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旧约》的伊甸园故事大致上反映了人类蒙昧时代的历史。在那个时期,人类的婚姻制度处在初步建立和发展之中,原始的婚姻禁忌作为原始社会道德成为规范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在伊甸园的上帝、亚当和夏娃之间存在着有传于这些道德准则的婚姻(性)行为,而这为社会所不容,反映在神话中,便是上帝怒将亚当、夏娃逐出了伊甸园。伊甸园神话传到父权制时代以后,上帝的性别由女性异化为男性,从此,“她”便失去了其原始的风貌。本文旨在用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还伊甸园故本的历史本原。  相似文献   

2.
孤独     
孤独不是人们的新体验。上帝在为亚当创造夏娃的当晚,就预见到孤独的痛苦。他说,“人感到孤独不是好事”,在这句话和在创造夏娃的行动中,上帝规定了我们的一个强烈需求,即需要亲密的伴侣关系。诸如多恩这样的作者(J.Donne)曾经指出:“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封闭的孤岛……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感到变得渺小,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艾略特也有力地论述了孤独的可怕,他说:“地狱是孤家寡人,地狱是孤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作文》2007,(9):52-52
男人是因为女人才变坏。这是毋庸置疑的。 大家都知道哈,从上帝创造世界、人类开始,那个什么夏娃的不是在伊甸园引诱亚当违背上帝的意愿。从而使人世间变得一踏糊涂.从而一发不可收。使得上帝大发雷建,洪水大洗人世间,这一切的一切是为何因?不都是女人惹的祸吗,是女人教坏了木纳、愚笨的男人,是女人使得男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恶,也使女人从而失去了主宰世间的一切权利。  相似文献   

4.
《可乐》2007,(11)
课堂上,大学教授犹大问学生亚当:"上帝创造了一切吗?"亚当勇敢地回答:"是的。""上帝创造了每一样东西吗?"教授又问。"是的,先生。"亚当答。教授继续说:"如果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邪恶也是上帝创造的了?根据人类的主要行为来判断,上帝也是邪恶的了?"  相似文献   

5.
羞愧剖析     
在美国社会羞愧是否日益成为问题?羞愧不是一个现代的现象。它出现在上帝创世的故事中,实质上,它是比其他情感更多地被议论的一种。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说明,羞愧是一种极为强烈和特殊的人类情感。然而,暂且不论  相似文献   

6.
1 像其他思想家与诗人一样,威廉·布莱克极大地关切人类以及他所生存的宇宙问题。伊旬园的故事以及发生在伊甸园的悲剧,是尽人皆知的。人类的祖先亚当与夏娃因为偷食了禁果而被逐出乐园,从而人有生老病死。此后,女人受生产儿女之苦痛,男人终生劳作直至归于尘土。据《圣经》言,人类的堕落始于夏娃对生命知识的好奇而食禁果,而且堕落导致赎罪,从而伊始人类追寻上帝的漫长路程。这便是人类悲剧的根源与必然。  相似文献   

7.
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涉及西方关于两性关系、性爱以及感性和理性的对立的传统阐释,作为基督教教义的坚定反叛者,戴.赫.劳伦斯大胆质疑《圣经》的传统阐释,通过对亚当和夏娃故事的重写,劳伦斯批判了亚当对夏娃处于强势地位的思想,将人类的堕落归因于意识和理性,指出男性和女性应该充分认识到各自的特性,承认彼此独立的存在,遵循无意识本能的指引才能重返乐园。  相似文献   

8.
公关原罪     
原罪,指与生俱来的罪过。当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到蛇的诱惑,违背上帝的命令吃了禁果,这一罪过就成了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故名原罪。同时,基督教认为此罪一直会传至所有后代,为此需要基督的救赎。原罪,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罪过,二是救赎。  相似文献   

9.
朋友     
吴新宇 《社区》2013,(11):22-22
朋友意味着你伸出手去可以握到另一只温暖的手.在你无所傍依时感受到爱的光芒的包围.在焦虑和孤寂时得到灵魂的安妥和告慰。朋友是兄弟、姐妹、伴侣、知音,理想的夫妻关系也正应如此(亲密,又保护着对方孤独)。看来,夏娃和亚当是人类最早的朋友的原型,上帝正是按照这个榜样来启示人间、设计人类未来的。  相似文献   

10.
弥尔顿的《失乐园》是西方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作品以史诗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在《失乐园》中,上帝、亚当和夏娃、撒旦所构成的上中下三界的宇宙景观,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心理及人格结构理论具有同质的契合,其中撒旦式英雄源自心灵的地狱——心理潜意识,其反叛性也正是人类内心冲突的深切表达。  相似文献   

11.
在《失乐园》中,亚当的正当理性与选择涉及弥尔顿的古典资源与神学思想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区分自然法与实在法,可以说明正当理性与选择之间并无抵牾。上帝赋予亚当自然法,使其可以遵从正当理性。但是有关知识树果子的命令属于实在法,与正当理性不自动相合,因此亚当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失乐园》中自由选择(free choice)与真正的自由(true liberty)之间实有差异:前者对应亚当自由选择的能力,后者则是他遵从正当理性的结果。亚当在吃知识树的果子时,行使了自由选择,但他选择的是夏娃,而非遵守上帝的命令。这一事件的后果之一便是正当理性被蒙蔽,亚当从此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夏娃与文明     
《北方人》2008,(8)
亚当和夏娃要搬家了。他们的老家伊甸园,因为租约到期,房东不肯跟他们续约,他们只好迁徙了。亚当觉得搬家再简单不过了,无非是两只脚抬一个身体、两个肩膀扛一个头。但夏娃的麻烦可多  相似文献   

