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曾从各个不同的审美角度,用各种别出心裁的表现手法,与精粹新奇的语言,写出了他们对桂林地区山水之间的倒影的独特体验,创造出各种美妙的意境,因而,能给人带来许多美的享受。例如:爱国诗人吴迈曾有句云:“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没有哪一处的水,没有哪一座山,不是达到了神妙的境界的)。”——这是用“虚实结合、真幻参半”的写法,描述桂林群峰倒影于水(真  相似文献   

2.
现有这样一个命题:“凡诗人都是作家”.否定这个命题得到一个负命题:“并非凡诗人都是作家”.负命题“并非凡诗人都是作家”与支命题“凡诗人都是作家”是矛盾关系.又据逻辑方阵,“有的诗人不是作家”与“凡诗人是作家”也是矛盾关系.因此,“并非凡诗人都是作家”等值于“有的诗人不是作家”,后者的命题形式为“有S不是P”. 现要在提出的问题是:根据“并非凡诗人都是作家”等值于“有的诗人不是作家”,我们能否把“并非凡诗人都是作家”的命题形式也分析为“有S不是P”?我认为不能.  相似文献   

3.
诗人创造了诗,诗人是整个创作过程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诗人的体验和感受无论通过什么形式在诗歌作品中呈现,都必然以明显的情感特征反映出诗人主体精神的影象.从这个基点上看问题,诗人在创造的同时,他也必然体现为一种“角色”.所谓诗人的“角色”就是诗歌作品中表现出的由诗人主体精神形成的艺术“人”化形态,是诗意创造及传达的通道.诗人的“角色”是诗人个性的物化显现,对于诗的表现具有决定意义.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对于强化创作和阅读中的“角色”意识、理解诗的个性特征都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4.
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南朝刘宋诗人颜延之在始安郡(即桂林)做太守时,曾写过咏独秀峰的名句:“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嗣后,独秀峰便由此得名。独秀峰,位于桂林市中心的古王城内。它平地拔起,孤峰矗立,直指苍穹,有“南天一柱”之称。独秀峰西麓,盘旋着一条三百○六级的石磴道,可直登峰顶。登峰俯瞰,桂林山城尽收眼底。历代诗人,曾写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一九三八年下半年到一九四四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桂林一度被誉为“文化城”,不仅在国民党统治区,就是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而桂林的文化活动之所以出现空前的活跃,是当时革命的、进步的文化力量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内,集中在桂林的文化人,闻名全国的,也在百人以上。其中,有文化工作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的桂林,曾有“文化城”之称,指的是1938年到1944年秋桂林疏散这一段历史时期,桂林成为了战时中国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此外还有一个中心就是重庆。由于重庆是当时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思想控制比较厉害,政治空气在某些方面还不如桂林宽松,因此,桂林文化城的文化活动也开展得比较蓬勃,各项文化活动都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占有着一定的历史地位。由于桂林文化城的历史地位,当年的文化工作者就有过评价。认为“在抗战期间,  相似文献   

7.
张松如教授     
1991年5月同夫人吴翔、诗人蔡其矫摄于桂林1993年4月同研究生在一起1991年5月同夫人吴翔、诗人蔡其矫摄于桂林1993年4月同研究生在一起”\一Jq4_--lit4MWMMee”_、q4P、。/iskAs。--__MM。、,-W.、、W_iF。P—_“ers-_-W。tMeMWWWyW7‘lA\。。。fy’~-edl:=--I”y。-”:Mef’nyw]V‘V<--一、:”-—。。L”-:1-’-”’]…IZ4,{,-。~——t)OlL)l“、“,、()(5。。”:sf’-nr;¥张松如教授~~…  相似文献   

8.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 ,我们要结合桂林市城市建设的实际 ,精心策划 ,精心施工 ,切实做活桂林城区“水”的文章。———继续抓好“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工程建设。这项工程是桂林城显山露水、连通江湖的一项规模宏大的城市水环境工程。漓江水引入城市中心区的桂湖、榕湖、杉湖和新开挖的木龙湖 ,将漓江与桃花江连通 ,形成一条令游人心旷神怡的市中心区水上旅游景区群 ,它将为桂林这颗“国际旅游明珠”增添更加绚丽的光彩。目前“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工程的建设者们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在工程指挥部统一安排、精心组织下 ,不辞劳苦…  相似文献   

9.
桂林风景秀丽闻名世界,素有“山水甲天下”称誉。全国人民都十分关心桂林的建设,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快桂林的建设步伐,以适应迅速发展的客观形势需要。现在,《桂林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已经国务院审查批准,许多建设项目将在“七五”计划期间付诸实现。桂林的发展前景充满着光明和希望,使生活在桂林的人感到自豪和骄傲,也是广西各族人民的光荣和幸福。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离不开江河,因而有黄河、长江文明的发育。同时,也多少与湖有缘,因而有洞庭湖、太湖、西湖、玄武湖文化的出现。 湖文化往往以秀美的自然景观为条件,以该地域的文明为基石,吸引着迁客骚人,或相继或群集,他们以湖为友,借景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人生羁旅之怀,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文人的墨迹与湖光山色融汇一体,由此湖文化成了自然与人文结合的硕果。在中国文化史上这些文化现象是人们共睹的。 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也有自己的湖文化,那就是榕、杉湖文化。最早的榕、杉湖形貌,现存于鹦鹉山的巨型南宋桂州府城石刻图碑中。榕、杉湖东通漓江,而西端折北,连接濠塘直近鹦鹉山,将桂林半城环抱,成为桂林城西南的护卫。这种形势、规模至今仍无大变。唐宋时,榕、杉湖在南门城墙外,属外湖。至明初,桂林城向南扩展,榕、杉湖才成为内湖,那时统称阳圹,东为杉湖,西为莲荡。明人邝露《阳圹记》描述是绕湖“临水人家,粉墙朱榭,相错如绣”,而莲荡则是“风开翠扇”,“杜若芳洲”,“红藻白芝”,景象美而慰人。这样的自然环境,自清乾隆以后,逐渐成为桂林地方文人结庐、辟园、聚游之地,一批桂林地方诗人、词家、画师在这里产生、发展起来,将桂林地方文化发展到了历史的一  相似文献   

