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大权独揽,倒行逆施,废除新政,并力图废弑光绪帝另立新君。这一切使康有为痛心疾首,誓与慈禧“伪临朝”势不两立。他们认识到在敌人掌握强大武装和国家机器的情况下,要救出光绪帝继续维新事业,非发动武装勤王不可。早在1899年春,康、梁即与唐才常共同创议武装勤王,是年秋,唐才常在日本与维新派、革命派人士广泛联络,共同商定利用会党在长江流域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11月间,唐才常、林圭等纷纷回国,在上  相似文献   

2.
<正> 康有为的一生可以戊戌变法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对他前期,亦即戊戌变法时期的功绩是众口皆碑的,至于如何看待他的后期(从戊戌变法失败至逝世,则莫衷一是.大多数论者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他没有什么积极作用.其实,这是不公允的.事实上,康有为既使在后期,也还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特别是他的爱国思想和言行,表现得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康有为对待严复的态度来说,严复对康有为的关注、评价较多,前后之间的态度和评价更是相去天壤。从戊戌政变前的公开反对到一战前的愤慨至极,再到一战后的认同,严复对康有为的评价和态度转变既再现了两人思想的内部分歧,又呈现出戊戌启蒙思想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是参与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之一,自5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他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评价较低,这是因为有两种说法一直为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一曰:康氏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跌入了帝国主义的圈套”,成为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与洋务派主张的“以夷制夷”并无二致。一曰: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氏的政治思想倒退到反对民权、膜拜君权的立场,最终堕落为保皇党,成了社会前进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5.
对列宁后期思想的再认识《列宁后期思想探要》,俞良早著。43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责任编辑:王建槐。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就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对于列宁思想的若干内容,《列宁后期思想探要》进行了再研究和再认识...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最重要的代表,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着复杂的矛盾的思想家。康有为生活着和活动着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尖锐的冲突、激剧的变化和各种新旧交替的时代。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内部,复杂地交错着民族的矛盾和阶级的矛盾。民族的被压迫,专制的暴虐,人民生活的贫困,这一切都有加无已。中国不能再照旧维持下去,已经成为广大中国人民共同的认识和呼声。与此同时,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6,(6)
流亡时期的康有为,确立了文明移植观,它强调文明绝不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专有产物,任何文明的繁盛,都是与外部碰撞交流之结晶。由此,康有为断言近代欧洲文明之崛起,并无秘诀可言。只要引进外来文明的积极因素——物质之学,中国的迅速崛起,亦非难事。通过提升物质的地位,康有为力图突破中体西用论的坚硬框架,另一方面,康有为又割裂物质与道德哲学,拒绝以物质标准来评判文明社会的优劣,更倾向于中华文明在精神领域的优位性。由此,在世界文明多样性与中华文明中心主义之间,难以完成其理论的整合性,这也成为解读流亡时期康有为思想从革新转向保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戊戌维新史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发表了不少论文,发掘了一批新资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并展开了有益的讨论和争鸣,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前进。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这几年在故宫博物院发现的一批康有为奏折抄本与进呈书原本,为研究康有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极为丰富、珍贵的史料。它不仅集中反映了康有为在戊戌年间的真实思想,而且可以澄清和纠正过去作为研究康有为变法思想主要根据的《戊戌奏稿》的伪造与改纂之误。这也说明有必要对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进行重新研究与再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 康有为哲学思想表述上的一个特点是:大量借用古代和西方哲学及自然科学的名词、概念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就决定了康有为思想形式的模糊性质.但是,与康有为借用西方自然科学的术语相比,他更多地是沿用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和范畴.在中国古代的哲学里,本来就存在着哲学思维的模糊倾向.到了康有为,又借用旧概念去说明新的世界观,在同一概念上旧内容与新含义往往并陈着,而人们又往往习惯于用原来的意思和规定去理解这些概念,这就加深了康有为思想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提出了君民共主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民的地位与君并列,置于最高一级,民不但可以进言、咨询,而且享有决策权。尽管这种权力还是由上所赐,但它毕竟突破了仅仅以民为邦本,仅限于沟通上下,但民却不享有主权的传统民本论的局限,强调建立在近代民主思想基础之上的自主平等的人民主权,强调人民不但应对国家尽义务,而且应享有相应的民主权利。这种思想有利于深化中国人民对民主的认识,为政治改革提供了指导方针,为近代化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它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在考辨中国本土文化"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将老子纳入研究视野。在对老子身份归属的认定上,康有为有时将老子说成是孔子后学,有时说老子独立创教。这使老子的学术身份和归属出现了孔子后学与独立创教两种情形,老子的形象也随之呈现出双重性。对孔子的推崇注定了康有为对老子的贬损——因为他对孔子地位的提升与对老子的贬损是相互关联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有鉴于此,考察康有为视界中的老子,不仅可以直观感受康有为对老子身份的厘定,而且有助于理解康有为的孔教观。  相似文献   

