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人民公社体制下重要的制度安排.本文从公社个人收入分配的构成和分配依据,以及与收入分配密切相关的公社劳动管理制度和工分制几个方面,说明了人民公社体制调整后到改革前的个人收入分配的实况,由此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以大包干为特征的分配制度创新,并最终取代公社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所具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人民公社普遍实行了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到现在只不过一年的时间,却已经显示了它的巨大优越性,积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改变了农村的精神面貌。任凭帝国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怎样污蔑反对,都不能损害这一新的分配制度的巨大成就。我们有理由说,它好得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生产者积极性和我国农业生产特点三个角度分别对人民公社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和实践效果进行透视 ,加以比较研究 ,以科学地解说人民公社制被取缔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的兴起 ,从中来探寻今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所要遵循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大公社①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包括粮食供给制、伙食供给制和基本生活供给制三种形式。起初其被视为“共产主义”的萌芽与初步尝试而大轰大嗡,1959年后有所调整与退却。庐山会议后以公共食堂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再度中兴,这是1959年后期饥荒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公社分配制度的特征主要是空想和追求分配的绝对平均。绝对平均主义的泛滥,从根本上颠覆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与动力机制,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次大倒退,直接导致了人民公社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开展 ,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试就校内分配制度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改革的思路、对策、措施以及如何加强对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领导等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福建教育学院在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认清新形势,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理清新思路,推动学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实施"八项工程";深化"五个改革";推进办学模式"五个创新"。谋划新发展,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确立"一个确保"、"四个拓展"目标任务;扎实开展"建设年"活动,加强学院内涵、外延建设;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调动全员积极性做优做强福建教育学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全院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一直在执著前行。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人事分配制度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仍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难点问题:改革推进步伐缓慢,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相当困难,聘余人员分配渠道不畅,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内部分配制度的激励效果不明显。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新一轮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逐步实施,我国高校新的一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改革的实践出发,分析了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并提出了怎样认识和对待这些难点的见解,以期对我国高校顺利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新资助政策在高校运行的基本现状,探讨了当前资助工作中在困难学生认定、资助资源分配、资助育人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资助政策宣传,制定科学的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合理配置资助资源、建立"三位一体"援助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工業企業由工资制改行工資制和供給制相結合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和依据随着农村人民公社广泛地实行了工資制和供給制相結合的分配制度后,目前不少地区的工业企业也正在醞釀将工資制改行为工資制和供給制相結合的分配制度。所謂工资制和供給制相結合的分配制变,就是在分配給職工个人的消費品中一部分实行工資制,一部分实行供給制,工資部分是按劳分配,而供給部分則是按人口按需要分配。目前,虽然供給的消費品有数量和质量上还有一定的限额,但是在这个限額内,它是按人口和需要分配的。因此,工資制和供給制相結合的分配制度,已經突破了“按劳分配”原则的范囲,开始具有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1.
1958年,人民公社在中国一哄而起,被称作“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毛泽东对人民公社一直是青睐有加的,从1959年8月19日毛泽东写给吴冷西等人的一封信中,我们或许可以窥知其“公社情结”。毛泽东打算用有力的调查材料来驳斥国内外对人民公社的指责,他认为人民公社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必须得到保护。在他本人关于人民公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均透露出了对人民公社的偏爱。以这封信为线索来探究毛泽东的“公社情结”,“小缩影”印证了“大历史”的关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失衡及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联产承包制取代人民公社,这一基本经营制度的改变带来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变迁,但这种变迁总体来说仍是人民公社时期供给体制的承继和延续,它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矛盾和失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全面小康的目标,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重新构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相似文献   

13.
汶川特大地震给中华民族,尤其是给地震灾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遇难呈祥,多难兴邦,多难之后痛定思痛方能够兴邦。本文通过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抢救生命财产过程中的大量事例,显示和揭示,是信息之痛、交通之痛、电力之痛和管理之痛,加大加重了汶川特大地震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之痛。分析导致这些痛之源头,设计解决这些痛之策略,就能够构建将“多难”转化为“兴邦”的现实通道和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国内经济出现新的景观 ,然而由此引起的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也无疑给我国民俗学学科建设造成一定的干扰。作为民俗学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文化全球化”的趋势 ,强化民俗学本土化观念 ,抢救民族民间活态文化 ,重视本学科的应用研究 ,建立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俗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西方消费品纷纷进入中国。西方先进的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后,不仅改变了旧式交通工具的主导地位,也带来了传统社会观念与消费风尚的悄然变化。随着城市道路与交通设施的逐渐完善,自行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开始流行,不仅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适、方便,而且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文化效应。那些有能力消费的社会阶层,把自行车当作日常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自行车也被有限地投入公用,成为邮差等部门的交通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自行车的进口,也促使自行车民族工业的发展,尽管产品仿制的过程在外来自行车的冲击下依然艰难。西方器物的进口,产生的文化冲击效应是非常直接的,不仅仅是外在改变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促进新行业的兴起,而且带来深层次的变化。这种消费品的供给,满足了经济发达城市市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影响。自行车可以视为一种物质文化符号,在传播过程中,自行车从奢侈品到逐渐融入日常百姓的社会生活之中,最后成了中国人特别喜爱的交通工具,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演变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人治"思想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中则对中国的政治进步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了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造成了"人亡政息"的怪圈,抹杀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危害性,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理直气壮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无疑会影响到人们价值观的变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更易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而在新世纪,由于处在多元文化的背案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更是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探索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8.
共有物分割诉讼为形成诉讼,但分割判决兼具形成判决与给付判决的性质;其本质为非讼事件而被称作形式上形成之诉,但又具有诉讼化审理的特征。该事件性质上的特殊性必然会引起审理程序规则上的诸多特殊之处。共有物分割诉讼中,若共有人就同一共有物分别起诉分割,前后两诉诉讼标的同一,构成重复起诉。诉不动产合并分割时,可认为其标的及防御方法有牵连之处,诉讼标的不同,法院对于被告的反诉应实质审理。共有人在诉讼程序中达成的诉讼上和解应具有裁判分割的形成力与执行力。分割诉讼中系争共有物价值非属要件事实,不宜适用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对于裁判分割方法,亦不应完全排除举证责任之适用余地。通说认为原告对于法院所定分割方法不服时仍可对之提起上诉,即采实质不服说,故所谓原告分割方法的声明对法院全无拘束性这一观点并非绝对。分割共有物诉讼无不利益变更禁止原则的适用。基于共有物分割请求权与分割方法的牵连性,共有人的上诉效力应及于诉讼判决之全部。即使被告仅对一审准予分割及所定分割方法的判决提起上诉,二审法院仍可对协同办理分割登记及交付分得物部分调查裁判。  相似文献   

19.
清末地方行政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末的预备立宪改革中 ,地方行政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通过这一改革 ,初步形成了行政与立法、行政与司法的分离 ;通过机构调整 ,使各级地方政府机构向分职化方向发展 ;通过地方自治的开展 ,将基层社会的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从而初步形成了基层社会管理的“民治”模式。尽管这一改革没有全部完成 ,尽管改革中出现了各种弊端和问题 ,但不可否认 ,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地方行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