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分析部是属于社会学研究中心的一个情报机构,是十年以前由社会学研究中心的领导人R.布东创建,他曾担任这个机构的早期领导。什么是第二分析?第二分析取决于“第二”两字,其特点是其他部门的研究人员对调查研究资料的利用方法。研究人员不考虑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和调查的方法,也不考虑问题表的内容和答案的编排,而是事后为了他们各自的研究目的,试图从这些调查报告中或多或少地  相似文献   

2.
中国恢复社会学的研究,历时已七年之久,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但是如果客观地认识一下我们目前的社会学界,可以看出,我们离建立社会学这门学科,即有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指导的社会学应用体系,还差之甚远。究其原因,可以这样说,我们忽视了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忽视了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学应用的指导作用。特别是我国社会学自恢复以来,不够注重吸收和学习社会学理论传统,而只是一味强调社会调查。当然,强调社会调查是必需的,社会调查是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人们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社会调查并不是只有社会学才具有的获取资料的方法,几乎所有社会科学学科都这样或那样地要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来获取资料。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社会学学科意义上的社会调查?我认为:只有在社会学理论指导下的社会调查,应用社会学的方法来进行分析的社会调查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调查。由社会学理论指导到社会调查实施(社会学应用的一个方面)就是中国社会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特别是我们整个社会学界在  相似文献   

3.
家庭的定义,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加以概括,人们一般总认为是“两个人以上的共同的生活单位”。现在出了个新名词:“单身汉户”。这种单身汉户不同于因故只剩下一人的“残缺家庭”,而是由一人组成的独立家庭。这种家庭单是上海就有一千多户。辛秋水同志面对现实社会的现实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他的成果已引起中央有关领导机关的重视,而他的研究同时使得我们社会学的家庭理论具体地得到了发展。由此可见,“问题导向”的实际研究工作不仅不会同理论探索相矛盾,而且正是理论工作的基础和源泉。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根源何在?为什么资本主义和近代科学都产生于欧洲而不是中国?阻碍中国发展商品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因素是什么?中国的现代化可能走什么样的道路?一句话,我们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来分析中国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生产关系“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我们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出发,具体地研究生态地  相似文献   

5.
在开始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个继承和引进的问题。说到继承,首先就要继承在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的丰硕成果。这些成果是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宝库,而老区社会调查则是这些成果的集中代表。什么是老区社会调查?所谓老区社会调查,主要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在广大革命根据地所进行的社会调查。老区社会调查是以马克  相似文献   

6.
常理 《学术交流》2007,(1):125-127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使世界的注意力再次关注“东方”。是什么力量改变了中国?中国奇迹发生的根源是什么?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功之路对东方社会和世界现代化有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在第一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上笔者采访了社会学家  相似文献   

7.
“社会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社会学有什么用处?”自社会学恢复研究十多年来,经常有人向社会学界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我们又常常难以十分简明地回答清楚。本文比较简明地告诉读者,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学是教人怎样做人的学问’,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相似文献   

8.
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学概论》(试讲本),是我国自1979年恢复社会学研究以来国内出版的第一本比较系统的关于社会学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教材。这本教材介绍了一系列的社会学基本概念、研究框架、具体社会学的研究课题和国外社会学的研究动向,对推动我国社会学教学和普及社会学知识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摆脱了过去引进新学科经常采用的介绍概念、罗列事例的方法以及国外社会学概论的格局,力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分析批判吸收国外社会学研究成果,对国外社会学所使用的概念、理论进行消化,并力图结合我国国情创建新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教材注意到了结合我国社会现实进行学科研究,专辟一章讨论社会现代化的问题,分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探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介绍了国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从而具有较强的现实感。这本书还力图让社会学扎根于中国的土壤,在各章节中都引用了国内有关问题的研究资料,如在“社会问题”一章内,着重介绍了我国的人口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劳动就业问题。在“社区”一章中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社区的变迁也做了详细的介绍,这都对认识中国社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另  相似文献   

