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太平天国开国英雄冯云山(1822—1852年),1843年在广东花县家乡参加洪秀全首创的拜上帝教,次年跟随洪秀全“出游天下”,足迹遍及两广数十州县,宣传革命。1845年以后,他独自进入广西桂平县紫荆山,以巨大的革命毅力进行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开拓革命基业。1851年参加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转战千里,屡立奇功。1852年6月在广西全州北面蓑衣渡附近的水塘湾与清军激战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三十。冯云山在立教创会、兴师建国、立法定制等方面都为太平天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紫荆创业,组织拜上帝会,则是他最主要的一个贡献。下面仅就冯云山与拜上帝会的一些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沿袭至今的说法认为,冯云山当年在广西布道时,创建了一个名为"拜上帝会"的宗教组织.本文根据大量中西原始记载进行考订,认为"拜上帝会"一说属以讹传讹,其确切名称为"上帝会",系自称;另简要辨析了有论者提出的洪秀全根本没有创立过"上帝教"一说.  相似文献   

3.
论冯云山     
<正>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杰出的组织家和实践家冯云山(1815—1852),广东花县禾落地村人。从小读书,屡试不第,是地主阶级的下层知识分子。1843年他在紫荆山创立拜上帝会,利用宗教形式组织群众,揭开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序幕,成为拜上帝会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实际创建者和奠基人。《李秀成自述》说“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这当是历史事实。但在太平天国历史的研究中,由于洪秀全的教主地位和杨秀清的雄才大略,对冯云山的评价就往往有受制于洪、杨之感。有人用“屈居”、“让步”来解释冯杨关  相似文献   

4.
<正> 金田起义前,洪秀全,特别是冯云山,在广西紫荆山地区传播拜上帝会,对宣传和组织群众,准备起义,起了重大作用。但具体领导金田团营起义的人是杨秀清,而不是洪秀全。本文拟就杨秀清领导团营起义的功绩,提出个人粗浅的看法。据记载,甘王庙事件后不久,洪秀全经贵县遄返广东,冯云山、卢六被捕进桂平县监狱,卢六死在牢中,在拜上帝会内部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以后,杨秀清、萧朝贵等才应时而起,成为紫荆山拜上帝会的实际领导人。在冯云山被捕八十天后,即道光二十八年三月初三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现有资料重新审视洪秀全与基督教的关系,认为:洪秀全于1843年阅读《劝世良言》后,只是成了基督教的信徒,并未创立所谓“拜上帝教”的新宗教;1844年偕冯云山入桂是为了劝世人敬拜上帝,不拜邪神偶像,不是为反清需要去动员组织群众;《二训一歌》的主旨在于更好传道,不是为了构作反清革命理论。1849年后,他才开始被激烈的社会矛盾和上帝会众铤而走险的情绪逼上梁山,利用宗教发动和组织起义。即使如此,他仍不能忘情于宗教救世的大业。所以,洪秀全的反清,既有世俗的又有宗教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与历代农民战争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它是在一个领导集团的集体领导之下发生的。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到冯云山在广西传教,逐步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包括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在内的领袖集团。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与这个领导集团息息相关。过去史学界只注重对太平天国农民领袖进行个案分析,这种分析虽必不可少但却难窥全豹。笔者试图将太平天国前期的领导集团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限于篇幅,本文仪评述其内部关系。1.在定都天京之前,太平天国领袖之间逐步确立了一种以洪秀全为首的、带有朴…  相似文献   

7.
太平天国历史上“拜上帝会”的存在,多年来为中外史家所公认。近年,国内有的研究者提出否定意见,引起争议。笔者赞同拜上帝会存在并系自称说,但对个别史科的理解有所不同,另外,对尚未有人释及或释而未详的几个疑题略具浅见,习作求教。 一、对一条存有歧义的史料的辨析 瑞典传教士韩山文根据洪仁玕口述撰写、简又文中译的《太平天国起义记》(以下简称《起义记》)中,述及冯云山“留在紫荆山一带,逾数年,热心传教,成绩极大,至多人信教,甚至有全家族来领受洗礼者。”在这段话之后作者接着说: “此等新教徒即自立一会结集礼拜,未几,远近驰名,而成为‘拜上帝会’。” 这是一条多为中外论者所引据的史料。近年来有的研究者发现简氏的这段译文不够准确,作了新译。《太平天国兴亡史》一书中译为: “他们自己成群地汇合起来,在一起进行宗教礼拜。很快他们以‘拜上帝会’的名称而  相似文献   

8.
平心而论,鸦片战争时期的“师夷乏长技”,洪秀全的“拜上帝”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洪秀全利用一知半解的基督教知识附会上帝,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政治追求当中,把政治化的宗教与其反清大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建了反映广大农民绝对平均主义要求的“天国”理论,从而在南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迅速向专制独裁转化;公有制的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又使层层官吏贪污中饱;洪秀全在建立唯一真神掩盖下的帝王大业的过程中异化到了反面.政治化的宗教和宗教化的政治,再加之理想化的空想,促洪秀全的空想转眼化作泡沫.  相似文献   

9.
1851年在广西桂平县爆发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了。对于太平天国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金田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有的人简单地归结为一句话:阶级斗争尖锐。诚然,金田起义前夕,金田地区阶级斗争是十分尖锐的,这无疑是起义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作为太平天国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洪秀全、冯云山来到广西,首先落脚在龙山山麓的贵县赐谷村,并在那里发展了一百多人加入拜上帝会,但他们却不在龙山山区扎根,而要跑到桂  相似文献   

10.
何谓“才财两富”?请看简又文的说法:“其(指石达开)初入拜上帝会,似是先因洪氏在贵县久闻其大名,且才财两富,特亲往说服之。”简氏于1943年著《太平军广西首义史》时已持此说,至1959年著《太平天国全史》时,说法仍旧。这就是说:石达开之参加革命,是洪秀全、冯云山去邀请的;为什么要邀请他?是因为他一有才干,二有家产。  相似文献   