12.
对空想社会主义公私观的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思想领域,人们实际上一直是做着两件事:审视旧理论和创造新理论。这两件事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于人类不断地总结经验、修正错误、解放思想、发现真理,都是不可少的。本文对空想社会主义公私观的再评价,就是属于审视旧理论的工作。空想社会主义可以说是一个不仅...  相似文献   

13.
十六国时期的"勤王"及其政治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勤王"旗帜是在十六国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本文以前凉、前燕为典型比较说明"勤王"旗帜出现、发展至结束的进程.通过对在不同阶段其政治功能的分析,加深了对汉族地方政权及北方民族政权政治体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是中国最早对国民意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思想家之一,其关于国民意识的哲学思考,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吸纳了外国优秀文化的成分,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内涵;从实现国民意识的实践看,由于康有为主张全体国民共奉孔教,这使他似乎显示出保守的一面,但其主张中其实暗含着国民意识问题最终体现为宗教或信仰问题,而这一重要的问题恰恰是中国在塑造现代性的国民意识中所极其欠缺的。  相似文献   

15.
1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他出生在世代以理学相传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自幼聪明 ,从 6岁起便接受了正式启蒙教育 ;但他对八股制艺不太感兴趣 ,两次参加县试均未获通过。后来 ,家里便花钱找关系给他捐了个监生 ,这样他才有了参加广东乡试的资格 1。不料 ,这次依然名落孙山。于是 ,他又拜师同邑著名的经世大儒朱次琦 (号九江 )学习“四行五学”2 ,广泛涉猎各种著作 ,“日读书以寸记”。在学习中 ,他逐渐养成极强的自信心 ,“以圣贤为必可期……以天下必可为”3,决心以所学知识经世济民。这段时间的学习 ,也开阔了他的眼界 ,使他…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将孔子奉为中国的教主,孔教的称谓既表明孔子是宗教家,又表明孔子是教育家。在这个前提下,他对孔子的教育方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宗旨予以探究,从不同角度共同展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康有为来说,正如教育家是孔子是教主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样,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分。在中国近代,认定孔子是教育家并阐发孔子教育思想者并非康有为一人,在孔子是教主的前提下发掘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康有为的显著特征,也正是这一点拉开了康有为与同样认定孔子是教育家的梁启超、章炳麟等其他近代哲学家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正> 流传于世的《列子》,其真伪及成书年代,唐宋以来学者聚讼不休。近代学界渐趋向于认定该书是魏晋人所托。这个结论大致是不差的,只是须要补充说明,该书含有先秦古《列子》及秦汉的若干思想资料,而思想体系是属于魏晋时期的。多年来在《列子》研究上还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未能将《列子》放在魏晋哲学思潮发展的广阔背景中,联系玄学的各种学派加以考察,因此不能具体地确定《列子》是哪一时期哪一派人物的作品。第二,有些学者虽然将《列子》作为玄学资料使用,但受“张湛伪造《列子》说”的影响,好象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时难以说清,便在使用时,或者不加区别地混而用之,或者撇开《列子》只谈论《列子注》。这种含糊  相似文献   

18.
由嗣同先生的思想内涵及其建构的社会蓝图看来,他无一不是由宏阔的大角度着眼,由“以太”所发挥的感染力为基础,推展为对社会天下的“大爱”,以先知的眼光预料未来世界必然走向各种思想的大融合,方能符合人们的需要,因此首创儒、耶、佛三大思想之大融合.更以超时代的智慧强调富国强国、嘉惠芙芙众生的良方是开发物产、强化军备、重视科技,尤其坚决主张对“科技”的研发应是不遗余力.此外由长远的永续发展设想,主张平等理念应建立,使社会维持真正的民主和谐,更呼吁人们借学会以推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以拯救社会、美化社会等等.…  相似文献   

19.
国家教委自1994年推行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从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明确办学方向,到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均突出了“以教学为中学”的指导思想,推动参评学校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建设与发展中,一次从观念到行动的大改观。对整个高等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学术期刊评价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术期刊评价是学术期刊发展的"指挥棒".如何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期刊评价制度或评价体系,已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发展改革及其管理的当务之急,也是广大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和广大科研工作者普遍关心、关注而又常常受之困扰的问题.目前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存着诸多的问题,这不但引起了广大期刊编辑出版者的关注和思考,也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对其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权威性的质疑和诘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