9.
由笛  姜阿平 《学术交流》2007,(9):125-128
马克.格兰诺维特的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是对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宿怨与隔膜的一种回应,更是对经济社会学这一领域的新拓展。他不但从理论上建构起网络结构分析框架,而且论述了网络结构实证的研究方法;他对嵌入性理论的进一步阐述与发展是其思想中最有魅力的一部分,为后来学者所重点关注与援引;他强调,所有制度都是社会地建构的,而并不是环境的外在的、客观存在的方面,这不同于经济学的观点。关于新经济社会学的中国化问题,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学界面临着双重任务——寻找中国社会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提升。  相似文献   

10.
张佩国 《社会》2007,27(2):104-104
近三年来,“中国乡村社会”,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和综合性的论题,已经超越了某一具体学科的界限,而日益为被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经济学和法学等众多学科学者所关注。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成为一个跨学科的学术领域,不仅仅在于此,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学科的学者们在自己的研究中越来越注意到相关学科有关中国乡村社会的知识生产,并将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消费贯穿到学科的再生产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不同学科的学者在本学科的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引用其他学科学者的文本,比如人类学引入历史学的解释维度,法学引入人类学的民族志书写方式,政治学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等等。在具体的“中国经验”层次上,“革命现代性”和集体主义传统的“发明”,成为多学科学者的研究命题;区域社会史走出狭隘的教科书式的社会史书写,借鉴人类学“文化类型比较”方法,问题意识越来越明确;而对20世纪中国乡村的人类学追访,也已经将民族志书写放在了历史人类学的解释框架中,因为只有在特定的时空坐标中才能解释一个地方人们的生存逻辑;村落、宗族与国家仍然是学者们的学术兴奋点,跨学科研究的趋势也甚为明显;乡村产权和财产关系显示了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的不同分析和解释取向,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也很注意从对方的研究中得到方法论上的启发;围绕乡村政治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政治学者和社会学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尽管这种分歧有学科本位观的因素存在,但这种争论本身亦说明了学科界限已经退居其次了,对问题的关注才是第一位的。这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已经显示了“总体社会科学”的诉求,尽管学科整合过程中还仍然存在着学科本位的必要性和制度空间。下文就这几个方面依次展开评述。  相似文献   

