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上古典籍中记载的有关女娲伏羲神话 ,其内容较为繁杂 ,它包含了女性生殖崇拜、男性生殖崇拜、男女交合生殖崇拜等观念。男女交合生殖崇拜是中国阴阳哲学观产生的主要思想源头之一。一、女娲伏羲神话与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是以农业文明以及落后的生产方式为依存的一种极原始的文化形态。生殖崇拜包括女性生殖崇拜、男性生殖崇拜和男女交合生殖崇拜 ,女娲神话反映了女性生殖崇拜观念 ,伏羲神话则反映了男性生殖崇拜观念。(一 )女娲神话与生殖崇拜。女娲是爱神、音乐神 ,其最卓著的功绩是创造人类与炼石补天。此类神话以生殖、大量繁衍人口为…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运史上第一个向人类阐发科学社会主义真理和全人类最崇高理想的纲领性文献.在<宣言>的光辉思想指引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当然社会主义运动并非一路高歌,也经历了严重挫折,并面临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严峻考验.所幸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广大人民看到希望和光明,增强了信心.  相似文献   

3.
熊国华 《江汉论坛》2003,9(10):69-72
本文认为<离骚>是中国放逐诗学的奠基之作,屈原是"中国放逐诗学之父".<离骚>的题义是解读这首长诗的关键.<离骚>展现了一个放逐诗人崇高而痛苦的心灵历程,蕴含了五种放逐情结的基本类型,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海月 《学术探索》2001,2(6):19-21
治乱循环周期现象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政治问题."兴亡周期率"和"变法效果递减律"使中国历代王朝都未能跳出自身设定的治乱循环的逻辑.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的致命弊端所在.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兴利除弊、革故鼎新之路,这就是民主.民主政治是对君主政治的否定,而法治则是对人治的超越.只要我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就能完全彻底地跳出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之久的历史怪圈,就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5.
美的生成因素不能不论及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是人的生命的一种驱动力,也是美的生命的一种驱动力。生殖崇拜和中国文学美学之间在意识形式上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生殖崇拜的审美象征生殖崇拜是通过象征形式被赋予为文化涵义的。当然,在原始艺术中如岩画,有内蒙阴山岩画,新疆呼图壁县发现的生殖崇拜岩画对男女交媾的赤裸裸的描绘;如雕塑,辽宁红山  相似文献   

6.
姚小鸥 《学术界》2001,(4):135-142
<巾舞歌辞>是保存在<宋书·乐志>和<乐府诗集>等文献中的宝贵戏剧史料.由于声辞杂写,不可通读,近两千年来无人解晓.杨公骥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它是汉代著名歌舞剧<公莫舞>的科仪本,从而将有剧本可考的中国戏剧史提前了一千多年.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发现.西北师大赵逵夫却声称拥有这一学术成果的所有权,其根据即为赵逵夫1989年在<中华文史论丛>和1992年在<西北师大学报>上所发表的两篇大量抄袭、剽窃和错误百出的文章.本文对这一严重的学术侵权现象进行了揭露,并揭示剧本中关于"洛道五丈渡汲水"一句唱词对研究汉代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赵逵夫先生<公莫舞>研究的贡献.<公莫舞>最早见于<宋书·乐志>,但十分难读,历来说者不一.赵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原作文本进行校释整理和对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发掘考辨,科学地论证了这是全篇为代言体的西汉时期的歌舞剧脚本,并根据演出情况分为三场,又发现了武威出土的<公莫舞>演出写真画,把<公莫舞>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戏剧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生殖崇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宗教现象,其崇拜形式有多种。然而,最早产生的生殖崇拜形式是什么?学术界尚未有一致的意见。本文就此问题予以探讨。一、性器崇拜不是最早的生殖崇拜形式生殖崇拜形式主要有:一是崇拜图腾,二是崇拜自然神(如石神、山神等),三是崇拜祖先神,四是崇拜性器官,五是崇拜生育神(如送子观音等。)但不少学者把生殖崇拜与生殖器崇拜等同起来,以生殖崇拜就是崇拜生殖器,如赵国华的《生殖崇拜文化略论》一文和《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只谈性器官崇拜,只字未提其他崇拜形式。这是很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来解读其英译<归去来兮辞>,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不同于西方哲学范畴和印度哲学范畴.中国哲学范畴的基本特征是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的"三位一体"性,即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往往都同时具有这三个方面的意义.这一特征在<中庸>中有比较充分的体现.<中庸>作者站在生存论的反思的立场上,从人的自明的情感本真状态的反思中确立起了天道与人道、认识与修养统一的"中和"本体.理解中国古代哲学范畴这一基本特征,对把握中国哲学的内容、历史发展及其精神实质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白鹿原>从家族宗法制的变迁透视现代史的演进,堪称新时期最有力度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但作者以这一新的视角进行创作时又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文化困惑历史观与道德观的二难处境,作者在处理宏大历史文化题材时力图揭示的历史文化必然性却又被一种旧的伦理道德观所消解,因此,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基本立意的阐述上表现出深刻矛盾.这与作者尚未从精神上真正走出"白鹿原"有关.  相似文献   

