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正>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统一是他始终不渝的主张。他的统一思想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在春秋末期不能实现?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一谈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一、孔子的时代及其阶级立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弄清孔子所处的时代。然而这个问题在学术界还争论很大。我赞成战国封建论。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封建制社会即将确立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老聃年代考     
老聃的在世年代,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历代为此作了不少的考证。但是,由于论者大都未能跳出儒经崇拜观点所划定的圈子,所以至今问题仍然未得解决。笔者认为:现在我们研究此问题,应当首先重新审核史料,把《史记·老子列传》里面的记载审核清楚:哪些是比较可信和确凿的史料,哪些则不过是一些待考的传说。只有这样,老聃在世年代之真实情况,才会水落石出。笔者审核老聃即太史儋之说,是符合史实的。以下是本文所作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3.
张可礼 《文史哲》2004,(6):27-32
刘勰的《文心雕龙》蕴涵着相当丰富的文学史料学内容。刘勰重视史料,敬佩孔子在史料方面作出的贡献,肯定刘向、刘歆和班固在史料学上取得的重要成绩。他把"真"作为衡量史料的最重要的价值标准。对待阙疑史料,他主张遵循孔子提出的"阙疑"原则。他强调注释史料要避免错误、力求简明。他指出,使用史料,应正确无误,要做到精要,注意选取典型和使用新史料。  相似文献   

4.
共产主义道德究竟有哪些基本原则,历来有不同的意见;共产主义道德究竟应该提出哪些具体的道德规范,人们说法也不一致。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首先要弄清楚规定共产主义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根据。真理只有一个,真理愈辩愈明,关于共产主义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不同看法,通过责疑问难、互相切磋,是会终于统一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对《对儒学宗教论若干论据的质疑》一文的回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经”是孔子自选的教材 ,其中的上帝鬼神信仰代表着孔子的思想。儒家认为孔子曾对六经进行删改、创作的意见 ,比推定孔子“不可能”改动历史文献的意见合理。上帝鬼神观念是儒家的基本信仰。在这个问题上 ,第一应该全面占有材料 ;第二应当占有原始材料 ;第三应当正确理解材料。比如“天不可信”是什么意思 ,应当看过去的儒者是如何注解的。朱熹对“文王在天”如何理解 ,应该到朱熹的《诗经集传》中去找。  相似文献   

6.
我以为要评价孔子,首先要破除以下两个成见。其一,首先要破除的,是把那给历代帝王利用了的孔子当做真孔子的成见孔子以后的中国,除了战国时代二百余年之外,几乎一直是个大一统的帝国。虽有时统治者力不能统一,但也不象秦以前那样视为固然。这大一统帝国的统治者,不论其智愚贤不肖,总没有一个不想稳坐江山的。而要想稳坐江  相似文献   

7.
<正> 近一两年来,我在参加有关孔子研究的一些学术活动时,经常遇到这么三个问题:为什么今天还要研究孔子?用什么态度和方法来研究孔子?今后研究孔子有何设想和打算?现在仅根据个人的理解来说明上述三个问题,请同志们指正。(一) 为什么今天还要研究孔子?我个人粗浅的理解大致上它有三方面的需要: 第一,研究孔子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的人认为,似乎只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的报告  相似文献   

8.
李晓敏 《船山学刊》2012,(4):142-147
陆机初次入洛时间,历来为学界讨论的焦点。现代研究者多支持陆机在太康元年被俘入洛说。重新排比史料并结合陆机、陆云赠答诗的自述,可以考知: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不可信的。  相似文献   

9.
杨朱考     
杨朱是公元前四世纪中国学术界里的一位难以了解的人物。据孟轲说,他那个时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当时天下的学说,“不归杨则归墨”,不斥杨墨则会使“孔子之道不著”。当时,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可见杨墨儒同为天下三大派,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杨朱其人从来是使人怀疑的。蔡元培先生曾提出过一项见解:杨朱就是庄周。蔡先生的见解,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曾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当时有人专门写过《杨朱论》等类的文章进行争鸣。但是当时关于杨朱问题的探讨,所引用的史料,有的是正确可信的;也有的是传统史学界所坚信的,然而实际上却是错误的。例如《史记·六国表》中公元前四世纪,齐王、燕王以及魏惠王三十六年以后的部分,就在年代上排错很多。正误未能定论,使关于杨朱问题的争论,很难得出正确的结果。再加以当时日帝侵华加深,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杨朱问题的讨论搁置下来。直到如今,与杨朱有关的问题,即使是最杰出的史学家,也会沿着传统的错误见解,得出错误的看法。笔者多年来对此问题,作过不少探讨。终觉蔡先生的见解还是比较最可信从的。它能与最可信的那些史料符合,只是与那些不甚可信的史料在个别地方有些难合。现在我叙述一下蔡先生的见解是可以信从的,而反对蔡先生的见解的看法是不可信从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正> 《论语·述而》记载:“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从字面上看,这是孔子在谦虚地检查自己,对于以上三条做到了哪些呢?实际上这是孔子在教学上对所有教者与学者提出的三项要求。这里不仅提到学习和教人的态度,而且还谈到学习方法问题。对于教与学的态度问题(“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人们一向重视,这是对的。但是,对于“默而识之”的学习方法问题,似乎重视不够。因此有必要对“默而识之”的含义小议一番。“默而识之”,一般都理解为“(对于知识)要默默地记住它”。其实,孔子说的“默而识之”中的“默”字,不能单纯地当“静静地,不作声地”讲,从孔子对学习方法的一贯要求来看,这个“默”字中还包含着一个“思”字。孔子所希望的最佳学习状态,曾在谈论颜回时说过:“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  相似文献   

