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流浪儿童福利政策的绩效:基于流浪儿童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对流浪儿童实施"保护性"的救助政策.流浪儿童救助政策的目标是要在临时救助流浪儿童的基础上,强制性地将他们护送回家.对流浪儿童的民族志调查发现,在没有致力于解决流浪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保护性"救助政策未能切实满足流浪儿童的需要,不能有效救助流浪儿童.流浪儿童福利政策的革新,需要特别考虑流浪儿童自己的生存实际与主观选择.  相似文献   

2.
流浪儿童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流浪儿童人数的日益增多,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流浪儿童问题,相继在全国建立了130多个救助站,对流浪儿童开展了临时性救助保护.但时至今日,流浪儿童问题依然相当突出,甚至还有继续恶化趋势.本文在反思我国现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依据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理念,提出了改革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建议重构“以家庭保护为核心、以社区预防为基础,以机构救助为补充”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3.
流浪儿童群体在自己的流浪生涯中,受社会、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在与他人、社会的交往实践中,会逐渐形成反映自身生存需要的,与主流道德观念存在若干差异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系统,即流浪儿童亚道德。作为边缘文化的具体样式,流浪儿童亚道德在道德规范、道德理想以及道德心理能力方面均表现出独具的特点。对流浪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流道德的引导,这是流浪儿童再社会化不可缺少的必要途径;另一方面,又须正视流浪儿童亚道德的客观存在,根据流浪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具体特点,在德育过程中因势利导,构筑符合流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以"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和"团体儿童智力测验(GITC)"量表为研究工具,对流浪儿童和普通在校生进行测评,同时运用访谈法对流浪儿童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智力水平都明显低于普通在校生.在了解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智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探讨了流浪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流浪儿童现状的考察,认为流浪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这一群体虽然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但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等基本权益却并未得到制度保障;正因缺乏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条件,这一群体极易成为潜在的犯罪后备军,对社会治安构成威胁.因此,国家应当建立有效的流浪儿童救助机制,维护流浪儿童的各项权益,同时实现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目标.文章主张整合国家、政府、社会及家庭等的力量,形成一套以生活临时救助机制、预防流浪机制与回归社会机制的"三位一体"流浪儿童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6.
《琼州学院学报》2015,(3):102-107
流浪儿童是一个极严重的弱势群体,其形成有经济、制度和道德伦理上的诸多原因,但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得不到基本保障是造成流浪儿童问题升级的根本原因。目前,流浪儿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文献和案例分析,对国内外流浪儿童的内涵、现状、原因和对策进行归纳和概括,提出流浪儿童"回家"到"回归"的转变,并构建家庭为主、社区预防和机构救助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7.
以“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和“团体儿童智力测验(GITC)”量表为研究工具,对流浪儿童和普通在校生进行测评,同时运用访谈法对流浪儿童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智力水平都明显低于普通在校生。在了解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智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探讨了流浪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王丹丹  谭鑫 《学术探索》2013,(7):132-13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关于流浪儿童的研究。过去的研究报告中全面探索了我国流浪儿童的现状及成因,并从各个角度提出了建议与对策。在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流浪儿童的问题依然存在,关于流浪儿童的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趋势与着重点,即聚焦于“问题视角”。而总是采用“问题视角”去研究流浪儿童本身就是对流浪儿童价值的否定。本文从近年来的流浪儿童研究中关于其内容、特征等方面中存在的“问题视角”人手进行梳理,以后现代主义理论来解构现有的研究取向,并以优势视角来重新建构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优势视角理论进行简要阐述,并运用其核心观点构建流浪儿童救助服务实践的分析框架、介入模式和发展路径,深入分析问题取向与优势取向的两种流浪儿童救助服务模式的不同,探讨在中国福利制度转型中流浪儿童救助服务的创新与转型的路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吴威威 《天府新论》2004,4(2):78-81
社会互动对人的行为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儿童流浪行为的产生是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符号互动论 ,作为研究社会环境的社会互动理论 ,对探讨儿童流浪行为的发生机制具有启发意义。优化社会互动环境对于流浪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新的社会互动环境应体现出人文关怀的伦理宗旨 ,可以通过优化家庭的亲情环境、学校的爱心教育环境、政府负责任的主导管理环境和第三部门的公益慈善环境来防治儿童流浪  相似文献   