12.
曾振宇 《学术界》2004,(2):143-148
拙著<中国气论哲学研究>一书致力于摆脱西方权力话语的逼迫,探究中国哲学范畴独创性的文化品格.全书的基本观点为中西哲学存在着形态上的差异.中国文化从来就不存在所谓经验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逻辑世界,那种与经验世界相分离或先于经验世界而独立存在的本体论,在中国哲学中找不到;那种具有"绝对的纯粹形式"的"纯粹概念",也是与中国哲学绝缘的.<学术界>2003年第6期刊登的李存山<"前哲学概念"的"气论哲学研究">一文已远远超出了正常学术研究的范围.这种颠倒黑白、恶语中伤人的行为,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3.
冯勤 《社会科学研究》2006,1(3):182-184
在与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中国经典文论的对照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现当代尤其是进入新时期后的文论构建与发展,始终难以走出或"西"或"古"这两大误区,且对"今"视而不见,文学当下性的缺失一直十分严重.这一现象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根源于自"五四"以来中国文论界即形成的试图寻找权威理论的思维逻辑以及近一个世纪来潜隐于中国人意识深处的文化自卑情结.因此,借鉴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古文论的实际创作及学术观念,不分中外古今、充分合理地利用已有的一切学术成果,注重当下的文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学理总结,应是当代文论自身体系重建和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吐火罗文是中国新疆古代的一种文字,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弥勒信仰是佛教发展史上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新博本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的出土,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季羡林是我国目前唯一通晓吐火罗文的学者,他在耄耋之年前后花十余载时间翻译研究,写成中英文合体本<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一书,代表了国际吐火罗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为中国学术赢得了巨大荣誉.  相似文献   

15.
南朝宋所掀起佛教顿悟与渐悟之争对于刘勰产生了一定影响,刘勰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基本与道安、慧远等一致,持折衷的观点,而这对于其文章学的形成,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文心雕龙>大致上是以折衷顿、渐的思维方式来处理其文章学中种种矛盾与问题,使得<文心雕龙>成为中国文论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当下,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深刻转型的时期,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市场经济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中国的电影业如何完成这一转型,是每一个电影人、法律人需要关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从法律的视角,通过对中国现行<电影管理条例>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结合中国电影业的现状,阐述了建构、完善电影业立法对保障、推动电影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目前电影法制建设中存在的盲区和误区,并针对电影业法律制度创新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黄世席 《北方论丛》2001,(2):118-120
<中日联合声明>是一个双边条约,中日双方都必须根据"约定必须遵守"原则履行该约.中国放弃国家赔偿是以日方"深刻的反省"为前提的.由于近一、二十年日本国内发生的某些行为明显地违反了<中日联合声明>,中国根据国际法,有权终止或停止施行该约,并可以要求日方支付战争赔偿.我们应保留向日方索取战争赔偿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邓剑秋 《江汉论坛》2005,3(4):29-34
思想路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集中全党的智慧,先后提出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命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路径的核心.正是这条一脉相承又不断丰富其内涵的思想路径铸就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9.
叶燮的双重人格(儒家伦理人格与道家自然人格)正是促使其在一个批评文本中选取两种文学批评形态(伦理道德批评与审美批评)的重要原因,并且在<原诗>中这两种批评形态始终纠结和融汇在一起,从而使文学批评成为一种伦理型的审美批评.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老子"这一老学发展规律为背景,对苏辙、邵若愚、李道纯等人的老学著作进行了简要分析.他们的以佛禅解<老>,不仅反映了宋元老学发展的独特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佛学对中国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