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卷三十二·五行志三》  晋元帝永昌二年正月癸巳 ,京都大火。三月 ,饶安、东光、安陵三县火 ,烧七千余家 ,死者万五千人。晋明帝太宁元年正月 ,京都火。是时王敦威侮朝庭 ,多行无礼 ,内外臣下 ,咸怀怨毒。极阴生阳 ,故有火灾。 (中华书局 1 974年 1 0月版点校本 ,第 935页 )按 :据《晋书》之《元帝纪》、《明帝纪》 ,元帝永昌元年闰十一月薨 ,明帝即位。次年三月戊寅朔 ,改永昌为太宁。是元帝永昌二年即明帝太宁元年 ,且三月改元太宁后又不得复称为永昌二年也。由此可见 ,以上所记晋元帝永昌二年正月京都火与明帝太宁元年正月京都火 ,乃…  相似文献   

2.
<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条记载,唐代的造籍日期是"起正月,毕三月".但根据<唐会要>、<册府元龟>保存的"开元十八年敕文",更为准确的表述应该是"起正月上旬".有学者认为,正月造籍是唐开元十八年的新规定,在此之前则是十一月造籍.这种说法没有根据.无论是从户籍的内容、功能上进行分析,还是就目前出土的有关实物看,均可得出整个唐前期都是正月造籍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卷八《玄宗本纪上》:"(开元十二年)冬十一月庚申,幸东都。至华阴,上制岳庙文,勒之于石,立于祠南之道周。戊寅,至自东都。"(187页)按:"自"字当衍。是月了巴朔,庆申为初四,玄宗始从京师往洛阳。至二十二日戊寅,其间仅十九天,而当时国家又并无非常之事,玄宗不应如此匆遽,又自东都回到长安。据史料所载,皇帝出巡东都或从东都还京,其单程凡需二十日左右。如们日唐书·高宗本纪》载:"(咸亨)二年春正月乙巳(初七),幸东都。......甲子(二十六日),至东都。"此行正二十天。又:"(上元三年闰三月)庚寅(二十二日),车驾…  相似文献   

4.
《卷二·高帝纪下》(建元元年)六月……辛巳,罢荆州刺史。(中华书局1972年1月点校本,第34页,下同)议:此“罢荆州刺史”,义殊不可解,盖荆州南朝大镇,不可便罢也。考建元元年刺荆州者先后有萧嶷及萧映,本书《豫章文献王嶷传》记萧嶷于宋末“仍徙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据《宋书·顺帝纪》,时在明三年(即建元元年)正月甲辰。萧嶷本传又云其建元时“迁侍中、尚书令、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持节如故。……会北虏动,上思为经略。……复以为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  相似文献   

5.
《卷一·高帝纪上》(明)三年正月……甲午,重申前命,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第14页)按:中华书局点校本《校勘记》云:“按是年正月癸卯朔,无甲午,二月癸酉朔,二十二日甲午,疑上夺‘二月’二字。”今按,下有“三月甲辰”事,则此应为其年正二月间事...  相似文献   

6.
安禄山任河东节度使一直到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反叛之时,唐廷并未任命杨光翙做河东节度使。王承业任河东节度使的时间是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至至德元载(756年)正月癸亥(或庚申)之前。李光弼从至德元载正月癸亥(或庚申)起,一直是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实际接管河东始于至德元载(756年)八月;在此之前,河东事务由侍御史崔众代管。天宝十载(751年)二月至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至德元载正月癸亥(或庚申)至七月,河东镇的治所不是太原,而是大同。  相似文献   

