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世居于青海省循化县的少部分撒拉族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陆续迁居该省乌兰县希里沟地区,逐步形成柴达木盆地第一个撒拉族移民村落。文章在民族学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反映了该村人口迁移、婚姻家庭、教育、宗教及经济文化类型的变化等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2.
张朴 《西藏研究》2004,(2):99-105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是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聚居村落。该村藏族仍然较好地保留着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 ,藏族人民敬老爱幼、扶助弱小的传统美德也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尽管今天遵循传统习俗仍然是莫洛村藏族的主流 ,但是 ,现代城市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口与土地日渐显现的矛盾 ,正促使莫洛村藏族的婚姻家庭观念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3.
撒拉族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历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撒拉族人口的分布、增长趋势、生育与死亡、文化水平、婚姻家庭及产业构成等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就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青海撒拉族饮食文化撒拉族饮食文化是本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原文化及周边兄弟民族文化长期相互影响、交融、发展而形成的,既充满了撒拉族的个性,又渗透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具有突厥传统、伊斯兰特色和高原风味三大特点。传说,撒拉族先民曾牵着骆驼,驮着《古兰经》,...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对积石山县吹麻滩镇、四堡子乡、刘集乡等地撒拉族的访谈及问卷调查 ,对撒拉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进行全民健身、提升地区文化品味、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文献阅读及田野调查,对撒拉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渊源及特点做了一番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以撒拉族为主体,包括藏、回、汉等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撒拉族笃信伊斯兰教,由于历史的原因,撒拉族妇女不但要受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还要受到名目繁多的教义教规的约束。解放前,撒拉族男子尚有雇人念书的陈旧陋习,而妇女的社会地位更是低下,只能在家缝衣绣花,操持家务,根本没有进学校的权利。解放后,撒拉族妇女虽然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了翻身解放,但上学读书的权利未能得到充分的享受,许多撒拉族的女孩子仍然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围着锅台转。以  相似文献   

8.
向祚群 《民族论坛》2007,(12):22-2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大湘西(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和张家界地区)土家族人与外界接触以及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诸如宗教、宗族、婚姻家庭、教育与人情观念等原有传统伦理观念已经受到现代教育与文明的冲击,并发生根本性转变,逐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伦理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9.
撒拉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撒拉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浅谈马伟在当今日趋开放和发展的时代,任何封闭的生活必将受到或多或少的外力的冲击。正处在生活转型期的各民族也都面临着一种现实的局面,这就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与当今现代文化的适应与冲突。改革开放与交流合作,是每个国家、每个地...  相似文献   

10.
撒拉族饮食文化在特殊的经济生产方式、伊斯兰宗教文化信仰、高原气候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展现了独到的民族和地域特点,成为了中华饮食文化百花园中一枝盛开的鲜花。本文通过对撒拉族饮食文化形成的因素,撒拉族日常生活及节庆礼俗中的饮食文化及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了在现在化进程中撒拉族饮食文化发生的变迁,并提出传承和创新人口较少民族——撒拉族的传统饮食文化迫在眉睫,需引起政府、社会及撒拉人个体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在盛行一夫一妻制的大理州洱源县西山乡白族传统社会中,婚姻之外还存在着结交情人的"采百花"习俗。"采百花"习俗在当地白族传统社会中呈公开而普遍的存在状态,与其他绝大多数社会为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所规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相悖。本文作者对"采百花"习俗进行了长期的田野调查,深入分析研究了大理洱源西山白族传统社会中"采百花"习俗的历史文化背景、基本特征、群体认同、社会规范及其在当代社会中发生的变迁,为探求白族传统婚俗文化提供了一个民族志个案。  相似文献   

12.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17,8(2):44-48,106-109
中国西南地区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母系家庭与母系文化,这从一个重要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及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摩梭母系家庭数量已明显减少,余下的母系家庭也渐"空壳化".在摩梭母系文化面临解体之时,学术界应深入研究,为这一文化的保护提供参考.泸沽湖周边摩梭母系婚姻家庭的出现与长期延续,除与其居住地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外,还与其族源有关.泸沽湖摩梭人的母系文化虽然有其特点,但应是川滇之间历史上曾存在的"母系文化带"的一部份.摩梭社会中出现母系、父系及双系家庭并存现象有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双系家庭并非母系家庭与父系家庭间的过渡.摩梭母系文化的深入研究,还应注意与四川甘孜道孚县扎巴母系文化作比较,这样既可更多的更大范围的了解"母系文化带",也可加深对泸沽湖边摩梭母系文化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撒拉族是世居青海少数民族之一,聚居于青海循化地区。在元朝其首领曾为世袭达鲁花赤,说明撒拉族在元朝社会具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对本民族内部成员具有内聚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护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由静态变为动态,给民族关系的发展赋予时代意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员交流,互学语言,族际通婚,无疑拉近了民族间的关系;市场经济体制对文化与民族关系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处理不好,会酿成不安定因素,必须正视。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传统社会制度具有宗法性,这种宗法性在婚姻制度上有充分体现;蒙古族宗法性婚制具有宗法等级特征和显著的神权色彩;新中国建立后,蒙古族的宗法性婚制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过程;掌握这种演变过程,有助于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和构建蒙古族地区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As a development strategy mass tourism often precipitates social changes, expected and unexpected. Emigration through marriage may seem to be an unlikely by-product of the expanding tourist industry in Cuba, but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ubans emigrating through marriage to a foreign partner has paralleled the influx of tourists since the mid-1990s.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gender dynamics in the Cuban tourist milieu intersect with gendered underpinnings of family reunification policies in Denmark by focusing on the marriage migration pattern of Cuban grooms with Nordic brides. Based on ethnographic fieldwork in Denmark among Cuban marriage migrants and their spouses, the study shows a cross-border migration pattern shaped by multiple factors including global economic asymmetries, the eroticisation of Cuban culture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gender egalitarian welfare state of Denmark.  相似文献   

17.
Racial and ethnic differentials in marriage are large and may contribute to maintaining inequalities. Previous research identifies economic factors, particularly low levels of employment stability and earnings, as important contributors to depressed marriage rates among blacks. Yet group differences in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do not offer sufficient explanations for race and ethnic variation in marriage patterns—a fact which is not surprising given that marriage represents far more than an economic relationship.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area should consider other factors that distinguish marriage from other couple relationships, such as commitment, sexual fidelity, and trust. Moreover, it should recognize that marriage is a social institution that shapes social interactions ranging from informal relationships with family members to eligibility for formal benefits such as health insurance. We argue that taking a broader view of marriage will help identify new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race and ethnic variation in marriage patterns.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透视撒拉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事象 ,探讨了撒拉族的社会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9.
在桂滇交界地带驮娘江流域的约 30万壮族人中 ,至今仍盛行着一种女娶男嫁、男从女居的婚姻形式 ,壮语称之为“欧贵”。在实行欧贵婚姻的社会里 ,没有婆媳、姑嫂、妯娌的关系 ,夫妻和睦 ,家庭和气 ,社会和谐。欧贵婚姻具有传宗接代、养老抚幼、调济家庭男女余缺、保障穷人婚配等功能。稻作农业和相对封闭的环境是欧贵婚姻得以长期存在的条件。现在 ,欧贵婚姻已同当代社会自然接轨 ,成为自主婚姻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