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一阶谓     
符号指谓可分为三个阶次。以个别词为主词、以表实在意义的普遍词为谓词的符号指谓为一阶指谓。一阶指谓的真假,取决于个别词所指代的对象是否在自然直观中存在,以及实在词所提供的意义在对象身上有无直观对应物。把一个实在词归给一个个别词,这就是一阶谓。一阶谓可分为对亲指的述谓和对非亲指的述谓。亲指的对象完全在直观中,其异质性自动呈现,迫使述谓加以接受,这叫直观决定述谓。可是,在对非亲指的述谓中,由于对象不在直观中或不完全在直观中,述谓所受到的直观约束是间接的和柔性的,从而易于根据有限直观素材进行主动的同质化建构,并导致异质性的减少或去除。同质化发展到极致就是概念化,其原则为述谓决定直观——概念具有颠覆直观的力量。概念化是一阶谓的痼疾。  相似文献   

2.
吴峥嵘 《学术探索》2012,(1):163-166
作为指示代词,"是"最初指代的是时间,相当于"这时",后泛化为一个确指代词。正因为"是"的确指性,它在先秦时期有一系列的特殊用法。并最终发展成为系词。当用于判断句的主谓之间复指主语的时候,"是"逐步语法化为近乎强调确认的标记。当判断句中必须出现"是",并且"是"的出现不带有任何强调的意味的时候,它就发展成为系词。  相似文献   

3.
杨宇枫 《云梦学刊》2013,34(1):129-134
先秦汉语“是”字主语句中有一类较特殊的次类——“NP,是+P”,其中的指代词“是”在语义上回指其前的名词性成份NP,这是汉语判断句系词“是”产生的重要句法环境。不过,该句式在先秦汉语中并不多见:通过对六部先秦典籍的考察,只有13例“NP,是+P”可以认为是较典型的用例,而这13例“是”字主语句仍然说明了指代词“是”的回指用法逐渐弱化,由一个可有可无的语用成份,最终发展为系词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指代词“是”和“NP,是+P”句式在语义机制和句法机制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类似的语言变化现象在汉语史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4.
徐长福 《河北学刊》2007,27(4):24-32
针对先前哲学在直观问题上的种种弊端,本文将人的意识世界另行划分为自然直观和符号指谓。自然直观是通过感官对对象的直接"意识到",与符号无涉。这是一种自然的意识形式,其机能是自然赋予的,它保证了人同周遭世界即时感应的互动性协调。符号指谓是通过人所发明的符号之间的连接去指谓对象所实现的间接"意识到",它是人工的意识形式,是人创造属人生活之所需。符号指谓包括概念思维,哲学是概念思维的最抽象形式。通过异质性理论的哲学分析可以发现,自然直观包含了大量异质性。异质性就是种类间的不可通约性。自然直观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将哲学所分析到的异质性因素整合得天衣无缝。相比之下,包括哲学在内的概念解释则必须接受逻辑约束,只能操作同质性。因此,自然直观既无须哲学为自己奠基,也不可能充当任何特定哲学理论的基础;哲学的本分在于解决符号世界,特别是概念领域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疑问代词“什么”有疑问、指代、任指、列举、虚指、停顿、反诘、否定八种用法,是“什么”入句后受到句法、语义、语用多个维度制约的结果.表疑问是“什么”的无标记用法,其他功能都是有标记的.“什么”的功能游移大致形成一个由疑问功能分别向肯定和否定游移的连续过程:列举←任指←虚指←停顿←指代←疑问→反诘→否定.  相似文献   

6.
正"你"、"我"、"他"和我、你、他的统一1."你"、"我"、"他"与我、你、他的错综关联我是本位实践主体,可以由三个实践主词来指代。其一,我可以由本位实践主词"我"来指代,这个指代为本指,发出这个行为的主体是我自己,相应的直观为本观。其二,我可以由对位实践主词"你"来指代,这个指代为对指,发出这个行为的主体是我的对位实践主体,即你,相应的直观为对观。其三,我可以由旁位实践主词"他"来指  相似文献   

