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士兵突击》作为国内电视剧产业的精品,其成功的原因有多种,但究其根本原因,是该剧自身的文本叙事结构的独特性,其叙事结构是一种"树形结构"。在整体"树形结构"的构建下,具体又分为单线叙事和环形叙事结构的深入组合,通过"循环衔接"式结构、"层层递进"式结构、"励志延展"式的空白结构的有机穿插,实现了该剧文本叙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变形"的美学--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的话语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在创作(如<变形记>)中运用的是一种变形的话语方式.它常以不可思议的开头,把主人公和读者一起"抛入"一个变了形的审美语境其叙事时间寓变化于简单、叙事体态采用复合式的双重视角、叙事语式多用虚拟语气和推测性词汇.这根源于卡夫卡"变形"的美学,包括他对人生的生存境况的"恐惧"体验和"滑动反论"式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曹禺不同戏剧文本中存在着复杂的叙事结构.其中之一是以革命话语为主线的"现代性"叙事结构,而其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对革命理性的反拨又形成另一叙事主线;可是传统伦理话语模式的复活也在文本中有所体现.正是这些"复调"式结构自身的矛盾张力形成了文本的复杂性与多意性,从而使人们能不断地在文本现实指涉意义之外发现其丰富的文化和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汉字特有的象真写实性决定了汉字的构造和读音中蕴藏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依类象形"、"相生为字"的造字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古人确是先造出有形的静态实物字名,然后再依类造出相应的动态叙事式字名.因此,汉字中同类静态实物字名与另一类相对应的动态叙事式字名之间存在着相生性叙事式逻辑关系,从中可解读出史前人类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辩证理解"重复"在<伊利亚特>叙事中的作用,可有效消除该作的繁复叙事阻碍叙事欣赏这一困惑."重复"叙事是构成其繁复叙事的重要原因,"重复"是被其繁复叙事遮蔽了的一种叙事机制,是有利于增进其叙事效果而采用的一种看似单一却实质上威力强大的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6.
多重的叙事视角是<红字>的一大叙事特色.传统叙事模式常采取单纯化叙事视角,多用全知式或人物式,少见多重复合式.霍桑在<红字>中运用多重可变叙事视角,在编辑性全知叙事的同时,使用戏剧式全知叙事和人物叙事,通过视角的变化来调动读者的鉴赏能动性.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是一位"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文体大师。短篇小说《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一篇能体现其叙事艺术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通过因果式线性叙事结构、时间倒错和多元复式聚焦的运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产生了特殊的文体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演说"是修昔底德<战争志>最突出的叙事法则,也是雅典民主政制的象征,但是<战争志>惟独第8卷不见"演说".文章根据修昔底德的叙事策略,阐明"演说"的缺席意味着雅典政治品性在西西里远征失败后已演变成斯巴达式的"审慎"和"畏惧",并进而论述阿尔克比亚德的"恢复"、雅典式的"审慎"和"最佳政体"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世纪罗曼司在叙事上具有一种仪式性特点,这不仅表现在它们对仪式性场景诸如宴会和求爱的描写偏好,也表现在文本所采用的"后来式"叙事,使人物常常脱离具体现实,本质上演绎的是一个"动作引起动作"的仪式;而且通过一再重复的仪式性叙事结构,罗曼司作者类比性地赋予了故事看似矛盾的象征意义.这种独特的仪式性叙事反映出中世纪罗曼司在超越现实的外表下对当时复杂的社会状况和群体精神世界的观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小说叙事之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小说有"国家叙事"与"日常叙事"两大叙事法则。"国家叙事"为主流,表现"人生飞扬",其共性强。30-40年代,国家叙事原创性强,有茅盾社会分析模式、丁玲意识形态模式、路翎现代心理模式;50-70年代,原创性弱,基本上是茅盾与丁玲二式整合为"史诗"模式;80-90年代,出现超越史诗,悲剧、象征、隐喻多样模式。"日常叙事",从苏曼殊、张爱玲到池莉、余华,表现"人生安稳",个性化强。两种叙事法则共同成就中国百年小说的辉煌。  相似文献   

