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包国祥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6):36-41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本性的重新诠释,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结晶。批判理论旨在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社会功能,不是表现为那不可改变的普世真理,而是催化社会变革的现实力量,是针对时代的本性和变化了的理论环境而作出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正确抉择。霍克海默准确地理解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要义。批判理论通过对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质疑,通过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开放性、批判性,还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来面目,真正领悟了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历史辩证法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2.
张建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111-115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命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站在世纪发展的新起点,我们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丰富内涵,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宁青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
生态文明不仅是当今的时代特征之一,也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一个重要视角。现今,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共生融合中衍生了许多问题。其中,生态文明下的环境问题不仅是产业问题,也是哲学问题。通过生态文明研究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建华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17-20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对其进行科学判断和分析的基础上,回应时代难题,升华时代精神,创新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理论的内在要求、实践的客观需求。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把握世情,立足国情,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完善和升华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5.
张传泉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9-11
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轨迹,指出要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6.
洪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点,特别是提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论断。从马克思主义行到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引领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是相辅相成的,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伴随着时代化,在时代化的过程中也相伴着中国化。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我们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命题,这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结合中国现实和时代发展的新态势,我们认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要有着四重使命,即解读时代、把握时代、顺应时代和引领时代。 相似文献
8.
张雷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5)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更加注重对焦现实,立足中国问题,放眼生活世界,才能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在时代浪潮中发挥统领作用,时刻为社会理念提供切合时代主题、遵循历史脉络又为时代所接受的世界观、方法论,这就需要不断地理论创新,以实现与现实的对接.要正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面对的社会生态和人民群众的生存境遇,不断加强学术队伍建设,找准社会发展主线、拓展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9.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中国共产党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所在。一百年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开拓及其理论奠基,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推进与时代化命题的提出,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开辟,充分展现了党对“两化”认识历程的内在逻辑;科学理解和把握“两化”的本质要求,首先必须从学理上厘清何谓“中国化”、何谓“时代化”,以及二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辩证关系;新时代新征程不断谱写“两化”新篇章,必须坚持党的历史主动、站稳人民立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志民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3):11-14
马克思主义本源上具有时代化特性,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俱来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内涵所决定的。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首先是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准确判断"国情"和"世情",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思芳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6):1-3
目前,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的成果为数不多。它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以及当代共产党人的社会管理思想的研究成果。总的来说,研究涉及面广,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缺乏深度,缺少整体上的系统研究。丰富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的研究是广大理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它的研究必将对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雨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6
当前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着三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把国外马克思主义概念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不加区分地加以使用,追踪研究的热潮和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冷落形成鲜明对比,不能很好地处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同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对上述问题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实现价值立场和研究方法的双重转换,有助于推进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确立马克思理论"微观基础"时,通过重释马克思的原典,承认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论"客观要素"的价值,并有限地体现出其对马克思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客体动力观"的"回归";通过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主客体要素统一性的阐发,表达了其关于社会发展动力是主体与客体双重要素推动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侯惠勤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6-51
去除意识形态的偏见与傲慢,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具有三层方法论价值:一是使“主观”的社会科学走向“客观”;二是“宏观”的社会分析走向“具体”;三是“微观”的社会研究走向“真实”。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学"在"差异-异质"的对立方法下不断制造解构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神话。故解构马克思主义便成为其学术兴起、扩张、终结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其理论探讨域境的主旨。在这种旨趣下不断递进、逻辑演绎出的一些结论被国内一些学者盲从吸纳,为此必须认真梳理与辨析。 相似文献
16.
贾丽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6):148-15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我国高等院校必修的政治理论课之一,但是,目前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不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理论思想方面的兴趣相对降低,一味追求实用,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所以,只有梳理好存在的各种矛盾,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易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5):68-72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主要是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上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应以社会管理创新论为引领,创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与管理方法。在管理理念的创新上,实现"从管理人到服务人"、"从行为管理向心理管理"、"从行政管理到盟约管理"、"从事本管理到人本管理"、等几个转变;在管理体制的创新上,创新文化制度、薪酬制度、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机制、人才的内部流动制度、人力资本市场运作制度等;在管理方法上,要围绕"知识型员工的管理"这个重心、抓住"人力资源价值链的管理"这个核心、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8.
奚广庆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4):95-101
历史表明,苏联人的马克思主义定义,需要突破。把马克思主义定义为无产阶级和人的解放的科学,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凸显主题,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和各国实践的广泛结合,推动实践开拓和理论创新。应当廓清对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的绝对化理解,消解分学科研究的弊病,以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应当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来源的观点,研究和吸取实践新经验和科学新成果,不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9.
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的很多观点既具有一致性又有区别。笔者考察了二者在思想基础、第一要义、理论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五个方面观点的契合与分离,认为科学发展观可以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优点,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20.
王怀芳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还存在的很多问题,制约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高校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路径,积极构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