11.
贵州毕节事件引起人们对城镇化进程中流浪儿童问题的更多关注。多数国家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都会出现流浪儿童问题。这一问题是城镇化质量不够高、农民市民化的无序的表现。实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流浪儿童问题。为此,我们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人口,增加家庭团聚比例,减少家庭失范,完善教育,加强儿童福利等。此问题的解决和国家城镇化的方向选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流浪儿童福利发展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受到执政理念、国家政策、公共舆论、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影响。我国流浪儿童福利发展已进入关键机遇期,需要动员各方资源,提升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要全面和彻底解决新疆籍流浪未成年人在内地流浪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要在法律上形成完整的预防和救助制度。流浪预防制度,就是要完善未成年人监护的有效运行机制,该有效运行机制涉及决定、执行、监督三个重要环节;流浪救助制度,就是要贯彻人本关怀理念,在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中,国家应积极、主动、强制进行救助,在流浪未成年人安置中,充分发挥流浪未成年人安置培训中心、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儿童福利机构各自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性、新的伦理秩序形成的过程性以及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整性,流浪儿童成了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对国家、社会、家庭及本人带来了严重危害,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虽然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受各方面影响,流浪儿童仍呈居高不下之势,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流浪儿童问题变得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政府作为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者和组织者,应该在流浪儿童救助工作中发挥宏观协调引导作用,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制订和宣传法规政策、提供社会保障监督、整合社会资源等举措发挥其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社会按照一定的属性--或由上至下或由下而上分为不同的阶层,形成一个社会"金字塔"结构,一个社会要稳定和谐的发展,就必须稳固其由社会分层所构建起的"金字塔"结构.流浪儿童作为社会分层的一个特殊群体,对社会"金字塔"的稳固起着重要作用.文章探讨了在现代社会分层下处于过渡区的流浪儿童的境况,分析了他们聚集原因及其对他人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尝试找到一条救助他们的社会路径.  相似文献   

17.
近年,儿童青少年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包括河南兰考的“袁厉害火灾”事件、江苏南京“两女童被饿死”事件、贵州毕节“五名流浪男童被烧死”事件、“贵阳父母虐童”等事件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事件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儿童青少年权利受损严重,多数事件中有不止一个儿童严重受伤害甚至丧失生命;第二,受到侵害的儿童主要是幼童、女童、孤儿或弃婴、流浪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更为弱势;第三,造成的社会影响大.尽管这些事件发生的地区不同、程度各异,但都引发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更多的是新闻媒体的报道,缺乏有深度性的研究成果.从社会福利政策的角度对儿童福利政策及服务进行探讨与分析,对于完善我国现有的儿童福利制度,预防这类事件的再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目标、手段及方式上一直存在观点的对立,这其实是思维套路化的表现。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其根本在于仁爱之心。如果丧失了根本,一切所谓的救助之法都会出现偏差,救助工作就会在两端中循环。只有回归救助之本,才会有切实可行的救助办法。  相似文献   

19.
从新疆流浪儿童监护权缺失来看,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尚不完善,必须加紧健全和完善。变更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立法体例;强化国家监护制度;完善未成年人监护的主要制度与内容;加强未成年人监护的地方立法。  相似文献   

20.
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与社会控制--以成都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事件",终结了实施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自愿救助代替了强制性收容遣送,体现了社会进步和人文关怀.如何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社会救助和关怀,同时确保城市公共秩序及城市环境不受影响,已成为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强化城市管理必须采用综合治理手段其一,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尤其是对其中弱势者的救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其二,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强化社会控制,并在相关法律的框架内制定地方性法规,将一些法律解释全面化和可操作化;其三,实现社会救助社会化、多元化;其四,政府应明确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主体,规范公安、城管、民政、卫生等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