11.
帕特里克·怀特在小说《风暴眼》中以内聚焦模式搭建了叙述的主要框架,将零聚焦和外聚焦模式穿插其中,建构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叙述体系。三种叙述模式相辅相成推进叙述进程,让不同位置的叙述者发出自己的声音,更加深刻、清晰地传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意识流动。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因"第三代"而来的叙述之风依然盛行,但表现得不再像"第三代"同仁那样狂热与偏执。一些诗人开始自觉地将叙述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的诗写之中。同时,也开始思索这种方法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和其与生俱来的某种局限,不再把它当成无往而不胜的艺术图腾。辩证地处理抒情与叙事的关系,力争让叙事与抒情作无间的融合,让诗性表达在多元共生的状态中完成,已成为诗人写作的共识。"冷抒情"、"留有余地"的叙述方式以及运用细节、场景、戏剧手法构建诗的"隐喻"体系等,成了叙事性写作的重要手段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构建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一个重要群落———“农民群众”链接着各色人物,成为构架这些革命文本的必备元素,研究这个被忽略而又特殊的人物群落,通过观察他们如何改变自身的角色以配合叙事需要,从而以整体的最终改造成功作为小说的叙事过程和目标,可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建构规则。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结构是小说叙事方式的构成主体,它决定着小说叙事时间与叙事视角的选取。因此,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对叙事技巧的革新与实验,首先从叙事结构入手,他们以“心理-情绪”型叙事结构瓦解着传统的"情节-性格"结构一统天下的地位,小说文本扬弃了因果逻辑链条和封闭严整的结构,呈现出心理至上的结构核心和结构动力、消解逻辑和整体碎裂的结构特质以及中西合璧、优雅节制的结构形态三大显著特性。  相似文献   

15.
唐初八史的作者多为“文咏之士”,撰史善于叙事,喜取小说,文辞华美,使唐初八史呈现出浓郁的文学色彩;此外,唐初八史的尚文之风,唐初八史于史书中明确表达文学观的做法,都缘于著者的文士身份。  相似文献   

16.
唐五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它的出现表明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已摆脱子、史的束缚 ,逐步走向成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出唐人“有意为小说” ,叙事艺术的增强是唐五代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唐五代小说的叙事艺术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勾勒唐五代小说叙事视角的多样化以及各种叙事视角自身的特点 ;二是在叙事时间上 ,标注年号、有意识“扭曲时间”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预叙等叙事笔法的运用构成唐五代小说独特的叙事时序 ;三是叙事结构上 ,呈现出程式化、板块状的特点 ,作者还通过设置“小说之眼” ,使叙事结构趋于谨严、完整  相似文献   

17.
从不同的视角审视中国电影的现状,看到的问题、得出的结论都会是不同的.以当下电视节目的走向为参照系来透视电影创作,会发现对传统叙事方式的误解和规避是影响国产电影接受效应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当下电视节目的泛故事化倾向昭示出的传统叙事在大众传播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无疑是中国电影创作应该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立足中国电影业发展及创作的实际,从传统叙事模式的当代性和人类学意义出发,就电影在现代社会中所担当的整合人们精神生活的特殊作用,来探讨电影的大众效应和传统叙事之间难以分割的联系,这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在农民工小说叙事中,关于女性农民工的叙述数量众多,恐怕要占到新时期以来农民工小说叙事的半壁江山。农民工小说的女性叙事集中书写改革情境中身陷城乡分割体制中的独特女性命运,充分暴露了男权社会的专横、阴戾和丑陋。然而,整体上过于悲苦哀怨的农民工小说的女性叙事还是钝挫了它的女性意识批判的锋芒,只有少数描述进城农村女性新变的作品显示了农民工小说女性意识的深度,勉为其难地切入了时代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狭邪小说中蕴含有丰富的原型 ,它们或隐或显地制约着叙事。具体讲 ,仙人思凡原型建构起“犯戒受惩———凡间磨难———重返仙界”的叙事模式 ;凡人游仙模式则聚焦游仙过程的艰难 ,行为主体超越生死、勘破色相方能成仙。因果相报模式既成为组织情节、安排结构的依据 ,也是制约人物命运的要素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成为人物命运的预置模式 ;它还成为增加叙事魅力的手段。乡下愚伯模式建构起“离开乡村到都市———流连都市———逃离都市回到乡村”的叙事模式 ,其价值在于表现都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优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