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民众对文化生产的要求是带有越来越多的娱乐性和游戏性的文化消费,各种各样的"吧"应运而生,都市生活的多元化以及彼此的包容性就在"吧文化"的流行中被充分显现着.这种现象意味着人们的休闲方式已由过去那种随大流、赶热闹的从众心态转为追求个性特色,讲究文化内涵,注重生活质量.小而适宜人宣泄情绪和放纵心灵的吧成为都市人的精神依赖.同时,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象征着小资情调的各色"吧"里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吧文化"为作一种时尚消费文化,唤醒了人们的潜在消费欲望.应对目前蔚然成风的"吧文化"进行冷静的理性分析,以便让其更好的服务于民众的文化生活,效力于健康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桑"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事物,所构成的文化词语为数不少.本文旨在探析"桑"的文化意蕴及其与世俗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当代城市处于一种"前现代"的发展时期.中国城市在物质生活文化、精神生活文化和生产经营文化等方面,基本上都没有进入当代城市发展的现代化轨道,城市文化在整体上显示出一种与当时中国乡村文化大体相似的 "前现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大力开发我国"节庆"和"节文化"旅游资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节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窗口;现代"节文化"则是市场经济催生下的产物,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与创新精神.我国有丰富的"节庆"和"节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开发这些资源,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必将促进我国的旅游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文化主义"的来龙去脉及其主要精神.文化主义是伯明翰中心的传统,它将文化理解为整个生活方式,而将文化的概念与艺术分离开来,给大众文化的崛起开辟了理论空间.通过对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和霍尔的个案分析,本文显示文化主义如何注重在物质生产的历史流程中追踪意义的展开,进而探究文化在阶级权力中的地位.文化是普通人的文化,文化牵擎着政治斗争.文化主义的这一标识,应是很典型地反映了英国左派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解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作为典型的"耻辱感文化",儒家"耻"文化指儒家关于"耻"的概念和理论及在此指导下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儒家"耻"文化的核心是重"名",重视人的名声和名分,是"名表耻里"的文化.作为农业文明形态的伦理文化,儒家"耻"文化又是一种适合了封建宗法等级制需要的士人伦理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远.但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源泉,因此,在现代道德教育和伦理建设方面,儒家"耻"文化依然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飘飘 《北京纪事》2015,(5):88-89
2015年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早.这个春天里,石景山的"踏青"活动别具一格、精彩纷呈. 花趣 4月4日至5月3日,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举办了2015踏青季暨第十二届玉兰文化节.活动以"沐春风,观玉兰,同享和谐健康生活"为题,推出中国梦-魅力玉兰书画展、全民健身日、百姓大舞台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贴近百姓心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助推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1950年代诗歌中的"到远方去"中包含着的中心对"远方"的暴力性想象,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扩张而产生的浪漫主义文化建构自我同一性的一种社会文化机制.这种社会文化机制既和诗人的自我冲动存在着冲突,又压抑诗人面对复杂生活经验的可能.邵燕祥1980年代以后的诗歌创作,沿着个人化和历史化两个方向,在坚守着真实的个人生命冲动的同时,又把"远方"的历史复杂性带进了自己的诗歌,消解了中心对"远方"暴力性和同一性想象,最终摆脱了个人对"中心"的依附,真正走向了"远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乡.  相似文献   

9.
语言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定生活方式和内容,而且对于民族文化观念和民族心理的形成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饮茶与饮酒是藏族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内容,也是除宗教以外藏族文化的中心内容.对藏语中有关"茶"与"酒"词条的语言学分析,显示了特定词汇的表达在民族文化观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人类飞升到一个理想世界的愿望.精神活动依靠信息,但其本质不在于储存而是创造.这种创造的"力",不仅需从当代生活中获得灵感,而且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摆脱当代文化现象中的扁平化、平均化.文化的"深层结构",才是虚拟现实的"底蕴".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20.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