11.
一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几个不同阶段。其间革命发展情形起伏变化,与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作风变化均大有关系。酝酿发动时期,是革命最艰苦的阶段。洪秀全和冯云山,都是农村下层知识分子。“当秀全约十六岁时,其父以家计困穷,不能再供其读书求学”只好辍学在家,牧牛务农,后来当了乡村教师,冯云山后来也教书为业。他们科场失忌,怀才不遇,对清朝的腐败深感不满,在鸦片战争可耻失败和农民运动不断高涨的刺激下,萌发了革命思想。创建了拜上帝会;由于捣毁偶像,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一下洪秀全与皇上帝、孔夫子的关系,看一看他所创立的拜上帝教,其基本内核是属于以皇上帝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还是以孔夫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了解洪秀全以拜上帝教发动太平天国革命,到底是要在中国推行所谓“神权政治”,还是要反抗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距今已有一百四十年历史,但它的壮举却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本文试就太平天国前期和晚期法制思想的发展变化,粗作比较分析,并以此探讨法制建设对太平天国事业兴衰的影响。一、法制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朦胧的法制意识太平天国前期和晚期法制思想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金田起义前后到1853年建都天京。金田起义前,洪秀全和冯云山为了发展和巩固拜上帝会,把“摩西十诫”的内容,稍加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革命俗称“洪杨革命”。它的两位主要革命领袖洪秀全与杨秀清的关系,是十分微妙和复杂的。从宗教方面来说,洪秀全是拜上帝会的缔造者,享有仅次于天父皇上帝与天兄耶苏的最高宗教地位,是“真主”。但是,由于杨秀清具有“代天父传言”的特殊身份,他不仅是“禾乃师赎病主”,而且是“圣神风(皇上帝意志的教化者)”和“圣灵(皇上帝的降托者)”。因而,杨秀清成为太平天国举国上下共同信仰的一位“真神”。正如《天条书》明  相似文献   

15.
读了《经济研究》1979年第八期孙冶方同志的《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很有启发,但有些说法还不能同意,提出来和孙冶方同志商榷。一、关于斯大林同志的生产关系定义中的“交换”问题。斯大林同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中有没有“交换”?孙冶方同志说:“斯大林定义中没有‘交换’”,“斯大林同志因为一般人都把‘交换’理解为‘商品交换’,他怕引起误解,所以就把‘交换’这一项目取消”。斯大林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史上独立自主外交的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太平天国史学术研究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天国是笼统排外主义的斗争。详细考察起来则并非如此,而是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独立自主外交的先例。一、虽拜上帝,但不从番洪秀全一开始就学习西方,学习洋教。1836年他到广州应科举考试落第,却得到了梁亚发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作“异梦”梦见自己是皇上帝的第二个儿子。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次年到广西传教。1847年洪秀全又到广州直接向美国南浸会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并请求洗礼,罗却不同意给洗礼。可见,不是洪秀全笼统排外,而是洪秀全受到外国传教士的笼统排斥。但洪秀全…  相似文献   

17.
郭存孝同志的“太平天国望王黃文安后裔口碑考”一文(《学术月刊》1960年第9期),提供了一些真实的口碑資料,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里,对这些史料的考釋,我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見,請郭同志和其他同志指正。一、黄文安到南京后总理鑄钱,并不“带兵”。口碑說,黄文安“跟随天王洪秀全来到南京,当了叫佐将的官”。郭文考釋道:“黄文安进南京后,当于不久做了带兵的‘佐将’。”这种臆测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黃文安于太平天国  相似文献   

18.
看到李泽厚同志发表在《文史哲》一九七八年第一期上的文章——《康德认识论的提出》,使我很受教益。但是我对文章中所提出的关于分析与综合的一些论点有不同看法,现在提出来就教于李泽厚同志。李泽厚同志在文章的“‘综合’是吃掉对象、改造对象”一节中,提出了“‘综合’比‘分析’更为重要更为根本”和“综合作为认识基础”的论点。我认为这是没有根据的。关于分析与综合两种方法在认识论中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9.
关于“穿山透地不辞劳”一诗的作者,曾广泛流传为冯云山。不久,刑凤梧和宋鑫二同志,在《‘穿山透地不辞劳’一诗非冯云山之作》一文中(载《学术研究》1979年第二期)考证:这首诗的作者是施耐庵。其实,这也是以讹传讹。我们现在看全诗:“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据说,冯云山在广西紫荆创业时,经常赋诗以明志。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韩山文记录在《太平天国起义记》中,经洪仁玕口头转述的“奉天讨伐此甘妖”一首。而这首“穿山透地不辞劳”,只是在《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中,  相似文献   

20.
“太平玉玺”的真伪问题,近年有不少文章进行过争论。持伪造说的一个主要依据,是玺文把“天王洪日”排在“天兄基督”之左,违反了太平天国左长右次的森严礼制。但是,王庆成同志《“太平玉玺”的读法》一文(载《历史研究》1981年2期)为此提出了新释,认为这是“洪秀全按照基督教义和他自己独自的宗教理论安排的,是一种尚右和从右读的特例。”其根据是洪秀全辛酉十一年二月十九日的一道诏旨说:“可知有父方有兄,况哥坐爷之右手……士提反证哥立右,父大过子总无差。”笔者对此论据的理解刚好得出和王庆成同志相反的结论,特此提出商榷如下:(1)洪秀全此诏不过表明他认为基督与上帝并坐时,在上帝的右边,理由是“父大过子总无差”。这正是其一贯尚左的反映,根本不是“尚右特例”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