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历史贡献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于1941年12月侵占香港.围绕香港地区的抗日救亡斗争,香港同胞和海外侨胞、国共两党以及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等正义的力量团结一致,共同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为中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香港在中华民族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伟大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和所作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进口、转运战略物资到内地;二,为内地难民提供救助;三,依托香港的特殊地位,国际上反法西斯的正义力量团结合作,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  相似文献   

2.
日本侵华时期,其大众传媒积极参与法西斯当局的侵略战争,一方面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功能对国民进行战争动员,在社会上形成了支持法西斯战争政策的意见气候,有力地推进了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战争.另一方面,媒体积极从事对外宣传战,粉饰法西斯的侵略罪行,从而沦为了法西斯扩大侵华战争的吹鼓手与帮凶.  相似文献   

3.
中国抗日战场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抗日战争,不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还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始终把日本陆军主力牢牢地牵制在中国战场,并给以日本法西斯严重打击,使之无法集中兵力向北进攻苏联和向南同美英等国进行决战,从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和进程,发挥了影响全局性的作用。中国抗日战场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抗击和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一、中国抗日战争打破了日本的“北进”计划,保障了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使德国企图勾结日本夹击苏联的阴谋破产。 日本准备侵苏蓄谋已久,但却始终未能实行,在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它之所以拒绝德国提出的关于出兵从“满洲”打进西伯  相似文献   

4.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我们要更加牢记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半个世纪前,日本法西斯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损失达5000亿美元.至于中华儿女在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蹂蹒下,那种受摧残、受侮辱悲惨情景,更无法用数字来表达.战争的硝烟虽被流逝的岁月早已排去,但却无法平抑中国人民心中的巨大伤痛.至今人们仍不能忘记日本法酉地对敌后根据地的巴酷“扫q,对大后方的狂轰位炸,对沦陷区的目间强田,对东北人民的…  相似文献   

5.
王广军 《理论界》2009,(5):131-133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间,日本侵华战争从局部战争阶段扩大到全面战争阶段,其中,日本侵华政策经历了从武力吞并东北,到政治分离华北;从政治蚕食华北到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两次演变.这个历史过程中,无论日本采取直接武力侵略,还是交替使用武力和政治谋略的侵略手段,都是日本灭亡中国的大陆政策的必然产物和重大步骤.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邹宇雷一、支持中国抗战,对日实行绥靖“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日美谈判这段时间,一方面,美国对中国抗战给予了一定的援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却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继续卖战争物资给日本,大发...  相似文献   

7.
近现代以来,日本存在两种对华政策,一种是以华为友的政策,一种是以华为敌的政策。在以华为敌的政策主导下,日本先后发动了多次对华侵略战争,日本中国学研究对日本侵华政策的制定、实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通过歪曲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侵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舆论;利用中国传统儒学文化资源,为天皇制政体服务;炮制文化“方策”,为侵华战争政策献计献策;直接参与文化侵略,掠夺中国的文化资源。日本侵华战争准备如此之充分、延续时间如此之长、范围影响如此之广、民众卷入如此之深,原因固然很多,但日本中国学的“研究成果”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反过来,日本侵华政策的制定、实施又刺激了日本中国学的畸形发展,成为日本中国学发展史上最黑暗的一幕。日本对华侵略政策把日本引向战争歧途,使日本早期现代化取得的成果葬送在战争的烟火之中,这是日本现代化的一个历史教训。在这一时期,日本中国学沦为日本侵华政策的工具,正是这一教训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日苏三国关系随即也发生了变化。日本一方面对苏联采取谨慎政策,避免苏联"干涉"侵华,另一方面却打出反苏反共的旗号,以换取西方国家的绥靖主义政策,进一步发展为对苏采取以攻为守的强硬政策。苏联则一方面对日本侵华战争采取"不干涉",避免引火烧身,另一方面却控制及占领中国边疆地区扩大自己的防线,加强本国边防实力,进一步发展公开援华以牵制日本力量。可以看出30年代日苏关系矛盾焦点在中国,日本要独占中国防止苏联插手,而苏联要控制中国防止成为日本进攻的基地。当然中国也要利用日苏矛盾维护本国独立及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9.
赵喜儒 《阴山学刊》2004,17(3):64-67
河村太美雄先生的自传体回忆录<一个日本老兵对侵华战争的反思>一书,以一个亲身经历了日本侵华战争的老兵的视角,叙述了那场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残暴,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日本极右翼势力日益猖獗的形势下,该书中译本出版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同日本法西斯之间的一场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开辟最早、结束最晚、中间从未停止过的反法西斯战场。长时间内,中国人民在亚洲大陆承担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要责任,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由于我们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研究和宣传不够,国外一些历史学家或由于对中国抗战的情况不够了解,或囿于某种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持否定态度。或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单纯的民族自卫战争,是孤立的局部的小战争;或曰中国军队几乎没参加过什么大的  相似文献   

11.
1940年9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召开由国务卿和三军首脑参加的高级决策会议,确定了“在大西洋采取攻势,在太平洋采取守势”的“大西洋第一、欧洲第一”的战略原则,即通常所说的“先欧后亚”战略原则。但要实现“先欧后亚”的战略,就要有赖于亚洲战场,特别是中国战场的支援和配合,以牵制日本法西斯的军事势力,以减轻欧洲战场上的压力。本文就中国抗日战争对“先欧后亚”战略原则实施的支援作一论述,以期从这一角度阐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中国抗战迟缓了德日法西斯的迅速勾结,孤立了法西斯的侵略势…  相似文献   

