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制约了颜色词的意义演变,颜色词的文化意义又折射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有异,很多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较大,容易造成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本文运用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理论,对"颜色词"在英汉文化交际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论述了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的异同,及产生的原因.旨在增强人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促进异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英汉交际中的禁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忌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现实生活中人们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对某些事物及言行有所忌讳,出现了许多禁忌问题。在英、汉交际中,我们应对各自的禁忌有所了解,以免造成交际失败。本文从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两个角度来探讨英、汉交际中的禁忌问题,揭示这一语言现象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英语汉语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动物词语在英汉语当中有很广泛的应用。英汉两种文化的异同同样也反映在所使用的文化动物词语中。本文分析了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人文特点 ,并从人类文化进化的角度对动物词语在英汉语中的个性与共性进行了阐述和对比。结论是应重视跨文化交际中对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和应用与语言禁忌有直接关系.最典型的语言禁忌大概就是"死亡"了."死亡"的神秘、生者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死亡"给生者带来的痛苦,使得人们不敢或不愿直言它.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总是回避"死亡"二字,这就出现了"死亡"委婉语.英、汉"死亡"委婉语都很丰富,虽然在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上有所差异,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体现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共性.以下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以揭示其相似性,从而促进英汉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死亡委婉语不仅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共有的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受到了各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价值观方面的影响.英汉语言中都存在着许多与"死"相关的委婉表达法.虽然某些表达方式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本文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的不同来源入手,对它们的文化成因和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以增强人们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6.
英汉语言中的颜色词并不单纯表示某种颜色,而是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中反映出两个民族各自不同的文化印迹。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英汉颜色词语的用法,在对比中分析其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差异,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失误。  相似文献   

7.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英汉语两种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在颜色词的使用和理解上也就存在着差异.本文就主要颜色词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内涵进行了比较,以便在英语学习中正确理解它们的涵义.  相似文献   

8.
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英汉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相同的颜色词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红"、"白"两种颜色出发,从语意和语境两方面对"红"、"白"词群在文学文本特殊语境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指出唯有在准确理解英汉语言本身及其语言所反映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和使用颜色词。  相似文献   

9.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际时,由于文化或心理的差异,往往容易违反说话规则,从而影响交流与沟通,严重时会造成"文化休克",使交际无效或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还应包括文化教学,否则,必然产生语言教学和文化脱节,使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将会促进学生对说英  相似文献   

10.
根据生态翻译理论的观点,译者在古诗英译中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翻译生态做出适应性的选择和选择性的适应.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进行选择转换,还要使原文的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得以实现.本文依据生态翻译理论对陶渊明诗歌的英译进行分析其在“三维”转换方面的得与失,寻求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11.
在日本社会尤其是研究华侨华人的学界,新近出现了“老华侨”“新华侨”的称呼。对新、老华侨的称呼、定义和范畴的规定等等,学者们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很多被归属于“新华侨”里的人们,也并不认同这个称呼和分类。但是这种分类的出现本身,则标示出老一代移民和新一代移民已经有了巨大的文化特征上的变异。笔者试图通过对日本的“新华侨华人”年节习俗以及饮食生活等文化的行为表象的观察和分析,读取其文化深层的要素,建构日本华侨华人文化融合与文化认同的模式类型。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翻译与民族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名著的译介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译介名著《红楼梦》时,中国译者杨宪益和英国译者霍克斯受各自文化的立场、地位和态度的影响,分别采用了韦努蒂所提出的"异化"和"归化"策略,使得其中的宗教、民俗、地域等中国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命运。中国翻译工作者应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侧重于便于传播中国文化的"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合法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把合法性概念引入文化理论话语及其论争的分析,有助于揭示这些话语及其论争复杂的文化意义。晚近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和汉语新诗的理论话语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说法,尤其是以下两种代表性的理论:中国现代当文论“失语症”说,汉语新诗“西化”说。这两种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是对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同时,表露出一种对现代文化认同的深切焦虑。这种焦虑近代以来一再出现,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文化认同问题。通过对“重新传统化”与“本体安全”关系的分析,可以展现回归传统与文化认同的当代建构的复杂关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坚持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倡导一种开放的、发展的文化认同观。  相似文献   

14.
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的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应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本文就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对比而且还探讨了习语文化信息的几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艺术与设计内含深厚的“和”文化底蕴。文章从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书籍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雕塑艺术以及民间美术等各个艺术与设计领域分别阐述了“和”文化在其中的表现及作用,这对于提高现代艺术设计师的和谐文化素质,增强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民族特色,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圣经》汉译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巨大文化障碍。本文结合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对《圣经》汉译历史过程中"附会"和"格义"这两种文化障碍跨越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由《诗经》诗句派生出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固定词组即"诗经成语"。以《汉语成语考释辞典》所收源于诗经的成语(共180余个)为代表,选取民族文化心理角度,对其逐一梳理分析,以深入挖掘其中的丰富文化信息,揭示"诗经成语"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诸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汉字是表意文字,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若干汉字的形体及意义反映了远古先民们的居住方式:在向阳的山坡 上穴居或依山崖构建简单的棚架。方位词“北”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献"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献应以中国传统文献观丰富的理论为基石,以国家标准局对文献概念定义作准绳,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实存状况为核心,结合民族学学科的具体特点,对民族"文"和"献"作区分又联系的诠释;民族文献是反映民族知识文化的一切载体。它以民族文化、知识、信息为内容,既包括文字文本,也涵盖非文字承载的实物图符、乡贤达能等。其特点主要是口头语言与文字书写互转,文物典章与贤才达能共存,历时性与现时性同在。  相似文献   

20.
英汉动物习语比喻形象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英汉语动物习语比喻形象的对比研究 ,探讨英汉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差异 ,从人类文化进化的二重性、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不同民族的审美观等角度分析了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 ,并由此得出结论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 ,不仅要准确无误地传达语言信息 ,更要重视隐含在语言里的文化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