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川端康成与海明威笔下"死亡"主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与海明威对“死亡”这一人生问题十分关注 ,在他们的创作中都反复再现了死亡的主题。但是 ,由于二人生活在不同的地域 ,内心有着不同民族文化的积淀 ,因此 ,他们对死亡又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在表现过程中 ,便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对死亡的思辩独白——从死亡到死亡意识的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的死亡沉思今日依旧在召唤有心人去倾听死亡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此在无论如何终归逃不脱人生之大限——死。死亡是此在的终点,它不间断地贯穿于人的存在中。死亡是人的存在的最固有、最亲自、不可超越、不可确定、最本己的可能性,死亡伴随着人的出生就已存在,只要此在“活着”,他就不得不承担着死亡。承受死亡。体验死亡,“先行到死亡中去”,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与自由,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作为存在个体的自我应当能在良心的呼唤之下,为自己的生存做深刻的思考,走向生活世界,获得自由之新生,找寻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其1700余首诗稿中,以死亡为题材或与死亡相关的诗作多达近六百首,超过其诗作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诗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折射了诗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诗人于死亡的意境中,向世人展现了其美学追求与生命的价值建构,阐释了生命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废名以西方生命哲学和中国的佛道学说为哲学根柢,从独特视角体验苦难人生中生与死的矛盾,在描写死亡情绪及情感方面融铸宗教、审美与哲学等多重话语,体现出他对人生乃至生命意义的独特思考与阐释。  相似文献   

5.
《死亡之思与死亡之诗》评价童梓在西方,死亡是哲学的源头,是孕育伟大悲剧精神的母体。而在东方,在中华民族这块黄土地上,人们执着于现实人生,执着于对生命的拥抱和享乐,所以,对死亡的思考远不及西方人深刻。如儒家的祖师爷──—孔夫子就曾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相似文献   

6.
英国诗人拉金是一位专注于死亡的诗人。死亡与宿命论是他诗作中一再出现的主题。这一主题在他的主要诗作《为何昨夜又梦见你》、《救护车》、《哀伤的脚步》、《大楼》、《下一个,请》、《阿兰德尔墓》、《割草机》、《树》、《继续活下去》中均有体现。用新批评的手法对这些诗进行细读,可以发现这一主题已被日常生活融入口语化的琐屑叙述之中。诗歌的抒情性与对生命的不安奇异地融合到一起,使诗歌充满了张力。  相似文献   

7.
死亡常常是那些由追求到绝望又在绝望中追求的人的最后的解脱.哈姆莱特的死不是生命的简单结束,而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态.在自我完结的生命节奏中,他的灵魂骚动和颤动不安的声音,是对死亡所完成的真正的人生写照.  相似文献   

8.
死亡与诗     
死亡是哲学的源头,也是诗的源头。真正思考死亡的人都会发现,几乎一切文化现象都与死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不管我们是否愿意看到“死亡”这个字眼,我们都得接受死亡的宿命。只有当人不去回避死亡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死亡时,他才能从死亡中发现善的意义和美的理想。“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表达了这样的理想。它道出了存在的真理:人在行将就木之际总喜欢以善的眼光、美的眼光去看待万物,召唤万物,领略万物。此时,人贪恋一切美好的东西,很不得将美好的东西揽于一身,从而在瞬间里充分占有这个世界,享受他从未享受过的带着光…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的死亡沉思今日依旧在召唤有心人去倾听死亡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此在无论如何终归逃不脱人生之大限——死。死亡是此在的终点,它不间断地贯穿于人的存在中。死亡是人的存在的最固有、最亲自、不可超越、不可确定、最本己的可能性,死亡伴随着人的出生就已存在,只要此在"活着",他就不得不承担着死亡。承受死亡,体验死亡,"先行到死亡中去",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与自由,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作为存在个体的自我应当能在良心的呼唤之下,为自己的生存做一深刻的思考,走向生活世界,获得自由之新生,找寻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人,因为它选择了死亡来继续他的生命,陈述他的人生,临死前的生命陈述,是生命的另一种写照,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另一种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死亡体验是人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最后感性把握.作者认为一、死亡体验的理性前提是一种包含对生存真谛和宇宙奥秘深刻理解的体验;二、死亡体验作为主体对生命最高最后阶段的亲身感受,具有主体性、情感性、超越性等基本特征;三、死亡体验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不仅能调动主体从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去体验生命最后阶段的意义与价值,而且能帮助主体以审美态度对待死亡进入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2.
死亡成本     
人类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是亿万生命中一种特殊的产物,是大自然中的“万物之灵”。但如同一切生物,人类的每一个个体都逃脱不掉最后的生物学法则——死亡。无论是谁,死亡都要拜访他,这是普遍而绝对的现实。当生命走到尽头,死亡最终降临之后,尸体的处理和安葬以及伴随其中的礼仪、习俗活动,不可避免地要耗费一定的资源和成本。既然死亡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必然性,是自然的生命现象和“生物学法则”,死亡成本又具有无法补偿、不能收回在的性质,那么,人类为死亡所支付的成本和代价就应当适度而低廉,任何厚葬、华葬、侈糜、宣耀乃至“…  相似文献   

13.
尽管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无比艰难,可他始终坚持着对尊严和权利的固守、对爱和温暖的追求身边爱他的人也因此重新认识了生命和死亡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爱伦·坡是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作品以描写死亡著称.爱伦·坡幼年父母双亡,后来养母和爱妻又相继亡故,他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感受.他的人生经历使他的写作别具一格,他对死亡的理解开辟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拉金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正是因为如此,死亡的意识和对死亡的恐惧使生命获得另一种超脱的性质。本文将在拉金诗歌中死亡的意象世界里。分析诗人对死亡恐惧的原因,并发现对死亡非宗教的超脱途径。  相似文献   

16.
超越有限——中国传统家训的死亡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家训作为一种表现人的理性的文化,在对死亡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死亡观。表现为两种“生也不为娱,亡也不为威’和“未能知生,安能知死”的死亡态度,提供了两条超越有限的途径:一是以族类的绵存来超越个体生命的死亡,二是以追求高于生命的终极价值来超越个体生命的死亡,从而追寻着自己独具特色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芥川龙之介与川端康成的文学个性及死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近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以剖析近代人性的利己主义、冷静地关注并描写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见长;川端康成则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以回避现实、执著追求日本的"传统美"著称。"人性恶、现实丑"的揭露与"传统美"的追求,展示了二人迥然不同的文学个性。然而,在能体现人生及艺术追求的死亡观念上二人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他们最终都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从中可见日本传统的文学之魂及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对他们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锐的小说中有大量关于死亡的描写。作家在死亡描写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运用了多种手法,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形式来描写死亡。李锐小说的死亡描写消解了以往的死亡描写通常赋予死亡的简单价值评判,是对人的真实处境、对生命的真实状态的关注,这是因为李锐从自身对苦难的真实感受升华到了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忧患。李锐的小说之所以描写死亡或近乎死亡的苦难的方式来展示人的真实处境,是因为死亡描写在展示人的真实处境上有突出而直接的特点,这与李锐所认为的理想的小说形式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来诠释他的死亡观,哈代认为死亡是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摆脱,是对生活的一种胜利,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存在死亡观教育缺乏的现象。我们的教育在对人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死亡观的教育。只有树立了科学的死亡观,人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和看待他们的生命,才能正确认识死亡现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