11.
马君武(1881——1940)与柳亚子(1887——1958),都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革命家、爱国者和杰出的诗人。他们都曾在桂林从事过革命活动,他们对桂林和桂林山水有着深厚的感情,写下了一些动人吟咏桂林山水的诗篇,至今读来仍感到亲切,得到美的享受。桂山漓水意缠绵马君武、名和,字贵公。出生于广西恭城县,在桂林长大。他不仅求学的青少年时代在桂林度过,后来他的许多政治活动也都是在桂林进行的。因此,他自然地把桂林当作自己的故乡,对桂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着一种眷恋之情。即使远游在外,故乡也时刻在他心中。他在《伊豆杂感·其三》一诗写道:去国离家人寂寂,断桥流水黄昏月。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人们谈论桂林文化城时,往往只局限在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这一段时间,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有点削足就履的味道。其实,上溯到19世纪末较为合适。我国近代史序幕刚拉开时,桂林便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所谓“文化城”,就是文化中心,就是文人荟萃,领...  相似文献   

13.
桂林山水,本来是宇宙自然的造化,地下水、地表水的鬼斧神工,无所谓人文性的;可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从宝积岩人(旧石器时代)到甑皮岩人(新石器时代)的时侯起,桂林这块山水宝地一直就是人们世世代代生息的场所。桂林山水的人文特性千万年来从来就没有断裂过。桂林的这种所谓的“自然景观”成为与海内外诸同类的悬殊点。桂林山水奇观,不纯粹是“自然景观”.本文拟把它归纳八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光彦同志是诗人,他少时即为诗,可以说,诗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的许多诗作都是写在日记里的,在文化革命中,诗和日记都被抄走了,我们为此有着不小的遗憾。但就是现在这些新时期的作品也给我们留下了诗人的鲜明形象。 读《杨光彦诗词集》,我很感动。这是我们时代的诗的纪事。诗人真是象他在60岁生日时在飞机上写的那样:“万米云霄思广远”。他的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文学中久已有记录城市变迁的文字.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城市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诗歌所体现的内容也愈加的丰富多彩,包括城市地域、水文风貌、民俗风情.风光秀丽的桂林在当时便是作为“贬谪地”的城市意象出现在唐诗中,承载着诗人的离愁和愤懑,构建了一个与众各别的精神空间与美学空间.同时,它又是诗人心理空间的投射,承载着诗人的城市观念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6.
记得右派“诗人”流沙河曾叫嚣过:“老子要罢工!”看来,似乎要用“罢工”来威胁我们。于是,我曾这样设想过:且不说是右派,就是诗人果然“罢工”了,我们怎么样呢?我的回答是:我们还是能活下去,并且不会没有诗读。但是,我又这  相似文献   

17.
装了住宅电话的用户,有的不是家庭每个成员都能记住电话号码,特别是小孩或老人,拨错一个号,收费就相差很远。若从南宁拨到桂林,首先必须拨桂林的区号“0773”,若拨“0723”就拨到株洲去了。而从南宁打到株洲去比南宁  相似文献   

18.
盛唐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写过风格独特的边塞诗《使至塞上》 ,这是一首传颂千古的诗作。它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沙场走马向居延”[1] 的豪情 ,“充沛着慷慨的报国精神”。[2 ]但是 ,由于时代的隔膜 ,千百年来 ,人们也许是对全诗没作历史的、深入实际的探讨 ,或者是对具体诗句、意象的误解 ,致使众多的注解、译释、评论、鉴赏 ,曲解了诗人的感情 ,进而损害了诗篇的思想意义 ,更贬低了它的美学价值。如有的说诗人是写“塞外荒凉的景象”[3 ] ;有的说是写“诗人内心的愤激与抑郁”及“孤寂的情绪”[4] ;有的说是写“诗人的失意情绪”[5] 。凡…  相似文献   

19.
桂林曲艺,是人们对形成于桂林的地方说唱艺术形式的习惯统称。桂林曲艺的代表性曲种是“广西文场”.此外“零零落”、“桂林渔鼓”或“广西渔鼓”“桂林弹词”、“广西大鼓”等,也均为地道的桂林曲艺.桂林曲艺以桂林方言为演唱基础。它流传的范围遍及桂北、桂中、桂东北和桂西北四个地区的近四十个县市,如柳州、融安、宜山、河池、南丹、荔浦、平乐、恭城、贺县、钟山以及融水、三江、罗城、金秀、富川等少数民族自治县.由于曲种数量多,流布地域广,曲目积累丰富,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较广泛的影响(包括区内外甚至国外),因此,桂林曲艺在我区的曲艺史上,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亦是代表我区的主要曲艺艺术.  相似文献   

20.
(一) 生活在九世纪后期的新罗诗人崔志远,于晚唐咸兴九年(公元868年)来唐,于光启元年(公元835年)归国,历时十七年。崔氏的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在中国度过的。他不仅考取了唐帝国的“进士”,而且还任过“漂水县尉”,后来又到地位极为显赫的藩镇高骈幕府任“从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