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近年来,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社会产业发展的变化,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又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文章认为社会就业观念和用人观念的陈旧、教育体制的弊端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准备不足等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政府、高等学校、大学生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完成。  相似文献   

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社会、高校和广大毕业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好这项工作关系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幅增加,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而社会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又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所以,就业的供求矛盾仍然突出。如果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经济总量,以及我国大学生占整个人力资源的比重这两项主要指标来看,是不应该出现这个问题的。但各地出现的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部分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难也就在所难免。那么,毕业生就业难是否就意味着我国大学生已经严重过剩了呢?显然不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不是过剩而是远远不够!所谓就业难,其实只是一个假象,是一个相对过剩的现象,正如一个时期存在产品积压一样。同时,也只是部分高校、部分专业、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难,并带有结构性和地区性的特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五个行为主体。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方能奏效。高校毕业生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满怀信心,大胆应对,抓住机遇,主动出击,顺利就业。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已被全社会所关注,也成为各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高校不断探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需要学生、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我国就业政策中历来探讨的热点话题。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结构性就业难的局面,具体表现为就业的供需失衡、总量失衡、个人偏好以及社会偏好失衡。造成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在于现代加速逻辑下的异化、社会层面唯文凭主义的强化、产业转型中的岗位失调和群体压力下的趋同选择。结合结构性就业难的内核原因,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营造合理的人才竞争环境、打破唯文凭主义的强化、助力缓解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供给失衡以及创设系列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进而才能逐步化解我国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问题,进而推动我国就业政策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导致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当前就业形势差、毕业生的内在能力低、人际关系网络的阻碍、就业的心理误区、高校不合理的专业结构等。解决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西部地区必须加快自身发展,加强就业政策扶持;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规范就业市场;高校必须调整不合理的专业结构;高校必须,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建立毕业生正确择业观;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  相似文献   

5.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目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观念、心理上的原因及社会制度、经济上的原因.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主动适应市场就业竞争;社会各方面要努力营造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6.
就业是高校毕业生踏入社会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影响着社会稳定与个人前途的大事。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迅猛增长,人才就业市场的供求也出现了失衡,大学生就业难也就随之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就是根本原因之一。文章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以及应对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与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分析了经济转型期就业结构的特点 ,指出我国当前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次问题是改革和转轨过程中各类社会矛盾在高等教育上的集中反映 ,特别是缺乏强有力的鼓励毕业生到非国有经济企业就业的政策指引。最后分析了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任务 ,提出了一些过渡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在不断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流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速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不断加剧,高等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共同愿望,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更是学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分别从供给、需求和供求匹配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分析,找出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从整个社会就业现状、毕业生心理、用人单位、高校等方面分析了就业难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政府、社会和高校,包括毕业生本人共同解决的相应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经济学的视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进行界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归因进行理性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要进行科学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扩招后逐年显现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其就业公平问题更是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深入研究日益凸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不公问题,理清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对于促进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问题,进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大学生毕业人数猛增、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大量留学生回归等原因,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就业瓶颈及其解决途径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困扰政府和高校的一个难题。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诸如高校专业设置不当,培养目标错位,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以及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形成人才高消费等。本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了一定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高校毕业生人数却迅速增加,因而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非常困难。我国政府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出台了一些直接地和间接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然而,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优惠的力度也不够大。我国政府应当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条例》,将税收优惠政策法律化。同时,政府必须加大税收优惠的力度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大量毕业生在社会转型期遇到就业结构性矛盾,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深化体制改革;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使人才供应和人才需求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就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道难题。而在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国家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有着深刻的影响。通过分析我国建国以来就业政策的演变因素以及高校在就业政策演变过程中的角色变化,以期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思路,探索创建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影响。具体表现在就业岗位数萎缩,毕业生心理压力增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更加困难等方面,因此必须多管齐下,从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择业观念的转变,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心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各高校都着力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有的学校出现违背提高就业率初衷的现象,以致大学生就业质量出现严重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的原因在于高校、社会、政府及大学生自身,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也在于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恰当指导、社会关注和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如何加强组织管理,确保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