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当今乡村法治现实来看,法治的本土资源非常贫乏,尽管乡村法治正在生成,但它是一个渐进的不断积淀的文化过程,其生长和形成不能仅靠政府推动,也应该注重乡村社会自身的内生性因素,走一条社会演进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论法治的本土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法治本土资源说的两种不同观点 ,指出法治的内容是确定的 ,现代法治的内容具有确定性和普遍性 ,法治应该借助本土资源 ,但这种本土资源的内容不能包括与正义、公正和理性原则相抵触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法治现代化中习惯法地位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惯法作为规制社会秩序的有效本土资源,在构建和谐社会蓝图时,是不能小视的重要资源。在今天实现法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上,习惯法的地位更显重要,是通过移植西方法律成就中国的法治现代化,还是利用本土资源实现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在此较量中,习惯法当仁不让的扮演着与国家法共同承担维护国家发展和社会秩序大任的角色,这也是利用本土资源实现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搞清楚习惯法的含义、厘清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问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是法律社会学也是中国法制研究领域的一部较好的著作。该书以"法律多元主义"为基本理论进路,通过对转型中国若干个案的理论考察,对"本土资源"进行了规范转化,其结果就是提炼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问题这一核心命题。"本土资源"事实上已经被苏力的理论努力所规范化,而运用"法律多元主义"处理国家法与民间法关系时可能凸现出理论前提本身的局限性。但这也许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历十年仍然可能给我们带来的知识启蒙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下中国法治发展进程中糅合了各种需求,交汇着各种声音,形成了多元话语的分歧与冲突,主要表现为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理论话语与实务话语、域外话语与本土话语之争.官方话语以"护道"为己任,而民间话语以"护权"为宗旨;理论话语追求法治的理想状态,而实务话语坚守传统与现实;域外话语注重制度的移植,而本土话语则强调法治的国情.中国法治发展需要减少法治话语的分歧与对立,整合各种话语中的优秀资源,形成法治观念的基本共识,这也是当前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哲学从其产生开始,实际上就是在通过对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反思中试图为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最后的、合理的根据和标准.下同的时期哲学有着不同的关怀指向对象,即哲学的本体及哲学的本体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也应该有自己的本体,而这种本体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通过实践为手段和途径,形成关于现实的人的存在.因此"现实的人的存在"应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律移植与佛教传播都是中国本土文明对外来文明的吸收,但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别,之所以进行这种比较分析,希望借此来为中国法治建设探索一条出路.而在中国现代的法治建设中,应该走国际化的道路,还是主要强调本土特色,也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本土资源"到"本土法治"--苏力本土资源理论之学术解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力提出的"法治的本土资源"理论影响越来越大,但是,苏力理论的实质不是利用本土资源建设现代法治,而是利用外洋资源建设本土法治.批评苏力理论时不应当抛弃本土资源这一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了晋升锦标赛的历史作用与现实局限,指出其历史作用为在法治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下,晋升锦标赛能够有助于地方政府的市场化改革和硬化原来的预算约束。而现实局限为在地方政府仍控制大量经济资源下会产生新的软预算约束,以及忽视本土企业的发展,从而对长期推动经济增长造成威胁。结论是应该重视和建立本土企业与地区民众的呼声机制,以有效控制地方政府行为偏差,并最终淡化晋升锦标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路风教授的新著《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是中国经济转轨进程中产业技术创新的多棱镜,从每个侧面——汽车、柴油发动机、飞机、电信和数字视频播放设备等,我们可以看到其所折射出来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标准和市场竞争优势等重大的公共政策指向,每个指向都展现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的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的本土基础和资源,也期冀理论界和公共政策界能够从根本上厘清中国走向自主创新的现实路径,包括对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创新政策作出必要的矫正,以便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实的创新道路。本土企业家的创新天赋和转轨时期中国企业的能力成长,是建立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希望所在,也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根基。面对中国目前正在建立中的创新体系,一种客观的态度就是,既不要自卑,也不要自满,既不能妄自菲薄,自暴自弃,更不能逆来顺受,受制于人。在一个创新气氛日益浓烈、创新信息日益弥漫着和萦绕着人们的今天,把握自主创新可能就是成败攸关的事情,它关系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商鞅战秋菊"这一思想实验检验了法律界日益盛行的从普法到专法的法治转型主张。对法治转型的可能途径与后果的实验检验表明,由于普法型法治已经使法律面前人人知识和权力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寻求建立法律职业的知识壁垒和权力格局非但不能帮助法律人建立专法型法治,而且势必走向专制和人治。法治的实现因此需要中国法律人超越职业主义和精英主义,寻求与普通民众的共识基础,探索中国的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12.