7.
"赤化"的符号最初指向改组前后的国民党.1925年底,原属奉系的李景林部以"反赤化"的名义率先向冯玉祥的国民军发动进攻,此后,奉、直等系军阀越来越多地应用此一旗帜为自身的军事政治行动正名.奉直联军攻入北京之后,"反赤"景象高涨.1926年夏蒋介石兴师北伐之后,"反赤"主要针对的已经是南方国民革命军,此时的蒋介石与冯玉祥并称"南北二赤".北伐军攻入武汉之后, "反赤"局面开始逆转.蒋介石"清党"之后,"反赤"旗帜的针对性逐渐失效.但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反赤"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8.
武则天改字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君明 《北方论丛》2004,(6):130-131
永昌元年(689年)十一月初一,武后正式登基,颁布<改元载初敕>,正式改元载初,改十一月为正月,正名为曌,正式创制文字.一直至长安四年末(704年)结束,历时16年.改字前后分五次,共18个字.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家罗尔纲曾为太平天囯的开国史勾勒出"集结团营→揭帜起义→登极建元"的发展脉络。其中心事件是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于金田的揭帜起义,此前的金田团营是其准备阶段,而咸丰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天王洪秀全于武宣东乡的登极建元等则是其后继的结果。本文依据确凿的史料,提出:天王洪秀全早于道光三十年二月二十一日(1850年4月3日)即已秘密登极,其后才是同年十月初一日杨秀清等人于金田等处发动的公开揭帜起义、十二月初十日在金田的祝寿建元等一系列事件。太平天囯开国的真实历史进程应是"天王登极→起义勤王→祝寿建元"。本文对是否仍以公历的1月11日为太平天囯起义纪念日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证,辨正了《宋史宰辅表考证·辨误篇》对绍兴十四年二月楼炤除签书枢密院事、绍兴二十一年十一月巫伋以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以及《补遗篇》对建炎四年刘珏罢免权知三省枢密院事的三处考证错误.  相似文献   

11.
《后汉书·光武帝纪》 :“其敕公卿举贤良方正各一人” ,李贤注曰 :“武帝建元元年 ,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也。”余按 :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有之 ,见于《汉书》本纪 ,然不当言“始”者。《汉书·文帝纪》孝文二年诏曰 :“乃十一月晦 ,日有食之 ,……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以匡朕之不逮。”十五年“九月 ,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 ,上亲策之 ,傅纳以言。”是为确证。《后汉书·光武帝纪》 :“匈奴遣使来献 ,使中郎将报命。”李贤注曰 :“《匈奴传》云 :‘令中郎将韩统报命 ,赂遗金币。’”余按 :…  相似文献   

12.
沂中同志写的《日本空海和尚来到福州的始末》一文(登本刊1983年第三期),深入探索空海和尚来到福州的经过,是很有价值的文章.但文中一些史实,我们认为有出入,特提出商榷.一、长溪赤岸位置,据《福宁府志》、《霞浦县志》记载,系在今霞浦县城关东十华里的赤岸大队,而《始末》却注为在今福建霞浦县南三十里,这显然把温麻旧县治(今古县村),误为长溪赤岸.二、把福州官员开始理所当然地不允许空海一行登陆,误认为也不许在赤岸镇登陆.查《日本后纪》,内记载第十七次"遣唐使"第一船于八月十日漂抵长溪赤岸,即受到县令胡延沂等相迎.胡等并告诉他们,从陆路走就是国家太平之日亦嫌"山谷险隘,担行不稳",劝他们"回船向州".此言此情,至为友好.该船在海上遇风漂流三十四天才漂抵赤岸,已水尽粮绝,人疲力尽,让他们上岸休整,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他  相似文献   

13.
《登楼》一诗,是杜甫登楼诗作中之上乘之作,亦是杜甫七律成熟、发展、以至达到高峰中的一篇重要诗作。该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在此之前,广德元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平定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国家统一的局面初步恢复。但同年十月,吐蕃曾一度攻陷首都长安,皇帝李豫出奔陕州,吐蕃立广武王承宏为帝,并改年号。兵祸连绵,民不聊生。十一月郭子仪复京师,代宗乘舆反正。十二月吐蕃又破松(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维(今理县西)、保(今理县西南)三州,朝庭内外交困,灾患重重。时诗人流寓蜀中,在一次登楼赏景时,感时抚事,触景伤怀,写下七律《登楼》:  相似文献   

