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认为,青年毛泽东由急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世界观由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主要是五四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影响的结果.而毛泽东接触、学习、宣传和最终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即毛泽东世界观转变过程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918年秋天毛泽东第一次去北京至1919年底第二次去北京之前,这是他初步接触和学习科学社会主义阶段;第二阶段为1919年底第二次去北京至1920年夏秋,是他继续接触、学习并开始宣传科学社会主义阶段;第三阶段为1920年整个冬天,这是他继续接触、学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之一.他和同时代的其他马克思主义者一样,在思想上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以往一般评者大都依据毛泽东1936年和斯诺的谈话,认为毛泽东于1919年12月第二次到北京期间,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笔者认为,青年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而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完成则应是1919年底至1921年初.第一阶段从1911年至1918年,毛泽东革命的民主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宋庆龄与毛泽东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伟大的一生是同中国革命事业的艰难历程和辉煌胜利融合在一起的,也是同他们之间的革命情谊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尽管经历不同,但是他们通过各自的斗争实践,先后找到马克思主义真理,走上共产主义道路。志同道合是他们友谊的纽带。 宋庆龄与毛泽东各自从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者。毛泽东在1919年底至1920年初开始了这个转变,宋庆龄从1927年下半年开始了这个转变。宋庆龄与毛泽东在1927年下半年之前,是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民主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情  相似文献   

4.
在毛泽东同志何时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上,目前学说界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意见认为是在一九二○年夏秋;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在一九二○年冬。二者都是以毛泽东在这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完成伟大转变的。我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5.
<正> 郭沫若世界观的转变时间,究竟如何确定,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一九二四年或一九二五年(?);有的说是一九二八年;有的说是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年;我则认为“郭沫若在一九二七年前后已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分歧从何而来?我想,重要问题之一,是对郭沫若世界观转变前的思想基础没有作出统一的科学分析和估价。我们认为,既不要把他世界观转变前的渐变阶段说成是思想质变的起点,也不要把他已经质变了的世界观,仍然当成是渐变阶段。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是一个不好的马克思主义者。近年来,在他是否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及转变的时间,研究中是有分歧的。但是,如果实事求是地分析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认真地思考一下中国国情,然后再把同时代成长起来的那批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转变情况,加以比较研究,就会看到;俄国十月革命对陈独秀的影响是非常之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指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在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庄子》的回答是什么?它应该属于哪个哲学派别?目前哲学界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的同志认为基本上是朴素唯物主义,有的同志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有的同志则认为是以虚无为本体的客观唯心主义,众说纷纭。为什么同样的一部《庄子》,大家的看法会有如此的分歧呢?除了方法论和对原著的理解不同以外,我认为《庄子》本身在这个问题上的自相矛盾和交代不清也是一个重要原  相似文献   