13.
《圣经》告诉人们:夏娃把亚当引入歧途,偷尝了禁果,上帝在震怒之下惩罚了妇女,警告夏娃说:“我必极大地添加你的痛苦,你的愿望当符合你夫的愿望,而他必须支配你”。西方女性的从属形象及性别观就这样由塑造其文明的基督教确定了,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社会、经济、家庭等各个方面,也被吸纳入西方的语言文化,就象《圣经》中的英语children是指所有的人一样,man一词最初也囊括了整个人类──男性和女性,在英语的发展中,大量的词汇反映出男性色彩,如mankind(人类),manpower(人力),primitiveman(原始人),Englighman(英国…  相似文献   

14.
《圣经》女性主义阐释与女性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产生于以男权为中心的文化背景,由男性写成,反映了男性的利益和思想.这形成了《圣经》关于女人的基本看法:上帝先造男人后造女人,且女人是用男人的肋骨造成的,因而女人是为男人而造,应当依附男人;女人是上帝的背叛者,是罪的始诱者;女人诱惑了男人,导致男人的堕落;人类的堕落罪在女人而不在男人;女人要安分守己,事事谦卑,不断忏悔,才能因生儿育女而得救.这些看法集中体现在《圣经·创世记》第二、第三章记载的关于亚当、夏娃的故事中,贯穿了整个《旧约》,至《新约》保罗书信有了更明确的表述.  相似文献   

15.
《张曼玉画传》定价:39.80圆作者:李尔葳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版次印次:2004年11月《王菲画传》定价:45.00圆作者:黄晓阳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版次印次:2005年1月《林青霞画传》定价:39.80圆作者:黄晓阳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版次印次:2005年2月《邓丽君画传》定价:39.80圆作者:师永刚、昭君、方旭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版次印次:2004年1月圣经中说,上帝造就了亚当,而後从他身上取下肋骨造了夏娃,从那一刻起,世界才算完整的,城市中因为有女人而变得美丽,女人或因貌美或因才智而显得娇艳。女人一生中总在渴望着,渴望拥有美丽的外表,脱…  相似文献   

16.
人类最早的爱情信物是一只苹果,那是在伊甸园里,亚当献给夏娃的。这只苹果贡献巨大,没有它,说不定根本就不会有人类的繁衍生息。人类早期的爱情信物,是随手可以得到的东西,具备实用性,比如苹果,是转眼就可  相似文献   

17.
五在对待异化概念上,最大的困难在于,它以人的本性的不变和规范性为前提。仿佛应当先有某种与人的本性有关的东西,以便后来遭受异化。在马克思以前,所有对异化的解释都是这样看问题的。公民先属于社会,然后与之相异化。某一财产先是属于所有者,然后与之相分离。亚当和夏娃先是生活在上帝附近,后来被驱逐而远离上帝。灵魂起先在充满淫欲的肉体内纵情声  相似文献   

18.
该隐是西方文学传统中的一个经典形象。这一人物首先出现在《圣经》里,他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长子,也是杀死自己弟弟亚伯的凶手,因此他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杀人犯。自此以后,该隐就被打上了罪与恶的印记,在《圣经》里也形成了邪恶的该隐传统。拜伦的诗剧《该隐》却赋予了该隐一个英雄的形象,更确切地说,是拜伦式英雄的形象。这一形象与传统的邪恶该隐形象截然相反。通过该隐形象的转型来揭示拜伦的上帝观及恶魔观,从而探讨拜伦及其作品的反传统性。  相似文献   

19.
机器人亚当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做实验,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假设。整个过程与人类科学家的典型科研方法非常接近。新创造的机器超越往日的机器,乃至往日的人;同时,虽然逼近,但依然低于创造它的当下的人,更低于未来的人。机器人沿着程序化由易到难的道路渐次将人的功能机器化。机器人亚当以其独特的方式质疑并将因而推进SSK的发展。罗斯.金给机器人命名为亚当和夏娃富含深意。  相似文献   

20.
上帝造人,亚当与夏娃生理上的互补缔结了人类繁衍的自然法则,然而,上帝是否也制造了感情?生理上的互补是否意味着心理的必然依赖?同性恋,在若干年前为人所诟病、所耻笑的现象,伴随着媒介话语的开放,如今越来越频繁地走进大众的视野。2005年9月8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孙中欣的“同性恋研究”公选课自开课以来,场场爆满。9月22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燕宁开设的“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第一堂课,同样座无虚席。在北京,你甚至会看到一对对同性恋者拥抱着进入他们的聚会场所。无论你是尊重抑或鄙视,无论你心生怜悯抑或满怀敌意,这个群体毕竟正真真切切地在主流社会中浮现。走进他们的世界,你会看到另一番景象,听到另一种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