11.
《论语·阳货》记载:“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以往,注《论语》的各家几乎都把“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解释为孔子要复兴西周之道。例如何晏《论语集解》注:“兴周道于东方,故曰东周也”;韩昌黎《论语笔解》释:“能复修西周之政,志在周公典礼”;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译:“假若有人用我,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哩!”“四人帮”更把这句话奉为至宝,解释为“孔子要让周朝的奴隶制度在东方复兴”。我认为,这是对孔子本意的严重曲解。首先,从字面上来看,把孔子所说的“如有用我  相似文献   

12.
<正> 承蒙山东省市各位领导和朋友们给我这个机会在孔子文化节庄严的孔子学术会堂上讲话,我感到十分荣幸。孔子文化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发展,已经由涓涓细流汇集成汪洋大海,成为人类智慧的源泉之一。不仅中国人,就是许多外国的学人也都对孔子十分崇拜。十七世纪法国著名文学家、哲学家Voetaite把孔子的画像也象中国人那样供奉在书房里,早晨起来,行礼致敬。可见孔子学术感人至深,不分中外。历来学者,对孔子的学术阐述发扬,所写出的学术专著,早已汗牛充栋,读不胜读。我在这里就不多谈了。我对汉字方面平时遇到的许多不被人发现的问题,时萦于心。今天就汉字与孔子学术有什么联系,以及中西文有什么不同,谈点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正> 史籍中关于周公东征的记载,非常简略,读后不得要领。我在用近代历术推断了克商之年①以后,又用有关的彝铭和文献,对其史实,进行探讨,大体上了解到这一战役的轮廓。事实说明,如果只有王世的断代而不能确定其年代,要想把彝铭的记事当做史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旦查清了年代,就可用铭文的内容,弥补文献之不足。现将管见,呈诸同好指正。  相似文献   

14.
<正> 人们常说,孔子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认为,则不如说他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方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更为深远些。这是因为,孔子的思想虽然被后世的儒学家和封建统治者所尊崇,但它作为意识形态,总是要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永远维持它的原来面目。而孔子思维问题的方式、方法,却有牢固的“韧”性,为后人所一直遵循沿用,并逐渐成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  相似文献   

15.
如何将对利的追求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是当代人迫切需要探讨的生命攸关的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孔子“义利”观中得到重要的启示:首先,孔子关于要“以义取利”而不要“违义争利”的教诲,有助于现代人确立合理的取利意识;其次,孔子所提出的“见利思义”这一控制强烈求利欲望的原则,有助于现代人克服唯利是图的心理。  相似文献   

16.
(一)在研究孔子的专家学者中,对于孔子的思想核心问题,有的认为是“仁”,有的认为是“礼”,有的认为是“道”,有的认为是“中庸”。然而,我认为“忠信”才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见《论语·学而》)孔子  相似文献   

17.
与谶纬术数的关系,是理解与评价刘基的一个重要因素。迄来论者,或为之撇清,或妄加傅会,而所引证的材料,多为不可信不可用的传闻之词。本文通过考察一批新发现的可信可用材料,认为刘基以儒家正道为体,对于谶纬术数,抱持一种可信之、可习之、可用之,然亦可弃之的活泛态度。这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与评价刘基,对于牵涉谶纬术数的其他文学史上人物的理解与评价,也颇资启迪。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周予同先生发表了“有关讨论孔子的几点意见”。在这篇文章中,周先生对学术界正深入开展的关于孔子思想的讨论,提出了某些建议——象编写《孔子传》、编写《中国哲学辞典》等。显然,这些积极的建议,值得大家重视。但是,就周先生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来看,是值得商榷的。周先生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涉及到历史科学的这些问题:如何正确对待史料及史料考订?历史研究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怎样?能不能以封建的与资产阶级史家的治学方法,当作我们现在研究历史科学的基本功?史学研究中怎样坚持阶级分析?我们想就这些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向周先生与读者求教。  相似文献   

19.
郭秀琦 《阴山学刊》2006,19(6):32-35
郑宝的史料问题有二:一、郑宝是想驱略百姓到江南去的“扬州盗贼”,还是为万民拥戴的地方领袖。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在《魏书.刘晔传》和《吴书.鲁肃传》自相矛盾的记载,以后大多数史家就二者孰是进行辨析,结果都是赞同《魏书》,否定《吴书》。其实,《魏书》成书早于《吴书》,从《吴书.鲁肃传》刘晔给鲁肃的信上看,郑宝是江淮地区为万民拥戴,并被刘晔、鲁肃折服的地方领袖。二、《魏书》所记刘晔生平前后矛盾,进一步说明了关于郑宝史料问题上,《魏书》的记载不准确不可信,《吴书》的记载准确可信。  相似文献   

20.
<正>孔子的言论除了在《论语》中有较为集中的记述外,更大量的还散见于历代特别是周秦两汉的重要典籍中,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就精辟、可信程度而言也丝毫不亚于《论语》。正因如此,古往今来不少学者都曾致力于纂辑《论语》之外的孔子言论并且各有所成,而由裴传永同志奋斗七载始告完成的《论语外编——孔子佚语汇释》(济南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一书,更是这类书中饶具特色、扎实严谨的一部。我认为这部书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