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后殖民文化批评是伴随着文化研究从理论边缘走向中心的一种文化批评话语,它首次将西方对东方进行文化殖民的事实及后果纳入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研究范围,将研究重心从文本形式转移到文化政治批评上来,显示了西方当代理论批评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以其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化书写,展现出一个让西方世界广为接受的中国文化形象.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林语堂通过三个策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即日常生活审美精神的策略化萃取、经典文化形象的浪漫式形塑和文学人物性格的理想化构建.林语堂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诠释与重构,唤醒西方读者的文化认同意识,实现东西方文化视野的融合,为当下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西方叙事学中语境思想的变化,反映出语境泛化所带来的叙事研究的思维变革.结构主义叙事学对语境的阐述仅限于罗兰·巴特的叙事作品的语境,但到了新叙事学则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赫尔曼和查特曼借助话语语境来分析叙事过程;兰瑟和沃霍尔把故事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来审视;卡恩斯认为,是语境而非文本的形式决定一段话语是否是叙事;韩南和浦安迪也总结出中国古典小说特殊的叙事语境——"虚拟的说书语境".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到新叙事学,语境从边缘地带走向中心地位,突破了文本主义,走向更为广阔的话语语境、社会历史语境,甚至被视为叙事的决定性要素.叙事学的语境转向将叙事学引向了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极大拓展了叙事学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叙事学理论从诞生到发展经过了两个主要阶段 ,发生了一次范式转移。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认识活动 ,这个理论本身在它的发展进程中表现出与文化全球化发展对应的两个基本特征 :趋同性和多元性。所不同的只是形成趋同和多元的走向略有差别。文化全球化以一种主流文化对边缘文化的霸权话语以及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的渗透来表现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 ,而叙事学理论则是具体叙事作品的共性造就了趋同性 ,又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中通过向具有叙事性特征的不同媒介的渗透阐释着多元的话语性。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 ,叙事学研究活动本身的文化特征就是文化全球化的话语表征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的第一身份,首先是基督教徒。这也似乎注定了,他始终游离于中西文化的边缘,而以一名审视者的身份出现和在现代文学上扮演角色。并且,他不仅仅对于儒教文化以至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都是个人化的现代性解读。西方文化是属于价值根基层面的,而中国文化的接受与欣赏只属于,也只能属于他的审美情趣层面。  相似文献   

6.
在跨文化语境下,文化传递的主体——译者的文化身份决定了文本的阐释、文化传递的方式和途径以及翻译策略。林语堂英译《中国传奇》体现了译者杂和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视角,一方面从中国本土文化的关注出发对中国文化进行关照,试图从西方话语权力的缝隙中寻找能被这个宏大话语纳入的本土文化主题。同时又以西方文化视角对其本土文化进行过滤,其作品带有浓厚的经过西方文化过滤的"东方色彩"。  相似文献   

7.
与西方小说比较,个性化叙事晚出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民族特征之一,这主要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密切相关。悠久的史传传统造成最富个性化色彩的第一人称叙事在古典小说中的极度缺乏;古代,小说及小说家卑微的社会地位,加之尚实审美心理影响,也造成个性化叙事的晚出;同时,儒家伦理文化和民族整体性审美思维作为深层次原因也导致了古典小说个性化叙事的晚出。  相似文献   

8.
试论先锋小说的叙事策略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锋文学诞生于改革开放伊始,是本世纪拿来主义传统的又一次再现,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学界的一次借鉴和演绎,是80年代中后期中国特色文化语境、审美意识形态和全球性商业及文化活动的联袂产物。先锋文学以其新的叙事视点和叙事话语方式,展示出独特的叙事情境和叙事结构,证明新的叙事方式的可行性并预示文学叙事发展新的可能性。它的介入为中国文学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拓展了叙事天地、开阔了叙事视野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出发,指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受西方话语权的隐蔽制约.其翻译策略及文化身份定位,都显示了林氏未能脱离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用西方的期待视野来阐释中国,有对应依附的后殖民色彩.  相似文献   