8.
<正> 恽代英是我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国青年的杰出领袖。1921年他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对马克思主义一直坚信不移,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奋斗了一生。恽代英认为,正确的信仰是“引人向上”、催人奋发的动力,是人们前进道路上的“光明之灯”。人们生活在世界上,一定要从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各种思潮、各种主义中确定一种正确的信仰。1922年,他对一位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说:“目前,摆在青年面前的中心问题是,青年向何处去?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同志的高尚伟大始于青年时代。青年周恩来和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也经由了一个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过程。伴随着这个转变过程,青年周恩来在道德思想上,也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这个转变过程的中心线索和实质内容在于:同封建的思想道德决裂,而成为资产阶级思想道德的倡导者;继而同资产阶级的思想道德决裂,而成为无产阶级思想道德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这两个转变过程并不是不相干的、平列的,而是彼此关联、有主次的。前一个转变过程是后一个转变过程的前提,后一个转变过程反过来又给予前一个转变过程以积极的影响。换句话说,青年周恩来道德思想上的转变,是促使他完成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这一根本转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 毛泽东同志指出:“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之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主义就是民主主义。农民阶级的民主主义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渊源是什么?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具有怎样的内容和作用?这是近年来农民战争史研究中争论的问题之一。笔者想从中、西封建社会的史实出发,对这一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时,通过读《新青年》,开始钦佩陈独秀并把他作为楷模。1918年秋到1919年春,毛泽东在北京接触到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眼界大为开阔,受他们的思想影响,毛泽东"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但在五四运动前,毛泽东的思想仍"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在经历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毛泽东的世界观基本转移到了历史唯物主义上来,到1920年夏,毛泽东已经实现了世界观上的根本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讲对立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不是孤立地讲各个范畴本身的特性。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原理,是讲事物内部斗争性和同一性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不是讲两个范畴各自的特性。弄清这一点对深入讨论是有益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讲事物发展的内在的根本动力的,不是讲一切动力的。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的根本动力。在讨论中对这一原理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的认为:斗争性和同一性都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差别的。对差别的认识又有分歧:有的认为:斗争性是手段,同一性是目的,因此,同一性是更根本的动力;有的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斗争性引起的,同一性只是斗争的场所,因此,斗争性是更根本动力。有的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对立面之间又斗争又同一的相互作用才是动力,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成为动力。究竟什么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讨论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问题的主要分歧所在,也是这一讨论的主要目的,通过讨论,弄清什么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拨乱反正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需要。希望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的分歧所在和讨论的主要目的,更深入地讨论下去。对同一性的涵意,特别是对互相转化是不是同一性的基本涵意,分歧很大,也希进一步展开讨论。我们认为,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目前,我国哲学界对“一分为二”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就是围绕着这一根本规律进行的。有的同志认为“一分为二”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表述;有的同志认为“合二而一”也同样可以表述对立统一规律;有的同志则认为只有把“一分为二”同“合二而一”结合起来,才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完整表述;又有的同志对这三者都持否定态度,认为这几种说法都不如对立统一规律本身表述得清楚明确,等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领袖人物。这种精神力量一方面来自他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高尚人格,另一方面则来自他作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作的卓越的理论贡献。在他丰硕而具有特色的理论创作中,最有根本意义和长久意义的就是“实事求是”这个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值此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力求系统地、完整地说明实事求是精髓的哲学意义和实践价值,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5.
前一时期,关于文艺的服务对象问题,曾经有过一番口号之争。有的同志坚持“为工农兵服务”这个口号,有的同志则认为提“为人民服务”更加全面。这样一种讨论,其实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分歧。即使坚持“为工农兵服务”这个口号,恐怕也决无理由反对文艺除为工农兵服务外,也还必须为其他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吧?至于主张提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同志,毫无疑问,自然是把为工农兵服务这个主要内容包括在内的。然而,在某些座谈会上,  相似文献   

16.
<正> 人类能动地运用脑力、体力及工具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客观对象的物质活动,究竟算不算实践?在我国哲学界,认识上存在着较大分歧。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同志们。(一) 有的同志认为,科学观察一类活动,只引起主体变化,不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因而这类活动是认识活动,而不是实践活动。我认为,这个结论是可以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这个概念史学界有不同理解。这里主要指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哲学思潮的主流是资产阶级哲学,这一点在国内学术界似乎没有争议,但对中国近代哲学形态如何表述,却有较大分歧:有的同志认为,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哲学,已走上哲学近代自然科学化的新时代的门槛,既带有机械唯物主义特征,又包含辩证思想因素。有的则认为,中国近代已产生一种进化论的唯物主义的新形态。也有的认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从它的发展来看,颇象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初期取唯心主义形  相似文献   

18.
林谷良同志在《党史研究资料》1980年第10期发表的《恽代英早期思想评价的一个问题》一文中,对恽代英由民主主义者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演变过程作了分析,特别又引用了恽代英早期的一些著作,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但是作者将恽代英开  相似文献   

19.
新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不包括立法上的平等?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有的同志认为,五四年宪法明文规定“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而新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五四宪法这一原则的恢复;并认为,既然是法律上一律平等,当然也应包括立法上的平等。对此,笔者不能表示苟同。我认为,新宪法确实恢复了五四年宪法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一个特点,就是相当多的同志致力于毛泽东科学方法理论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掌握的部分资料综述如下: 一、关于毛泽东方法论的概念 有的同志认为,毛泽东方法论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它对中国共产党人所特有的一整套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做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供了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有的同志认为,毛泽东方法论从广义上说,按其普遍性程度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各门具体科学的一些特殊的研究方法,它是从事各门不同学科研究的专用的方法;二是各门具体科学中的一般研究方法,它是从事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三是哲学方法,是概括程度最高、适用范围最大、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的方法,也可称为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科学方法论主要指这种哲学方法。所谓思想方法也即认识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看问题一要客观,不要主观; 二要全面、不要片面;三要看本质,不要只看现象。这三句话,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作了精辟的概括,是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所谓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