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接受程式化是指受众倾向于按照既有的心理模式或思维定势接受作品,受众的接受动机主要为消遣、娱乐,接受状态比较被动,接受效果主要为表层愉悦。当下网络小说接受的程式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内容选择类型化、关注热点快速更替和接受视角单一化。网络小说接受的程式化现象是由复杂的社会条件和受众固有的接受心理决定的,有其存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但其对艺术的负面效应也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2.
外贸信函的程式化语言是外贸信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词汇、句式和篇章三个方面讨论了外贸信函程式化特征的表现和翻译方法,据此提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外贸信函的程式化特征的传授。  相似文献   

3.
受方术文化的影响,古代小说中的诸葛亮、姜子牙和文素臣等都被描写成巫师化的军师,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模式。如果说诸葛亮像一个儒士化的巫师的话,那么,姜子牙就像一个道士化的巫师,文素臣像一个学者化的巫师。  相似文献   

4.
论宋代科举时文的程式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宋代主要科举时文诗赋、策论、经义,都有一个程式化的过程。科举时文的程式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揭示了诗文自身的结构特征和写作规律,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也不无积极意义。但将程式凝定为固定模式,而且又用以取士,不止扼杀了文体自身的活跃因素,更扼杀了无数学子的思想和青春。  相似文献   

5.
程式化作为一种伴随白话小说文体日臻成熟而出现的现象,在白话小说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但它历来颇受诟病。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认为程式化现象与人的基本认知需求有着紧密联系,它既能传达白话小说作者特定的意图,指导创作符合读者期望视野的作品,又能充当读者的认知引导,减轻其认知负荷。从白话小说产生、发展、成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来看,程式化现象是与白话小说创作、接受、传播相适应的表达形式,它的存在对白话小说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6.
伊迪斯·华顿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作家,她的中篇小说《夏》呈现了对女性社会地位以及传统父权制度的思考。本文以文学伦理学的伦理身份对男女主人公夏绿蒂和罗约尔共同经历的父女、男女、夫妻三种伦理关系以及女主人公在伦理身份变换中的自我构建与坍塌进行分析,并挖掘出隐藏在女主人公背后伦理身份与自我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7.
文学媒介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过程中,传统的文学创作受媒介的影响变得更加功利,但是塑造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媒介文学。微博小说是伴随互联网微博应用迅速风靡的文学体裁,微博小说作为文学媒介化时代的代表性现象之一,在未来的媒介诗学的建构中极具研究价值。论文主要从微博小说的概念入手,分析微博小说在表征和内容上存在的特征,进而对微博小说的发展前景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这种艺术形式是在民间讲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口头程式理论的提出为口头传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界。蒙古史诗的程式化特征也存在于元杂剧中,具体表现在作品结构、角色设置、表演规范和故事情节、人物上场诗、情景描绘、民俗文化的表现、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元杂剧形成程式化的特征是与讲唱艺术的影响、民族审美传统的改变、技艺的传承、表演的客观条件及作家创作的相互影响和经济利益驱动演员表演的相互模仿等有关。元杂剧和其它讲唱艺术一样,都有程式化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9.
苏曼殊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奇人奇才式的作家,也是南社的重要成员之一。苏曼殊小说中塑造的男女人物都十分珍视自己的爱情,不屈服于长辈的压力。男女人物的性格截然不同,男主人公或懦弱或忧郁,总是被动的接受爱情或逃避爱情;女主人公则多才貌双全,积极主动追求爱情,而且对爱情忠贞不渝,最终为情而死。本文选取苏曼殊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0.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名为《面纱》,意蕴非常深刻,借一个看似寻常的爱情故事的讲述,作者运用细腻、冷静的笔触展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的轨迹,并巧妙地运用第三人物的评述促使男女主人公彼此重新审视,不仅揭示了社会生活中婚姻、爱情的幻像,更揭示了人性内心深处的面纱。在经历了爱情、背叛与死亡的多重磨砺之后,女主人公最终走上自立的女性精神的觉醒之途。  相似文献   

11.
程式化模式是元杂剧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是主题的表达还是剧情的发展线索,无论是创作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还是戏剧的结局,都表现出鲜明的程式化的倾向。这种程式化现象,既与中国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固定的审美观念有关,也与源于人性自身在现实中永远无法得到最终解决的永恒主题有关,同时,还与中国注重伦理文化与"中和"之美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中的前景化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人物社会地位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葛浩文在翻译时为达到其翻译目的,在处理前景化语言时,采用了保留前景化、去前景化和创造前景化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小说主人公西门闹这一人物形象,其翻译策略对于文学翻译中如何忠实传达人物形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代后记”《融入野地》的独特文体与《九月寓言》的关系来看 ,这部长篇小说有两个叙述目标。两个叙述目标在小说文本中的不相容性 ,将本应属于该小说的思想主人公形象排挤成了一篇亦小说亦散文的“代后记” ,这就导致了它与小说的结构性变化———由小说的一部分变成对小说的一种解读。这一变化 ,一方面使小说的神话世界寓言化了 ,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小说的神话性  相似文献   

14.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在1977年出版的一篇有关家世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克利里一家三代男女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在此拟从克利里家三代女性中的四位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入手,探究女性意识对三代女主人公的婚姻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池莉是 90年代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的小说注重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仿真描摹 ,表现了人们放逐真理 ,顺应环境的生存态度。本文通过观照作家在小说里所展示的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与性爱世界 ,解读男女主人公的情爱模式与历程 :本能欲望———理想情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情感的皈依与升华 ,可窥视池莉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规律 ,从而可见池莉小说中情感价值取向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醒世姻缘传》是沿着《金瓶梅》所开辟的语言艺术的口语化、通俗化道路继续前行,运用方言来创作的,并把这种口语化、通俗化发展到极致,其语言风格有着十分明显的俚俗化倾向。这种语言上的俚俗化浸染着浓郁的喜剧美,这种喜剧美常常表现为轻松、幽默、朴素,它把文中的美、非美与丑等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粗俗而且充满着生活情趣的气息,形成小说幽默诙谐、质朴热烈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7.
孙犁的小说因诗情的弥漫被尊崇为"诗意化小说",同时,又在结构、情节及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两者的特征既具有共通性,又有意境、程式上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达到了相互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学优秀的程式化传统是促进画学发展的重要因素。程式化传统是经过时代的发展而嬗变 ,不同时代之间存在着历史的继承关系。这符合艺术社会发展的历史连续性。中国画学的艺术样式都是以程式化的方式存在的 ,“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 ,”画学基本程式语言的掌握和学习 ,它们是中国画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传统程式的基础技法并能熟练运用 ,才能进行艺术革新。正确对待优秀的程式化传统 ,在继承中求革新创造 ,这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文学/小说的音乐化?关于文学/小说音乐化或音乐性现象,能否在定义与类型学的阐释上进行理论规范,从而避免"印象主义"的随意研究,赋予这一现象以更深广的历史意义?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先给出小说音乐化的定义,继而为音乐-文学媒介间性形式与音乐化文学/小说定位,最后做出类型学实践,区分出文学/小说中的显性音乐主题化形式与隐性效仿音乐形式,以及通过联想引用的声乐唤起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中的“程式化”因素和特点 中国的绘画,和中国的戏曲一样,具有一种极鲜明的所谓“程式化”的因素和特点。但是长期以来,“程式化”或“程式”等概念在不少同志心目中往往是一个不得喜爱的贬词,因此有些同志即使肯定中国绘画,也往往对“程式化”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在一些讨论中国画特点的文章中避而不谈它的“程式化”因素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