12.
"帕奈号"事件是日本蓄意制造的一桩恶性事件,其目的是用火力侦察的手段试探美国对其扩大侵华战争的反应.事件发生后,美国的反应是激烈的、愤怒的,其严重程度足以引发一场战争.然而,美国最终对其采取了温和路线.究其原因,主要是:罗斯福总统不愿采取把美国拖入战争的措施;当时的公众舆论也不利于美国政府对日采取强硬态度;孤立主义者有效地利用了民众的反战情绪;美国政府担心此事件会影响美日贸易.这充分暴露了美国政府在日本扩大侵华战争面前所表现出的软弱无能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从甲午战争起的半个世纪中,日本帝国主义一直是侵略中国的元凶之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五十年的贪婪无餍的侵略,特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和巨大的伤亡,严重的威胁了中华民族的生存。 日本侵华战争的特点,首先是有着吞并中国的既定国策。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法西斯主义者疯狂地叫嚷要以战争为手段,把法西斯制度推行于全世界。因此,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反对法西斯侵略而战,它在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战的同时,也具有为了人类避免法西斯暴政统治而战的性质。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决不是偶然的,它早有灭亡中国、独霸亚洲控制世界的野心。正如日本首相田中所说的,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促使日本帝国主义终于冒险走上发动战争的道路,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则开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牵制了绝大部分的日本侵略军,打乱了日本法西斯的世界战略计划,为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打头阵。正如 1938年 9月共产国际文件中所说的:伟大的中国民族起来反对野蛮的暴力不仅是为了保卫自己的自由和独立,也是保卫全世界人民的自由和平事业。中国的胜利是对一切法西斯的沉重打击。1931年日本法西斯精心策划和挑起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面对日本法西斯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并没有畏惧,而是勇敢地拿起武器,开展了抗日运动。“九·一八”事变后的最初两年在东北自发起来武装抗日的就达三十多万人。除了东北,在一切受到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地方,中国人民都奋起抵抗。1932年,“一·二八”事变蔡廷锴率中国  相似文献   

15.
日据台湾初期,外事机构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总督府逐步强化外事机构,并将"经略华南"和"南洋对策"作为活动重点。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总督府一面利用汪伪政府的驻台领事馆强化对台湾人民的控制,一面与日本驻华南领事馆密切联络,加强对华南地区的侵略扩张。由于台湾的"特殊地位和使命",总督府的外事政策作为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延伸,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南京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城市,1927年成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首都,市面繁荣,人口激增;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后,1937年12月这里成了日军血腥大屠杀的屠场,此后八年,又是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及其所扶植的汪伪中央政府所在地,是日伪统治的核心地区,因而,研究抗战时期南京的城市人口变迁和市民生活状况,对深入了解日本侵华战争与殖民主义统治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了解中国城乡人民不屈反抗斗争的原动力,了解日本侵华战争与殖民主义统治失败的必然性,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1937-1945年的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期间,东亚地区存在着两种国际秩序的较量:以"门户开放"为特征、美国主导建立的华盛顿体系;以"共存共荣"为特征、日本企图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导致了华盛顿体系的崩溃;太平洋战争之后,日本初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起"大东亚共荣圈"。但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只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最初三十年,正是日本通过日俄战争最终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并加紧推行侵华政策,为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作最后准备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东方杂志>的日本观,走出了最早因日俄战争而"醉心"日本的误区,坚持全力揭露和批判日本军国主义,不仅反映了国人的民族自觉和爱国情怀,而且在申明大义中复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它正确地将后者的侵华政策归结于日本现代的政治制度,而将日本民族与日本统治阶级相区别,深切体察并宣传日本人民的亲善与坚信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发展,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可贵的理性与宽容.  相似文献   

19.
西安事变发生后,日本在对事变采取"静观政策"的同时,竭力阻挠南京政府对事变的和平解决,企图借此引发中国大规模内战以达到全面控制中国的目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随着广田内阁的倒台,日本军部完全掌握了对华政策主导权。面对中国全国抗日局面的形成,军部对华推出了"和""战"两手政策。新成立的林铣十郎内阁对华频频展开"和平攻势",企图借此引诱中国全面倒向日本。由于林铣内阁对华新政策并未改变广田内阁全面灭亡中国的政策,且因西安事变后南京政府不可逆转的抗日政策,军部对华"和"的一手以失败告终,日本对华政策也由此走上全面侵华的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20.
从一定意义上讲,日俄战争较之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和亚洲政治格局的影响更为深刻。这场战争不仅使日本控制了"南满",限制了俄国东进政策的推行,而且让日本能够以"南满"为基地,将其触角伸向"北满"和内蒙,并以此为基础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独占"满蒙",再以"满蒙"为总体战略的准备基地,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妄想征服全中国。正因为有了日本战胜俄国的结果,日本逐渐扫除了自己的敌对势力,使其"大陆政策"的推行步步得逞。日俄战争改变了中日俄三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改变了亚洲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