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从学界的讨论来看,对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分为几个层面,如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等。本文对这些层面的创新系统进行了比较讨论。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在国家层次上推动创新的网络互动系统,体现国家战略目标和意志。区域创新系统是在区域层次上推动创新要素的发展与互动网络的形成,体现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则突出了在区域层次上推动以技术创新与发展区域专有技术为主的网络互动系统特性,是发展区域创新系统的基础性阶段。对于中国的各个区域而言,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空间较小,产业政策必然更多的是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区域创新系统宜突出其技术创新体系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在指出制度创新对我国高新区创新网络培育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根据高新区创新网络的发育特点规律、国际高新区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我国高新区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培育我国高新区创新网络的制度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规范场理论的技术创新网络知识时空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分形的技术创新网络的数学描述,解决研究方法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在此基础上,将技术创新网络中不同结点间的相互作用抽象为对应的主丛联络,分别建立技术创新网络知识时空在不同结点处的时空曲率和时空温标的数学结构,并进一步对其进行经验解释.研究表明,对技术创新网络的分形描述可以克服不同层次技术创新网络研究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引入知识规范可以形成知识时空,研究知识时空可以决定真实世界的技术创新活动;知识时空是对应技术创新过程中信息场与其上面特定的结构形成的,可以与信息流结合研究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企业之间的交互作用;知识时空的曲率特征刻画技术创新网络中特定知识对外部信息(不确定性)的作用,而知识时空温标特征刻画技术创新网络的能量状态,并进一步确定创新网络知识的有序状态.  相似文献   

4.
不同信任情景下双元创新对网络惯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已有研究表明网络惯例是维持并协调技术创新网络运行的关键因素,但是网络惯例形成等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探讨不同类型组织间信任情景下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的双元创新行为对网络惯例产生的差异性影响,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组织间信任分为基于认知的信任和基于情感的信任两种,并按照高低程度不同划分为4个不同的信任情景,分别提出双元创新对网络惯例影响的理论假设。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具有较强研发合作强度和深度的典型行业为对象进行问卷调研,运用多元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检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信任情景下双元创新行为对网络惯例的影响不同,在组织间认知信任程度高的情景中,双元创新与网络惯例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在组织间认知信任程度较低的情景中,维持现状基础上循序发展的渐进性创新方式有利于网络惯例的形成。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层次揭示网络惯例形成的影响因素,增强对技术创新网络运行内在规律的理解,对企业从更深层次上把握合作创新行为、提升合作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指出创新网络对高新区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高新区内的高技术企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对高新区创新网络培育和完善所呈现出的不利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继而提出我国高技术企业今后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探析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一个研究内容,是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文章界定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在分析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条件及形成机理模型,并寻找具体的指标反映其相应的系统结构要素,通过模糊数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界定的结构要素和机理模型可以解释目前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支撑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其次,依据主导技术创新对整个区域创新的影响过程提出区域创新的多维核心网络模型,并建立相应的多Agent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结果分析,得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一些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主要是完善五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高新区建设,从而推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刘凤朝  马荣康  姜楠 《管理学报》2013,10(1):140-145
在追溯区域创新网络概念的形成后,从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分析和绩效测度、结构与绩效关系、网络演化机理3个方面对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深化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同时设计与运作多个创新项目或替代方案(创新项目群)是现代企业的主流创新模式.本文运用系统论思想和GERT网络理论,通过对这一企业技术创新主流模式的剖析,揭示了该模式中各项目之间的组合规律,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群的串联、并联和混联这三种不同的组合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群的风险与周期评估的组合GERT网络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算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和技术的界限,创新研究对象由单个企业扩展到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涵盖知识和商业两个层面,其组织间联结形成了复杂交互的网络,但已有研究或囿于知识经济或商业经济某一视域,或侧重于宏观环境或微观个体某一层面,缺乏从社会网络中观视角对创新生态系统中科技与市场联动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把创新生态系统解构为组织间交互联结而形成的知识网络和商业网络,从网络嵌入视角构筑创新生态系统知识–商业双重网络嵌入分析框架,提出双重网络嵌入及其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结合企业增值税发票数据库、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取海量多源异构数据,对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中某重点城市数控机床产业相关企业开展实证研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150 856家机构的商业网络、48 310家机构的知识网络,获取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双重网络嵌入信息,并进一步对其中349家核心企业进行负二项回归分析,以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网络嵌入连通度和支配度对企业技术创新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二者作用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创新生态系统商业网络嵌入支配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商业网络嵌入连通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网络嵌入支配度与商业网络嵌入支配度的交互作用能正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但知识网络与商业网络嵌入连通度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研究结果弥补了已有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知识经济与商业经济彼此割裂的缺陷,丰富了创新生态系统中科技与市场联动和协同的理论基础,拓展了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制的网络内涵,为中国构筑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在技术创新网络中与外部创新群体的网络关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已广受关注。以企业资源观和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利用结构方程和层级回归分析方法,选取网络位置为中介变量、技术能力为调节变量,探究了企业协同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协同能力和网络位置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网络位置的中心度变量在企业协同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构洞中介作用不显著;技术能力以中心度为中介对企业协同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能够为企业网络式创新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景东  朱梦妍 《管理科学》2019,32(3):106-119