10.
《占有》是一部新维多利亚小说,A.S.拜厄特在小说中创造性地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知识女性的真实生活,还原了被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扭曲的女性形象。通过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书信、日记和诗歌的解读,拜厄特在小说中展示了被男权社会边缘化的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和心理空间,解构和颠覆了传统叙事中的男性中心地位,提出了女性最终将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从最初的为都市生产的"他者",转变成为具有审美乌托邦意义的文化图式,是在迁移语境下,来自边缘文化的闯入者与主流文化霸权之间不断"嬉戏"的产物,是其妥协性叙事策略与颠覆性叙事策略之间的某种平衡.在自晚清以来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虚构乌托邦乃是常见的叙事模式,而<边城>作为其中不可多得的审美乌托邦,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资平的恋爱小说可以拆解归纳为三种叙事话语模式:一是“花瓶”模式;二是“处子”追逐;三是“破鞋”原型.这三种叙事话语模式都是典型的男性中心主义话语,它是私有制下的产物,其本质是对女人独立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否定.张资平的恋爱小说,无论从文本策略、叙事姿态,还是从话语方式等方面看,都是典型的男权文化文本,体现出男权文化的价值立场.小说以各种女性在爱情、婚姻上的坎坷经历和不平命运,显示出男权文化话语霸权的巨大张力:女人在两性关系上意欲反抗和颠覆男性权威的主动出击的姿态,其最终结果却是走向事物的反面——更加有力地建构和强化了男性权威,揭示出男性本位主义价值立场之下女性生存处境的尴尬、荒诞及其悲剧性的命运.因此,张资平笔下的“新女性”充其量只是“伪新女性”,其小说的反封建意义就此被彻底消解.  相似文献   

13.
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软实力理论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借鉴了西方"软力量"理论,继承了国内"文化力"和"文化生产力"等理论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从话语视角来看,文化软实力理论主要实现了话语体系、话语主体和话语内容的创新。文化软实力理论实现了从西方"软力量"话语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话语的转换,明确了文化软实力的话语主体,实现了话语内容的中国化。文化软实力成为当今流行话语之一,引领着时代话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用英文撰写的《生活的艺术》是他最为畅销的作品,创作该书时他有着强烈的个人动因和民族动因。在书中讨论人性和人生哲学时,林语堂不止一次地提到了美国作家梭罗,由此可见林语堂对梭罗怀有不同一般的感情。在林语堂眼中,梭罗并非完美无缺,但他对梭罗基本上持一种褒扬的态度。林语堂创作《生活的艺术》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从西方读者的需求出发,用英文展示中国人艺术生活的魅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最终目的,其余的一切都不过是在跨文化语境的创作中采用的传播手段和叙事策略而已。出于在异质文化语境下跨文化传通的考虑,林语堂选择了与中国人的人生理念极其接近的梭罗作为一个有力的佐证。梭罗成了林语堂在向西方输出中国的生活艺术时,下的一颗棋子,铺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其对待马克思的思想态度经历了从科学到叙事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哲学发挥了中介的作用,而后是文化的转向,最后走向文本、话语和叙事。由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写作的目的不再把知识统一起来,而是趋向局部的、地方性的、实验性的知识,致力于创造更多的范式、方案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文学转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林语堂三十年代在文学观及创作上发生巨大变化这一现象的探讨 ,是林语堂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 ,更深一步地从林语堂身处各种文化的边缘 ,以海派文人特有的性情、气质立世著文的新角度来分析导致他转型的种种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论简&#183;爱“他者”身份的潜在意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虽然简·爱是个英国姑娘,但她在西方国家的话语圈内,始终处于非中心的边缘地带;她扮演的东方他者的角色在其内心产生了强烈的东方他者身份的潜在意识。简的这种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盖兹海德舅母家庭的边缘生活地位;2.劳渥德学校的外来者身份;3.对西方中心文化价值观的反抗意识;4.对东方他者身份的化身伯莎的潜在反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林语堂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以及幽默风格这三个方面出发,论述了译者如何发挥主体性,从而使其汉译英作品在译入语文化土壤中枝繁叶茂,并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影响,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开启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19.
从哲学思想、艺术表现形式等不同角度论述西方前卫美术对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颠覆,进而分析这种颠覆影响的深度和范围,提出传统文化在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出路和前途.  相似文献   

20.
叙事话语与意识形态——对女性媒介传播策略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已成为最普及的文化载体和最主要的故事叙述者。将女性媒介视为一个大的特殊文本,我们尝试着从意识形态叙事与修辞的角度,对其传播策略进行文化解读,以揭示其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潜在意义。中国当前的女性媒介主要利用男权中心、消费主义、身体政治等三种叙事话语建构受众的日常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