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由于华北降水稀少 ,气候干燥 ,水对华北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二十世纪上半叶 ,华北农田灌溉面积中有 80 % - 90 %是用水井进行灌溉。同时 ,由于人畜饮水也主要依赖于水井 ,水井对华北村落的地理分布与规模具有重要影响。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华北农村中 ,流行着一系列的关于灌溉井与饮水井使用的惯例 ,这些惯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华北农村社会的一些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物量转换因子法的我国森林碳储量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我国第1次至第6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根据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对我国31个省市近30年来的森林碳储量进行推算,得出我国森林碳储量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的结论。文章通过对全国7个区域、31个省市之间森林碳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各区域和区域内各省市森林碳储量的排序,其中7个区域森林碳储量大小排列依次为西南、东北、华北、华南、华中、西北、华东。  相似文献   

3.
西北生态脆弱区居民生态补偿意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流域微观主体生态补偿意愿的研究有利于流域内生态补偿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实现全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适合生态脆弱区实际的生态补偿意愿属性指标体系,利用选择实验法,对石羊河流域居民的生态补偿意愿进行了实证研究。对900份有效调查问卷,采用多项式Logit模型估计的结果表明:在自然景观比例、旅游指数、沙尘天气数、森林覆盖率、草地覆盖率、旱生植物面积、水量、水质以及家庭支出9个生态环境属性中,除旅游指数外,其他8个属性均显著影响受访者选择;边际支付意愿较大的属性分别是:自然景观比例、森林覆盖率和草地覆盖率;石羊河流域居民针对现状变化最佳改善方案的平均支付意愿为每年572.62元/户,全流域每年的支付意愿为2.8亿元。  相似文献   

4.
再论20世纪20年代华北人民“闯关东”狂潮之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民是近代东北人口的主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华北人民移民东北的高峰期,史料记载称之为"移民的狂潮".考察"闯关东"狂潮之成因,除华北地区生存环境恶化,人民无以为生,不得已转徙他乡这一传统原因外,华北人民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近代东北铁路网的形成、华北地方政府对移民东北的鼓励和支持,以及东北地方政权制定的各种优惠政策,更是吸引华北人民大举移民东北的最大动因.  相似文献   

5.
李鹏祥 《小康生活》1998,(11):21-22
中药材党参主产于山西、河北、东北、内蒙等省区,现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省也有引种。喜凉爽温润的气候,耐寒忌高温积水,幼苗期喜阴。森林里是人工培育党参的理想场所,现将林下人工培育党参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七·七事变"后,日伪改变了对华北移民的限制政策,开始大批招骗华北青壮年到东北做工。对华北劳动力展开了疯狂地掠夺。与"七·七事变"前相比,这种掠夺具有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到黄河上游的一项跨流域调水工程,目的是解决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严重缺水问题;合理配置水资源、整治国土、改造自然,开发西北,兴利华北、治理黄河。1987年7月国家计委决定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工作项目,1990年国家又将西线调水超前期工作列入“八五”计划。黄河委员会在有关部、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华北移民离乡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向东北移民历史悠久 ,至“九·一八”事变前达到顶峰 ,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本文运用比较丰富的中、日文资料 ,从自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对移民离乡的原因重新进了全方位的考察 ,这对于了解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东北的社会状况 ,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空间集聚指数和产业集中度指标,对2000-2009年中国乳制品产业的集聚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乳制品产业集聚度呈明显上升趋势,乳制品业主要聚集在东北内蒙古产区和华北产区,乳制品产业在大城市产区表现出下降趋势,而在南方产区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产业集聚对乳制品产业成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乳业成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据此,政府应该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优化全国乳业布局,整合加工资源,提高进入壁垒,以利于集聚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清水江流域系我国南方重要的营林基地之一。历史上,这一地区森林茂密、木材种类丰富、林木买卖频繁,很早就留下了一批官私文献,引起了学界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学界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民间林契的整理研究上,对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存在严重不足,为此对清水江流域林业历史文献展开分类系统梳理,并就建国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做出全面述评,这对我国西南地区林业史、经济史,民族史研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自90年代开始,滔滔不绝的洪水似乎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1991年华东大水灾,1994年华南、华北的严重洪涝灾害,1995年先是南方地区洪水泛滥,危及长江大堤,继而洪灾北上,在东北地区肆虐成灾,使东北各地的铁路交通几陷瘫痪,经济损失惨重。然而,多少年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湘江流域1491-1990年共500年的水文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了湘江流域水灾的主要特征。根据降水的分布范围将大洪涝年分成三种类型即:(1)全流域降水型;(2)上中游降水型;(3)下游降水型。同时,本文也探讨了湘江流域大洪涝年汛期的环流特征以及大洪涝年与太阳黑子和厄尼诺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洛水曾是可以行船的大河,水量丰富。随着时间推移,洛水流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隋以后趋势更加明显。促成这样的变化和气候、地震、旱灾等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原因是洛水流域周边森林的破坏。各朝代对森林的砍伐不断加剧,使得洛水流域水土流失逐渐严重,河流流量加速减少,最终影响下游河道通航。  相似文献   

14.
清朝建立以后,清政府对东北森林长期实行封禁措施,在客观上保护了东北森林。晚清时期,清政府迫于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不得不对东北森林实行开禁,这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却给东北森林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清代东北地区的林业管理经历了从封禁到开禁的变化过程。理清当时林业管理的演变轨迹,探究其变化原因,揭示其深远影响,能够为当今的林业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论述了华北、东北两地间人口流动的历史必然性,并阐述了闯关东现象的人口学理论依据,对两地问人口流动做了现状描述与远景预测;针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促进华北、东北两地间人口流动的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论证;强调了环渤海湾跨海通道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大通道的关键环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鸭绿江流域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地缘优势明显。但是,流域内产业发展基本处于初级水平,主要表现为资源利用率低、产品加工能力低、产业合作水平低和产业发展规模小(简称"三低一小")。同时,流域内城市大多属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关联度弱,产业链条短,经济发展模式粗放。因此,研究该流域地区产业优化与布局,对接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讲话精神,实现振兴东北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农大钙果是近年育成的名贵水果,株高0.5-1.0m,株丛占地0.2-0.5m~2,抗寒(-35℃)抗旱抗贫瘠,其适应性强,东北、华北、西北、华中以及南方冬季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低于7.2℃的天数在一个月以上的广大地区,适宜土壤为PH7.0-7.5,最高不超过8.0,营养袋苗在春、夏、秋三季均可栽植。  相似文献   

18.
"七.七事变"后,日伪改变了对劳工的限制政策,开始在华北及东北当地招骗大批青壮年到东北做工,对劳动力展开了疯狂掠夺。本文主要利用口述调查资料,对伪满时期东北劳工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近代华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的力作柯文苑书义教授等人所著的《艰难的转轨历程——近代华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新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近44万字。研究的地域主要为河北(包括京津)、山西和内蒙地区,山东和河南基本没有涉及。立意在于:已有对华北地区近代历史...  相似文献   

20.
悬挂“扫晴娘”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祈晴巫术。当阴雨不停时,人们在屋檐下或树枝上悬挂手执笤帚、身着红衫或者绿衫的剪纸妇人像来祈晴。此习俗自古沿袭至今,在我国东北、华北以及大部分南方地区的风俗资料中多有记载。重点论述“扫晴娘”的形象、讨论“扫晴娘”的神格定位以及探索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