  在技术创新网络组织中存在两种治理机制,一种是网络行为主体之间的正式契约和制度安排,另一种是关系治理等非正式的治理机制。正式的治理机制作为协调手段被网络组织广泛使用,但他们仅仅为网络行为主体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具体指向性使这些正式的协调手段对处于契约之外的众多无法辨识的问题显得无能为力。         技术创新网络惯例是创新网络行为主体重复的交互模式,是一种非正式的治理机制。通过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1个创新网络41家企业的深入访谈、资料查询和文档查阅,在了解技术创新网络发展过程中的运作模式和运行状况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过程,探析和归纳出网络惯例具有行为约束、关系规范和知识建构3种治理功能。         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惯例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具有行为约束、关系规范和知识建构的治理功能,这些惯例在网络组织运行中可以有效指导组织成员的相关行为,促进创新网络中知识在行为主体之间的有效传播和共享,协调组织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以保持网络稳定,还可以推动网络的变革和演变。网络惯例的行为约束功能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它影响着关系规范功能和知识建构功能,同时关系规范功能也促进惯例的知识建构功能,而创新网络通过知识建构功能促进网络创新知识的搜索引导、收集整理和复制内化,进而影响整个创新网络的技术创新。         研究结果弥补了关于网络治理理论研究的一些不足,丰富和拓展了惯例在网络治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实践中也可以对创新网络中各创新主体的合作行为、关系维护和知识获取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增强对技术创新网络惯例在治理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4.
池仁勇 《管理世界》2005,(10):102-112
本研究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以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为实证,对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基本形式、网络结构属性、形成机理、特征进行分析,说明了一个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密度、中心结点、网络分区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剖析了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构属性。文章提出创新网络结构对功能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而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存在中心结点、功能低、区域分块性、结点关系链凝固性等问题,因此,要提升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功能,必须提升与改造中心结点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引入武汉东湖高新区的案例,对政府促导机制、基于社会资本的网络机制、外部经济机制、协作共生机制和学习创新机制等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动力机制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分析了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制约因素,并从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完善集群产业链条、强化产业技术创新、健全产业服务体系和推动集群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共词网络的我国创新管理研究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一博  程露 《管理学报》2011,(10):1541-1548
采用共词网络分析方法,对国内近10年来创新管理的代表性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通过绘制知识网络图,识别目前国内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连通点,通过可视化的分析展示创新管理的研究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战略"、"R&D"等10个知识点是目前国内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自主创新"、"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等16个知识点是创新管理研究知识网络的信息连通点,决定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现阶段,国内创新管理研究形成以"技术创新"、"R&D"、"创新能力"、"高新技术"、"战略"、"制度创新"、"自主创新"为中心的七大研究主题子网,其中,"技术创新"是整个知识网络的中心。  相似文献   

17.
高校发挥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功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指导下,国家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形成了国家与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为主的高教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技术标准联盟是企业打破组织边界,从外部获取所需关键性资源进行标准创新的重要途径。目前学术界关于技术标准联盟的研究并不多,相关研究主要围绕联盟特性、动因和其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尚未有结合人际关系技能探究企业在创新战略中如何有效实施技术标准联盟行为的研究。基于社会网络、高层梯队理论和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范式,将技术标准联盟行为、高管团队人际关系技能引入企业创新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机制中,构建以技术标准联盟行为为中介变量、高管团队人际关系技能为调节变量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通过对熟悉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中高层管理者的问卷调查,收集来自北京、广东和浙江等11个省市的电子与通信设备、汽车及轨道交通设备和生物制药等制造企业的366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 21.0和Amos 24.0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创新网络对技术标准联盟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标准联盟行为在企业创新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高管团队人际关系技能在企业创新网络与技术标准联盟行为之间起正向的调节作用,企业创新网络与高管团队人际关系技能的交互作用通过技术标准联盟行为间接影响技术创新绩效。通过探究技术标准联盟行为的中介作用,丰富了企业创新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路径的理论认识,拓展了技术标准联盟在创新领域的研究;引入高管团队人际关系技能作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深化了人际关系技能与创新网络和技术标准联盟行为的微观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企业如何通过创新网络、技术标准联盟和人际关系技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9.
以电信产业申请并授权的合作专利为数据基础,从社会网络视角,构建企业、大学和研究院所间协同创新网络,并识别影响组织间协同创新网络形成的内生网络构型,以及外生节点属性两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基于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实证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协同创新网络形成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协同创新网络是组织协同关系社会化特征的体现,其形成受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的共同作用;协同创新网络中,边结构表现出显著的稀疏效应,网络多涌现易于形成资源共享与交换的星型结构和三角结构;网络中组织的合作开放度和区域同配性,能够增加网络节点间的连接概率,而组织的协同创新能力与组织类型同配对网络中新合作关系的形成,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区域创新网络就是各行为主体在区域基础上以互动学习为动力、以创新为目标指向而结成的密切的、相互交织的网络联系。经济的变革与增长归因于创新活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在某个领域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