良法并不代表法治,法治是法律被信仰的神圣化过程与结果。客观而言,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已基本上实现了法律文本的法治,然而如何将这种立法法治转变为法治秩序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法律先是一个社会问题,然后才是一个制度问题。因此,中国法律确信之路的探讨必须先是一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客观讨论与批判,然后才是一个制度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法学根植于法律实践中,它虽然不构建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但却具备明确的理论指向和思想旨趣。中国传统法学的理性基础不是科学理性,而是实践理性,因此传统法学不追求客观性的标准答案,而是探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性路径。这种特质决定了传统法学的实践风格,这种实践面向包含了善的目的性追求与法律实践智慧。中国传统法学乃是当代中国实践法治观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生成的思想文化前提。法治是一种行动,通过行动塑造法治,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建设具有何种关联,这是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一个核心议题。在"现代/传统"二元对立范畴中,"传统"逐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话语,与传统相关的文化要素基本上被归入旧世界、旧秩序的符号谱系中。在此分类范畴中,西方文化代表着现代、全新、开放、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则被认为是滞后的、沉重的、狭隘的,因而是需要变革的。作为这种认知方式的实践,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法律改革总体上走的是西化的路子,大规模移植西方社会的法律制度,深嵌了东方主义逻辑。在法律移植的路径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事项,并且传统文化会阻碍现代法治建设,需要被批判、摒弃。当法律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时,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习惯于从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层面来寻找原因,如中国人的观念、习惯等。但司法实践一再证明,不受道德和价值观支持的法律系统容易失效,因此,法治建设需要观照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无视它、摧毁它。  相似文献   

15.
人权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今天中国人权入宪为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利的划分奠定了法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国的人权入宪也必须建立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今日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的一件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工作是:把传统思想放在今日法治建设的视野内,以法治为基点挖掘、分析那些蕴涵着法治建设精神营养和文化资源的思想遗产,诸如早期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庄子哲学中的自由主义与人本思想、早期儒家中的人本和民本思想、中国古代有关义与利的基本理论以及调和、折中、互补的争端解决思想;清理那些来源于传统思想的、阻碍中国今日法治实践的认识误区,例如,工具主义法治观和政治权威与精神权威的同一。  相似文献   

17.
《独立评论》时期(1932~1937),胡适等民主派学人从做政府"诤臣"的角度,以"书生论政"的方式对国民党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统治进行了深入的批评.伴随着"五五宪草"的修订,他们对法治这个民主宪政赖以实现的必要基础与重要保障提出了一系列意见.虽不尽完善,且囿于其自身的定位,他们的法治理念未能对当时的政治产生有效的影响,但在中国走向法治化道路上,其作用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法律评价活动与法治文化的相互关系是法治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法治中国化理论需要区分中西方法治文化的不同理念和作用机制,并在法律评价活动中藉此指导中国的法治实践。当下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司法案件揭示出,法治时代的法律评价活动必须反映法治文化的要求。法治文化是体现法治逻辑的法律文化。法治文化是人们对法治建设现状的批判性反思,在司法实践中通过文化力的作用回应人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各项权利的诉求。法治文化是在法律评价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法律评价活动是法治文化的现实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形成法治中国化理论并指导中国的法治实践,这是法律评价活动回归到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权利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正确解读权利观念是关涉法治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的权利观念是与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紧密结合的。它与理性主义传统、个人主义文化、权利斗争与权利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哲学。实践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正是要挖掘多种实践哲学的思想元素,丰富自身的哲学内涵。实践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核心概念,具有多样化的思想维度。它具有一种本体论的维度,并蕴含了“中介化”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它还具有道德的维度,同时体现了自由自觉的创造本性。实践概念蕴含了自身的世界观立场,实践世界观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克服了物质世界观的绝对性和教条化,在肯定普遍的同时高度强调了“个别”的本体论意义,这对形成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自主性理论至关重要。实践概念内在地包含了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产生于普遍与具体之间的行动智慧,同时包含了智识、德性与能力等多重维度。关于法的实践哲学将引导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理论设计与实践谋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