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王义钫 《老友》2013,(4):47-47
一、何为楹联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雅俗共赏、应用广泛的文学形式,俗称对子、对联;楹乃厅堂前部的柱子,悬挂在左右两边楹柱上的对联,一般又称楹联。人们通常认为楹联始于五代,后来楹联逐渐完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大盛,历久不衰。按用途分类,楹联除春联外,还有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格言联等。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一生著述甚丰。郭老又是联苑名家,擅长撰写楹联。郭老的楹联内容丰富,含意深邃,气势磅礴;楹联的艺术方法,千姿百态,不拘一格。这里,从修辞技巧方面,写点体会。 一、嵌字自然贴切 把客观事物的名称(人名、地名、物名等)有意识地巧妙嵌入对联中,使对联顺理  相似文献   

3.
一介行政官员跻身联坛,已属不易;成为全国知名楹联艺术家,更难乎其难。这位做过垣曲县县长、从运城市建材局局长位子上退休的干部,撰联作对,钻研楹联理论,发展楹联文化事业,在中国楹联界颇有名气,他就是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运城l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马长泰。  相似文献   

4.
清代联学大师梁章钜秉承师说,认为楹联作为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文体肇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实际上,唐代才是楹联的真正产生时期.楹联产生于唐代,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梁章钜还对应制联、庙祀联、寿联、挽联、切姓联及集句联等楹联子类的起源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厕联是一种独特的楹联,古代社会就有书写厕联的传统,发展到现代社会,厕联以城市公厕为载体,成为公厕重要的文化景观。临汾市公厕景观叙事主要包括外观叙事、雕塑叙事与楹联叙事三种,其中楹联叙事是彰显公厕文化的重要内容。厕联承载着楹联文化传统,叙说着卫生文明观念、民生需求与人文关怀、地域文化特色及城市文明建设等内容。厕联既为城市建设增添了文化元素,构建了民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为楹联非遗活力的唤醒、楹联文化的展示、楹联习俗的传承提供了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6.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帖子”、“对子”、“对语”、“联语”、“联对”、“联句”、“偶句”等,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楹柱等上的联语,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某种目的而彼此互答的对语,抑或是人们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偶句等。对联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传之已久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融汇了我国历史上各时期的优秀文化,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历经千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7.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帖子"、"对子"、"对语"、"联语"、"联对"、"联句"、"偶句"等,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楹柱等上的联语,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某种目的而彼此互答的对语,抑或是人们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偶句等。对联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传之已久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融汇了我国历史上各时期的优秀文化,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历经千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楹联的艺术特色何联华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非常喜爱描联艺术,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抒情言志、造诣很深的描联作品。这些作品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从多方面给我们以思想和艺术启迪。一、毛泽东招联的基本内容(一)表达人生态向。立志自励,表达志向,...  相似文献   

9.
学诗先学对,知诗先懂联.诗词,是毛泽东生活中的一部分,楹联亦是毛泽东生活中的一部分.毛泽东在其80年楹联创作、阅读、评点、书写、关注的生涯中.创作、吟诵、书写、题赠联语达212副之多,圈点、评析、关注、推荐的楹联珍品达285副之数.通过对这些联语的研究,可知毛泽东对楹联的爱好与关注情况,可知毛泽东楹联的主要题材和基本内容,可知毛泽东楹联的主要特色、主要艺术创作手法及其对楹联的吟咏、欣赏、评说等情况,可知毛泽东对中国楹联的巨大贡献.毛泽东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一个研究不竭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目前,研究毛泽东的论著涉及各个方面,光是对其诗词作品的研究,就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作为其姐妹艺术的楹联,其研究就显得颇为薄弱,仅有张世安《毛泽东名联趣话》、唐意诚《毛泽东楹联辑注》、杜忠明《毛泽东的对联艺术》、梁石《毛泽东对联》等几部著作,至今未见有人专门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 0 0 3年8月出版的吴直雄研究员的新著《楹联巨匠毛泽东》,是这个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具体来说,该书具有下列特点和价值:第一,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超越了国内所有的同类著作。该书设A、B…  相似文献   