14.
《卷十二·天文志上》“永元元年正月己亥,月犯心后星。”(中华书局1972年1月点校本,第211页,下同)按:此条至卷末皆属“月犯列星”类,然上文记齐高帝建元年事,而下文于永元年后又记郁林王隆昌年事,先后不应颠倒如此,且东昏侯永元仅三年,而下文则记至十一年事,是此云“永元”者,  相似文献   

15.
继申时行还有叶向高、顾秉谦.叶向高于万历四十一年加少保,天启三年加少傅,天启三年十二月,"壬子,大学士叶向高一品六年考满,吏部具奏.上谓叶向高已经三考,历事三朝,从来阁臣所无,加上柱国太傅,荫一子为尚宝司司丞".天启四年春正月己未,"叶向高辞新命".天启七年八月戊戌,"旧辅叶向高、顾秉谦各加太傅,还赏银五十两,彩(段)二表里,加赐坐蟒一袭."(《明熹宗实录》卷四二,天启三年"十二月壬子"条;卷三八,天启四年"春正月己未"条(梁本);卷八七天启七年"八月戊戌"条,第2217、2228、4205页)此时叶向高已致仕在家,竟无从请辞.  相似文献   

16.
屈原生辰为吉,其说始见于王逸《章句》.《章句》释《离骚》首二句曰:"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孟,始也.贞,正也.于,於也.正月为陬."寅为阳正,故男始生而立于寅;庚为阴正,故女始生而立于庚.言已以太岁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下母之体而生,得阴阳之正中也."王说有两层意思,一为"寅为阳正",而屈原降生适逢"三寅"  相似文献   

17.
序 说 汉代的玉制刚卯严卯(成对),出土与传世者皆少见,文献记载寥寥无几。《汉书·王莽传》服虔曰:“刚卯,以正月卯日作佩之。长三寸,广一寸,四方,或用玉,或用金,或用桃,著革带佩之。”晋灼曰:“刚卯,长一寸,广五分,四方,当中央从穿作孔,以彩丝葺其底,如冠缨头。刻其上面作两行书。文曰: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其一铭曰:疾日严卯,帝令夔化。顺尔固  相似文献   

18.
卷四<齐本纪上> "建元元年夏四月甲午……追赠皇考日宣皇帝,皇妣为孝皇后,陵日永安.妃日昭皇后,陵日泰安."(中华书局19r75年版校点本,第110页,下同.)  相似文献   

19.
《卷十·顺帝纪》(明二年正月 )辛未 ,镇军将军、雍州刺史张敬儿克江陵 ,斩攸之子光琰 ,荆州平。(中华书局 1974年 10月版点校本 ,第 196页 )按 :“光琰” ,本书《沈攸之传》、《通鉴》卷 134、《建康实录》卷 14、《南史》之《沈攸之传》、《张敬儿传》、《南齐书》之《高帝纪》、《张敬儿传》皆作“元琰”。考元琰 ,沈攸之之长子 ,明元年末 ,沈攸之起兵往攻京师 ,元琰留守江陵 ,至是为张敬儿所杀 ,事详见本书《沈攸之传》及《通鉴》卷 134。此“光” ,乃“元”之形讹。《卷十六·礼志三》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一月己酉 ,弘训羊太后崩 ,宗…  相似文献   

20.
龙文玲 《江汉论坛》2007,(2):98-101
关于司马相如<上林赋>与<大人赋>的作年,学术界众说纷纭.通过对<史记>、<汉书>及司马相如赋作等文本进行考辨,认为<上林赋>作于建元六年五月到元光元年五月之间,<大人赋>作于元狩五年武帝因"病鼎湖"而沉迷神仙方术之后、相如病免家居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