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魏致东 《中文信息》2013,(9):187-187
劳动关系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者与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有企业,就是指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国家对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企业内部改革改制的不断深入,这种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将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2.
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在本质上是劳动者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规范有序、良性互动、和谐共赢的合作状态.人类活动从冲突走向秩序的路径包括自上而下的强制路径和自下而上的自发路径.探析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过程,自发路径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成了市场经济内生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现代化进程中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冲突激烈的特点及自发路径的局限性,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应以自发路径为基础,辅以必要的政府作用.政府劳动行政的定位既不是"划桨",也不是掌舵,而是服务,即通过各种服务角色的扮演促进劳动关系双方的对话协商和自发路径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人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存在,关系作为人难以摆脱的一种存在境遇,已经受到当代哲学家的高度重视,因此,“关系本体论”渐渐浮出水面。在我国的学术研究中,一些著名学者提出了伦理关系的本体论意义,以强调伦理关系的基础存在性,旨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在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治理领域中,行政伦理关系是一种实体性的关系。理论研究的三维视角,可以解析出这一实体性关系的十种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4.
邓佑文 《东岳论丛》2012,33(4):172-179
实证上,相对人行政参与权既在我国制度形态的行政法律关系中有所体现,也存在于实践形态的行政法律关系中并已产生一定效用,这说明行政参与权已是行政法律关系新的权利要素.应然上,相对人行政参与权的享有,一方面会与相对人其他权利重组,构成新的权利结构,形成对行政侵权的制约和对行政授益的合作,从而保护和实现相对人实体权利;另一方面,也会引起行政权的变化,形成新的行政权结构与运行模式,且会增设行政主体的义务,从而促进行政权运行的合法性、正当性和效率.因此,行政参与权改变了传统行政法律关系,形成参与式行政法律关系新的权利义务模式,是对传统行政法律关系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学界划分的行政立法和抽象行政行为之间的几种逻辑关系 ,明确表示赞同二者应是全异关系。并从宪政体制 ,行政与立法特征和现实情况等方面论述了全异关系的原因。进而阐述在当前语境下 ,将二者“割离”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邓佑文 《学术界》2012,(2):38-47,282,283
参与式行政是当代公共行政兴起的新的行政模式,赋予行政相对人行政参与权是参与式行政的根本标志。行政参与权改变了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地位,重构主体双方权利义务关系,转变了主体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目的,变化了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存在方式,形成了新型行政法律关系,亦即参与式行政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7.
8.
SA8000标准与中国企业工会的"困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SA8000标准"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关于企业社会道德责任标准对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上,作为一个已经确立了<劳动法>、<工会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该标准所包含的内容本应该是企业工会"维权"的基本内容,然而目前在我国企业中虽然大多数都建有工会,但工会的作用却不明显.本文通过一个案例调研,分析了目前我国工会体制中存在的"企业工会主义"(enterprise unionism)问题及其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背景因素,强调企业工会组织必须跟随市场转型而加快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9.
在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是对立的双方当事人,他们之间存在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并且这种诉讼法律关系具有特殊性。一般而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其内容的特殊性和客体的特殊性。其中,内容的特殊性又大体表现为对等关系、分离关系、对应关系、互动关系四种情形。  相似文献   

10.
企业雇佣关系模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雇佣关系的形成是雇佣关系多方参与者之间协商、施压、冲突、妥协的过程,其本质是权力的平衡过程,其权力来源于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程度,是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由于雇主控制了市场经济生产的核心,权力平衡更倾向于雇主。而面对雇主的强势权力,员工只有组织起来,发挥集体的作用,并通过谈判和协商,在双方权力趋于平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合作,从而达成一致意见。政府则应该通过法律和政策,制定和维护雇佣关系的基本原则,撤出对劳动关系的直接操纵和管制。  相似文献   

11.
私营资本企业劳资矛盾及其调解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私营资本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具有二重属性,即生产资料及财产占有关系的不平等性及政治社会地位和契约关系平等性。其中,不平等性是基础与条件,而平等性是居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属性,由此决定企业内部劳资矛盾不是阶级矛盾,而是一种新型的人民内部矛盾。其矛盾主要表现:1)不签劳动合同,引发劳资纠纷;2)缺乏合理的分配制度,随意克扣和拖欠工资,使雇工收入基本被控制在劳动力价值以下;3)缺乏劳动安全与社会保障制度,致使工伤事故不断,雇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协调与化解矛盾的主要机制是:1)建立健全党团及工会组织;2)进一步完善劳资关系方面的立法与执法;3)发展与健全劳动仲裁机构;4)确立劳资双方“互信”理念,建立正常的“理解与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2.
民营企业建立工会组织以协调劳动关系和谐成为我国工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实践中民营企业工会建设存在组建工作力不从心、“工会热,政府冷”现象比较突出、民企职工权益受侵害现象大量存在、工会维权形式主义较为严重的问题。加强完善民营企业工会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劳动联合体是指由知识资源为纽带组织起来的团体性的集体决策组织或机构.劳动联合体源自要素产权与劳动联合产权的结合并对单一劳动产权的扬弃.劳动联合体的劳动协作促使企业治理模式不断创新,也使得企业合作剩余分配共享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宁波市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宁波市私营企业起步较早,发展迅速,研究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界定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发展的二个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宁波市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了完善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法律上的劳动概念:法理逻辑与内涵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法上的所谓劳动,乃是劳动力所有者在与资本所有者订立用工契约让渡自己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前提下,按照契约约定或用工者及其代理人的管理指令所从事的具有人身隶属属性和协作分工性质的相关工作或活动。它具有劳动内容的约定性、劳动活动的内部分工性、劳动成果的分配性和劳动保护的强制性等法律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强资本、弱劳动"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劳资关系、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是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与西方以行业层面为主推行集体谈判制度不同,我国集体谈判主要是在企业层面开展的,因而在推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劳方谈判主体不健全、实力弱、缺乏谈判技能等问题。鉴于此,提高集体谈判的级别、上升到行业层次开展集体谈判是发挥集体谈判效能的必然选择。基于对我国行业集体谈判成功模式的分析,为促进我国行业集体谈判的进一步发展,应从明确政府在集体谈判中的角色、培育和确定行业集体谈判主体、加强对谈判过程履行的内外约束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王能昌 《齐鲁学刊》2001,4(6):123-128
坚持行政目标管理与行政道德要求、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政策保障与经济保障、领导与群众、法治与德治、全过程监督与全方位监督的相结合,从而建立并健全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互动机制、规范机制和监督机制是促进行政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公立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玲 《阴山学刊》2004,17(1):41-45
明确公立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解决教师中所存在的"不利选择"与"败德行为"的有效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改善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论构建和谐的私营企业劳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稳定和谐,直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和谐的劳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但目前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在总体稳定的同时,部分企业出现的劳资关系紧张、劳资纠纷频繁状况,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成为制约私营企业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引发劳资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环境造成的,也有企业内部因素引发的;有体制政策不配套造成的,也有相关法规建设滞后造成的;有企业主素质造成的,也有员工自身缺陷和不足引发的。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工会三位一体共同参与,并建立规范的、有约束力的、可操作的调节机制,只有这样,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才能出现合作、共赢的新态势、新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微观基础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当前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但是,吉林省劳务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存在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劳务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从吉林省劳务经济发展的促进机制和环境方面入手,提出促进吉林省劳务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以使吉林省劳务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