7.
元代并无"元曲四大家"之说。此词看似寻常,实则含混不清,指代对象及排序历来纷争不已,致使许多论者对此简称采取回避的策略。现代论者多视此词为一普通的文学史简称,用以指代元曲的整体成就,这是不够妥当的。梳理此含混之词的历史处境,有利于理解元代戏曲史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回指是一个语言表达式在同一篇章中被用来指代另一个语言表达式所表达的意义或事物的语言现象.回指可以分为直接回指和间接回指.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转喻视角,以间接回指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映射以及间接回指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映射为依据,间接回指可分为辐射类、预设类、上下义类三大类和邻近类、因果类、前后景类三大类.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在宋美龄直接领导下,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改组成领导战时妇女工作的全国性的妇女组织.为领导和团结妇女从事新运工作,宋美龄参与“新运妇指会”一系列的公开活动,直接领导全国妇女从事抗战工作,并动员政要夫人和海外华侨妇女从事妇女工作.宋美龄并通过报纸、期刊杂志、电台、发表演说等方式,动员和宣传中国妇女参加抗战事业,向国际、国内宣扬战时妇女工作.宋美龄领导战时妇女工作亲历亲为、团结各党各派,其相对开明的做法,使“新运妇指会”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奠定了“新运妇指会”在战时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从现代汉语词汇看基本范畴词汇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本范畴词汇词形最简单,而在现代汉语中更是很多都是单音节词,因而也就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即使是双音节词,其潜在的构词能力也是不容否认的.因为基本范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层面,语言的表达也就更多地依赖于基本范畴词汇.交际中更多情况下使用的都是基本范畴词汇,只有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才使用非基本范畴词汇.基本范畴词汇最简洁,最容易理解、最常用,也就最容易解释说明非基本范畴词汇,词典中也就最容易充当释义用词.基本范畴词汇在组合上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与其搭配的词语是比较自由的.与非基本范畴词汇不同,基本范畴词汇多可以自由地出现在句子的不同位置.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核心是道,道的体悟核心在自觉亲证.中华文化的学修不仅是纯学理的东西,更是社会实践问题.把中华文化精华转变为"百姓日用之学",是当前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任务.以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文化建设观为理论指导,以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作为行动指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中华文化大学堂的学修实践是对以大众亲证为基点的中华文化传播方式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论语》为考察对象,尝试对书中的几个复指代词及用法作较为全面的分析,同时根据复指对象和复指代词的距离、关系,将《论语》一书的复指代词分为紧邻复指和不相连的复指两大类,最后从结构和语用两方面分析该书使用这类词的原因及作用。  相似文献   

13.
Being一词兼有多种含义,但作为本体论研究对象的being指的就是存在.英美分析哲学对"存在"意义问题进行过大量的、值得深入挖掘的探讨.弗雷格对谓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以往哲学家们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存在"不是一阶属性,而是二阶属性或谓词.由他的谓词理论所引发的对"存在"、"实存"等词语性质的探讨,成为后来分析哲学切入本体论研究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业"指代的对象有具体财物、学术与技能、封爵与家族地位、政权.其中,指代具体财物是"家业"最基本、最原始的涵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其他涵义都退出历史舞台.不管"家业"的内容如何变化,都是基于"可继承性"这个因素上,只不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给"家业"披上了时代的外衣而已.  相似文献   

15.
"NP+V1+V2+他"格式中"他"的句内回指情况证明,对于汉语第三人称代词而言,管辖范围不能规定为必须包含有形的"可及主语","他"的回指并不需要隔一个有形的非约束NP才能找到先行语.划定管辖范围不能解决回指问题.本文研究进一步表明了形式语法的次范畴化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句内回指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6.
蒋士铨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诗文、戏曲大家.他创作了大量的亲情诗,是个"情真性亦真"的孝子贤夫和慈父.其亲情诗体现出以文为诗、善于刻画细节及语言朴实等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其亲情诗,走进诗人真实的情感世界,这对深刻了解蒋士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也谈虚概念     
虚概念"又叫"虚假概念"、"虚幻概念"、"虚构概念"、"零概念"、"空概念"、"非实在概念"等等。虚概念问题争论已久,80年代有过广泛的讨论,至今仍莫衷一是,对此常有人撰文探讨。鉴于虚概念是逻辑学概念论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本文将在批评一些流行看法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有关虚概念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就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一般地说,虚概念与实概念相对而言,是指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为其所反映的相应对象的概念。概念分为实概念和虚概念两种。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在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同时…  相似文献   

18.
形容词粘合式述补结构有程度粘合补语结构和状态粘合补语结构两种.程度粘合补语结构具有指大特征,补语只能是高量程度词.状态粘合补语结构都属于状态持续非完整结构,大致包括始续结构、前续结构和后续结构三种.补语由去范畴化了的趋向动词充当.形容词粘合式述补结构都是规定量幅区间的认定形式.  相似文献   

19.
谢礼圣 《理论界》2006,2(10):162-163
直观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之一。康德把直观在很大程度上限定在感性领域,感性直观构成了其论述直观问题的基本视域。他对感性直观分析的基本成果就是感觉和经验的直观。康德对直观进行分析的基本目标指向纯粹直观。康德对直观问题的论述为近现代哲学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谁”特指问与否定的相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疑问和否定两大范畴的宏观角度入手,以"谁"为疑问标记的特指问为例,在前人关于"谁"特指问表否定用法的基础上,通过重点考察"谁知……"式、"谁说……"式、"谁叫……"式和"谁+不/没"式等四种常见的表否定意义的句式,揭示了现代汉语两大句法范畴———疑问和否定的相通性。"谁"特指问同否定的相通源于"谁"的任指用法和虚指用法,用于反问句中的"谁",既可相当于任指意义下的"无人",又可表示虚指意义下的"无人",也就是说"谁"在特定的语境中指代的对象仅仅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已,它并不像任指那样含有"人人"的意思,因此所指代对象既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