11.
张之纯《中国文学史》明确提出骈俪之文肇始于陆机。谭家健歪曲钟涛博士的观点。于景祥确实不清楚骈文究竟形成于何时。骈文是在阴阳思想成为普遍的世界观,即阴阳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之后,在辞赋的影响之下,在辞赋之外的散文中连续使用骈化句式而形成的。骈文最根本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骈,骈文是有意识连续骈化之文。辞采、典故、声律等是骈文在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次要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中国一些武侯祠的楹联进行介绍,并同关帝庙楹联等相比较,指出武侯祠楹联的用典及思想内容不约而同地符合传统文论"切"的标准。各祠楹联所述之语一般切合历史上诸葛亮在当地经历的某些事件,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的崇敬。楹联之所以体现出"切",是由诸葛亮原始形象、楹联作者的身份学识这两方面决定的。文末还论述了当今一些武侯祠因互相翻刻楹联,而造成同一联在新地方不能表现出"切"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对联作品,其中的39副挽联尤其堪称精品,影响深远。毛泽东的挽联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雅切,即在对联创作中体现出雅正宏博和古雅深沉的特色,并且力求与所挽对象的身份以及当时的时代特征相切合。毛泽东的对联创作思想使得雅切成为其挽联创作追求的理想境界。而能成功达到这一理想境界,则是其特殊身份、杰出才华乃至整个时代的发展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漫谈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学形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对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成,在诗赋骈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平仄相反、词性相同的特点。对联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直为我国劳动人民所喜爱。  相似文献   

15.
流坑古村有楹联近百副,文化底蕴深厚,时代特征明显,乡土气息浓郁,融人文、书法、艺术为一体。成为流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现择取部分古楹联,分为缅怀先辈崇贤敬师、仁义道德修身养性、励志功名光宗耀祖、喜庆吉祥祈福求安等四类,从人文意蕴、艺术魅力、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解读,以窥流坑古楹联之神韵。  相似文献   

16.
大量使用对偶句是谢灵运山水诗在语言形式上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也是构成大谢体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对谢灵运之前中国古典诗歌对句艺术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后发现,谢灵运山水诗的对句既有对前代写景对句的熔铸,更有诸多突破之处。其诗创造出丰富的结构模式,并在审美艺术上做出可贵尝试,将五言写景对句艺术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杜甫七律的对仗可分为正常和变通两种格式。中间两联对是正常格式,四联对、三联对、颔联或颈联加首联或尾联的两联对、一联对、颔联或颈联流水对是变通格式;工对、邻对、宽对是正常格式,不讲虚实门类差别的远对、不同短语结构的假对、不顾平仄声律的拗对都是变通格式。变通格式是正常格式的调节和补充。  相似文献   

18.
从桃符演变为春联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过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从桃符演变为春联,从神荼郁垒演变为其他武士形象的门神或门画,是桃图腾崇拜到英雄崇拜的发展,也是桃图腾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完美结合。桃符文化属于道家符箓文化,也反映着儒家的天人感应意识。桃符演变为春联的过程,是符箓文化由俗变雅的过程。春联对于原来实物表现的桃符来说,不仅是高雅的文学化,更是具有特殊美感的诗化。  相似文献   

19.
“且复反义句”是一种独特的诗歌句式,其萌蘖于《诗经》,正式形成于刘宋,大量出现则在齐梁时期。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且”“复”等连词连接前后语义相反的一对动词或形容词,有单句,也有对句,内容以写景为主。其形成过程历时弥久,参与诗人众多。且复反义句不仅反映了其自身文学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轨迹及创作风气。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楹联融入到我国风景园林中的原因,以及楹联在风景园林中的表现手法和产生的作用,认为楹联的形式美感和表情达意功能契合了风景园林对景观和思想境界的追求,是楹联得以融入风景园林的根本原因。而文人士大夫和封建帝王对楹联的倡导则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楹联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揭示和深化了园林景观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