11.
女性经济学家严重短缺:现状、原因及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学曾因其诞生历史较长及其学科体系相对完整而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但是 ,在号称“皇后”的经济学大家庭当中 ,我们却很难发现女性经济学家的身影。那么 ,经济学界女性参与程度现状如何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状况对经济学研究又将产生哪些影响 ?本文拟从经济社会学入手 ,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社会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就是它逐渐“中国化”的历史,把社会学划分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非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并不能完全概括东西方社会学之间的差别和冲突。文章分析了对社会学“中国化”的性质和目标的不同理解,认为正确全面地理解社会学的学科化问题,仍然是实现社会学“中国化”目标的关键。在作者看来,实现社会学“中国化”的途径是“化入”与“化出”,即尊重社会学学科发展历史和规律,先进入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内部,批判地继承西方社会学,然后化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为了社会的平衡与稳定发展而寻找有效的社会控制,始终是社会学最关心的课题,舍此而讨论社会学的“中国化”,是一种非学科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小李是北京某集体企业的普通工人。当社会调查人员问起他对婚外恋的看法时,他笑了:“什么婚外恋,我们可没那么文皱皱。不就是‘傍肩儿’吗?多啦!”于是,社会学家们这才知道,一个新名词,一种新现象,正在北京的基层社会中迅速地传播和扩散着。它向我们现有的理论和宣传教育提出了不大不小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刘平 《社会》2006,26(6):7-7
2006 年8 月在沈阳召开的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暨系主任联度会议上,笔者参加了关于社会学教学与社会学研究中国化问题的专题研讨,深受启发。会后把当时自己的发言作一整理,尽管很不成熟,但还是想在这里与大家进一步交流,以期得到指正。笔者以为,社会学研究的中国化,在总体上涉及到社会学与当下中国社会的关系,在具体分析时又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从社会学重建以来,已有多次社会学研究的中国化问题的讨论,随着社会学的普及和研究的深入,现在这种讨论已不仅仅限于一种西方的学术如何适应中国社会的问题,而是反映了这种西方的学术在中国现实需要的压迫下,如何对中国社会进程进行积极的社会学干预。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79年我国社会学重建以来,就一直把社会学的应用性或应用研究作为重点,摆到了突出地位。这种应用性,就是通过调查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并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城市家庭、人口问题、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研究,分别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六·五”、“七·五”规划,鲜明地反映了我国社会学应用性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社会学刚刚恢复,因此在中国,研究社会学也就是发展社会学,你们所研究与思考的东西将形成中国的社会学。你们的研究意义深远,责任重大,而且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影响也将是非常大的。这与西方的情况很不相同。西方社会学学者们通常只是适应于现存的结构,他们的研究对社会科学的发展无足轻重。根据我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心理学的体会,谨对如何研究社会学提出以下建议。当然,我是用外国人的眼光来看问题的,建议你们考虑其中对你们最有用的东西。1.明确研究目的。为什么要研究社会学?在中国,社会学的任务是什么?社会学要回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作为一门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是它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在这一点上,当前社会学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是引人注目的。在1991年第三期的《社会》杂志中,就涉及了人们目前普遍关心的:“社会公平问题”、“农业问题”、“拐卖妇女问题”,以及禁而不止的“六害问题”、“吃喝风问题”等等,但是,社会学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就此所作的对策或建议却往往是“可望”而“难及”,其表现有两个方面: 一是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脱节。社会学文章对问题的分析可谓精辟、全面,入木三分,但成果建议却表现出肤浅、苍白无力,理论上可以讲得通,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价值、应用价值却很小。《社会》杂志上有篇《吃喝风屡禁不止探源》的文章,深刻而全面地对吃喝风作为一种政治的、经济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作了探源诊断,“诊断的目的在于疗救”,该文从现实出发,从党和政府这些年狠刹吃喝风的经验教训出发提出三条对策。这三条对策,理论上完全可以得出,但实际上有多少可行性?且不说对吃喝风专门立法有无可能,就说对吃喝风立法的必要性又有多少呢?该文提出的对策表现出理论与实践应用上的脱节,操作性太小。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和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深化,社会控制问题已日益显露了其重要性。然而,到底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的目标是什么?社会控制的结构如何?与对自然系统的控制相比,社会控制有些什么特点?怎样才能加强和优化社会控制,做到“控而不死,活而不乱”,使社会协调地、高速度地发展呢?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社会学界长期以来都满足于复述前人的结论,缺乏深入的探究。这不仅制约了社会控制理论研究的深入,也妨碍了现行社会控制体系改革的进行。有鉴于此,本文拟就社会控制理论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作些探讨,以期推动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独身并不是现代社会所特有的,独身之所以被很郑重其事地提出来作为一个问题或社会现象来研究,是因为在研究者看来独身这一个人生存方式有悖于人类的“共生”生存方式,改变了个人的行为方式,改变了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形态。但是独身究竟会给社会带来何种影响呢? 一、独身会不会带来对社会具有灾难性的结局? 在发展中国家研究社会学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大展“拿来主义”之长。在独身作为一种“浪潮”出现于西方世界之初,确也有过一番“研究”,因为这毕竟与人们的常识不相一致。日常  相似文献   

20.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当代社会学的代言人,经历了从50年代开始一直到目前的长期的理论探究和反复的田野调查,创建了一种反思的象征的形式社会学。他的社会学研究从一开始,就关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人类学,并对人做历史人文考察。在早期的著作《阿尔及利亚的社会学》中,他明确地指出,从事经济生产活动的“人”的文化活动及其精神思想的复杂性,对社会发展及研究人和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在1992年出版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更进一步强调对于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