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