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农村民间金融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金融在国内外普遍存在,我国农村至今仍然活跃着各种民间金融形式,事实上起到了弥补官方金融缺失的不足。非人格化交换是制度变迁的方向,制度变迁的目的是降低交易费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需要进行路径选择。民间金融产权关系明晰,交易成本低廉,方式多样灵活,是广大农户熟悉的金融方式。将非正式制度的民间金融转化为正式制度,改善监管约束机制,不失为解决农村金融供给缺乏的有效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只有创新才能激发农村金融体系的活力。农村金融创新不能选择城市金融创新的道路,城市金融创新主要依靠市场内在的冲动和力量,而农村金融创新却主要依靠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冲动双管齐下。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村金融创新的法律制度体系,引导和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的建设,促进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引导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创新的激励和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3.
发展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单一长期影响和制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和农业发展.面对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的现实下,迫切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缓解“三农“融资难题.文章以宁夏为例,尝试通过建立起政策性金融主导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有效调动商业性金融、民间金融及合作金融共同参与其中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4.
根据现阶段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广大农户的金融需求,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大多依赖非正规金融的客观现实,文章认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替代,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非正规金融与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和非正式制度可以相互融合。所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充分重视和利用非正式制度与传统,妥善处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促进正式金融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人为秩序与自发秩序之间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法律困境与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困境出发,分析了政府的金融管制和民间金融法律制度的缺失对民间金融发展的影响。同时,针对民间金融发展的"合法化"观点和"正式制度安排"观点进行了反思,认为不宜以"合法化"为解决民间金融问题的起点,民间金融存在客观的合法性基础。最后,在民间金融法律制度的选择中要注重市场效率、社会公平;政府应对民间金融进行适度管制,建立特色鲜明的民间金融监管制度;构建民间金融制度框架应同时注重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农村金融存在农村信用合作社“一社独大”的局面,农信社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农村金融的有效竞争,降低了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山东莘县农村金融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村金融改革的成就和问题,提出农村金融改革建议,即打破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垄断地位,建立与农村多种融资需求相匹配,政策性、商业性、社区性、普惠制、合作制和民间金融等多种金融组织并存的竞争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问题,提出了充分发挥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积极发展农村保险等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对于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农村民间金融活跃,但以民间借贷为主,组织严密的民间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于南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促进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排斥行为及其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了条件。虽然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部分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但其潜存着诸多风险。应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引导与规范农村民间金融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苏南和温州都是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也是率先进行农村金融创新的地区。但两地由于民营经济发展基础不同,政府支持方式不同,分别形成了以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为特色的苏南农村地方金融组织结构和以农村合作银行发展模式及发达的民间金融为特色的温州农村地方金融组织结构。这两类农村地方金融结构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都已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撑。计量分析表明,苏南和温州地区的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显著的增收效果。但由于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不足,两地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也存在着同时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的矛盾。分析表明,农村地方金融发展模式多样化有利于强化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农村金融机构目标多元化则不利于农村金融发展及其支农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不健全和制度缺陷严重地阻碍了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等金融组织均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针对这些组织制度缺陷,应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共生关系现状及深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农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不只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还可以形成一种基于各自核心专长的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构建和深化这种共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共生单元自身的盈利水平和发展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农村金融的整体功能。当前,农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在共生合作中还存在着共生模式不完善、共生收益分配机制不合理、正向共生环境营造不力等问题,影响到共生效应的发挥。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共生单元质量,积极改进共生收益分配机制,全面营造动态正向共生环境,不断改善农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共生能力,巩固和深化二者共生关系,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相似文献   

12.
需求导向的多元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在于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农村经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农村信贷市场的低盈利性和服务群体的弱质性、国家金融抑制政策和工业城市优先发展战略、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体制强制变迁、信息不对称、滞后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制约着农村金融有效供给。在校正农村金融指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需求导向的区域多元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路径:提升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竞争力,适度发展农村非银行金融机构,关键发展农村民有微型合作金融机构,探讨多元化供需对接的小额农村信贷模式,并构建农村信贷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撤出,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象雨后春笋般迅速壮大,并为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因此对待农村非正规金融,绝不能简单地否定或取缔它,而应持辩证的观点,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辽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农村金融已基本形成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制金融为主体,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为补充,以保险公司、担保机构为辅助的较为完整的体系。跟全省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相比,农村金融机构仍显单一,营业网点稀少,因缺乏与需求相适应的风险保障机制,农村和县域资金外流数额较大,现有支农金融机构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还没形成。要充分认识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研究制定扶持政策,薄弱环节要特殊考虑。明晰金融机构功能定位,建立和完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相结合,功能健全、资本充足、服务完善、有序竞争、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形成金融支农合力。加强农村金融软硬环境建设,突破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制约。依托已成为金融服务"三农"绝对主力的省农村信用联社,创建辽宁农业综合金融控股集团,汇聚财政和社会资金,发挥战略推动和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1)实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于VAR模型,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中国农村1978~2001年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出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正规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并没有起到"供给主导"作用,而是处于一个严重滞后的"需求遵从"地位。实证研究表明,农村正规金融相对于农村经济增长是缺乏效率的,而农村非正规金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如火如荼,但相对于整体金融业的改革步伐,农村金融改革仍显滞后,金融制度的安排并没有深刻的变化。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形成有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已成为各方的共识。本文从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及合作金融等方面,对形成竞争性的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了一定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关于合作金融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合作金融理论发展与制度创新,给了我们以有益的启示。我国合作金融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体制创新,走合作制与商业性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公司法人制度,完善经济法人治理结构,对原有信用合作社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及其他配套改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5—2009年东、中、西部的面板数据,对农户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种渠道融资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从两种渠道获得借贷均能提高农户收入,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正规金融的借贷在西部地区作用最为显著,贡献率为0.80,分别高出东、中部地区0.21和0.41;非正规金融借贷对中部地区农户增收作用显著,贡献率为1.47,但在东、西部作用不显著。可以判定,农户借贷差异是导致农户收入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农户产生借贷区域差异主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和区域种植结构差异有关。要提高农户融资绩效,减少借贷差异,进一步缩小农户收入的区域差异,应该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提高农村金融覆盖面,对非正规金融适当解禁,引导农村正规和非正规金融适度合作,加大正规金融对中部地区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与具有官方背景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相比,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制度效率,关键在于其独特的私人治理机制,这有效地解决了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与道德风险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私人治理机理进行理论剖析有助于揭开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存逻辑之谜。研究发现,信息传递与村庄信任机制、动态及关联博弈过程、灵活担保方式、强道德约束等因素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有效运作提供了稳定的制度构件,但外部经济条件的转变会对农村非正规金融治理机制带来不利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