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唐代是古代中日文化交往的重要时期 ,在频繁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中 ,中日使臣、僧侣、文人在广泛的结交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 ,他们相互赠诗唱和 ,由此产生出体现唐代中日友好交往的诗篇。这些诗篇热情赞美了中国的兴盛强大和中日友好的情谊 ,赞扬了中日使者、僧人远离故土 ,飘洋过海 ,不畏艰险 ,不辞辛劳 ,挚着求法和传播文化的坚韧精神 ,也抒发了中日使臣、僧人身居异国他乡对自己的国土故乡的眷念之情。唐代中日往来诗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录 ,也是中日人民友谊的一曲颂歌 ,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唐代的中日文化交往以及中日使臣、僧侣和文人知识分子的友谊、生活和精神世界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日僧无象静照(1234 306)于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来华,成淳元年(1265年)归国.在华十四年间,先是师从径山寺住持石溪心月,三年后,得嗣其法,后随虚堂智愚参禅求法,并在阿育王寺担任负责迎送宾客的知客一职,其足迹遍布今浙江的杭州、宁波、台州、新昌和湖北洞庭湖等地,与浙江僧人交往密切.  相似文献   

3.
民国初年,中日新闻界交流由零散发展到有组织进行,互动方式显著改变,双方联合举办东三省中日记者大会,有力提升职业交往的层次与内涵.在中日记者大会上,日本新闻界扮演国家正统代言人的角色,一味提倡“中日亲善”,为侵略行径辩护,最终引起中国记者的强烈不满.这说明,中日新闻界的交往互动,不是纯粹的职业行为,而是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味和国民外交色彩,反映两国关系的变化轨迹,并直接影响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交往密切的邻邦,两国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两个民族都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长达二千余年的交往中,除近百年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破坏了两国历史上传统的正常关系外,基本上是友好的。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使我们预见未来,本文试图对中日两国文化交往的历史作一回顾思索。一明治维新以前的中日关系史,大致可以说是日本向中国学习,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日本文化以中国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自古以来就有着友好交往的历史 ,其中的文化交流更是源远流长。两千年来 ,中日两国的文化彼此浸润、互补短长。直到今天 ,两国在许多文化方面的共同痕迹仍是清晰可见。在中日两千年的交往历史中 ,日本学习并吸吮着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 ,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日本文化。本论著以唐代文化 (以盛唐文化为主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问题为研究对象 ,对唐代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文化现象做一些解释和说明。论文的主体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简略论述盛唐时代的社会现象 ,着重反映盛唐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良好的周…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学在这其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以中日互译为例,通过浅析中日互译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相似或不同的诸多文化现象,说明翻译与文化是紧密相联的,而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必须同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中日友谊,源远流长。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日木人民同中国人民是好朋友。”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唐代是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时期。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和封建文化曾给予周围各国以积极的影响,同时它还广泛地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首都长安成为亚洲和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这一时期,以遣唐使为标志,揭开了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8.
50-60年代中日民间贸易,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但是,中国着眼于中日友好的长远利益,从开辟民间贸易渠道入手,把中日两国民间交往与官方交往联系起来,以民促官,以经济影响政治,有力地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9.
结合绝海中津的生平经历,对其所作的怀古诗作品进行了具体分析,归纳出绝海怀古诗主要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兴亡之感慨、对中国历史人物的追慕和赞赏,以及蕴含其中的悲天悯人的慈悲胸怀等内容和情感.进而探讨了绝海怀古诗与日本其他五山禅僧的怀古诗、中国历代怀古诗的异同,并分析了绝海怀古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中日两国人民悠久的友好交往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活动家,唐代扬州高僧鉴真大师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应日本僧人的邀请,几度东渡,出生入死,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到达日本,以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留居日本,辛勤不懈地活动了十年,传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他的历史功绩,一直为中日两国人民所传颂。鉴真从唐代天宝元年接受邀请,发愿东渡,到天宝十二年东渡成功,历时十二年,其间数度东渡,一再失败。鉴真究竟几次东渡,几次失败?现代人所写的文章、出版的书籍,以及许多学术报告,几乎众口一词:“六次东渡,五次失败。”笔者对这一说法是存疑的。我们首先想弄清“六次东渡,五次失败”的说法源于何处。  相似文献   

11.
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以则竹秀南法师为团长的日本京都临济宗妙心寺派灵云院访华团,应中国佛教会协会邀请,对中国南京等地进行了友好访问,并在南京首度举行两国僧人共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 毗卢寺祈祷和平 9月25曰上午,古都南京名刹毗卢寺彩旗招展,梵音缭绕,“中日祈祷世界和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在从事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曾积极争取日本朝野人士的合作与支持。他与日本浪人首领头山满,有长达28年的交往,保持终生的友谊。文章根据中日相关史料,对孙中山与头山满的交往史事,进行了梳理,并对这类交往在孙中山与日本关系中起何种作用等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北宋时,中日之间几乎没有派遣正式的政府使节,但在相互交往中两国的僧侣起到了媒介作用.本文首先考察了北宋时中日僧侣交往的概况,其次着重分析"僧侣现象"的政治背景、经济原因以及日僧入宋目的.北宋中日僧侣交往,改变了宋人对日本的看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生活使旅游者与东道主的交往文化变得复杂,两者之间的交往主要以文化反思和文化模仿为构建策略,以文化互适和互融为基本表现,并体现在三个层面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是旅游交往的基点;交往内涵在于文化现实的冲突与交融;主体文化意识影响旅游交往的深层内容.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日两国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日语新词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小说、电影、网络、媒体中。这些新词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及重要载体,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特征及内涵。通过对"御宅族"一词的考察,总结了中日"御宅族"的共性和个性,窥探出中日文化的差异性,并探讨了如何实现...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中国的文化不断地移植于日本,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可是,到了宋代,日本社会的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对于中国文化的需求大为减弱。中日文化的交流相对地降至低潮。“久停方贡之使而不遣”,两国政府间的关系基本断绝。但日宋间的民间交往仍在继续,不少日本僧徒随着往来的商船来到中国,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日本东大寺的名僧(?)然。据《宋史·日本传》和日本史书所载,奝然,原姓藤原氏,平安城人。生活在日本藤原  相似文献   

17.
在东西方尖锐对立的50年代,周恩来着眼于中日友好的长远,从中国外交战略和经济利益角度考虑中日关系,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从开辟民间贸易渠道入手,建立中日贸易关系,并设计了备忘录贸易形式,形成了把中日两国民间交往与官方交往联系起来,以民促官,把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衔接起来,以经济影响政治的格局。此后又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以政治影响经济。由此形成了中日之间经济关系发展推动政治关系发展,政治关系发展又推动经济关系发展的良性结构。周恩来是中日贸易关系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8.
从民国初年开始,内地佛教界为推动僧伽制度的改革,积极开展了汉藏佛教界之间的文化交流。这不仅缘起于佛教界自身发展所承载的文化交流使命,而且与宗教文化所赖以存在和交往的政治形势息息相关。此时,西藏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不仅推动并加强了藏传佛教研究,而且也增进了汉藏僧人的相互了解和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两国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交往,在医学上也相互影响,彼此渗透,形成一部丰富多彩的古代中日两国医学交流史。  一、隋唐以前中日两国医学的交流 历史上中国古代医学与日本医学的交流最早是在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有位叫徐福的官员,向始皇帝进言说,在东海中,有蓬菜、方丈、瀛州三座神仙岛,那里居住的仙人,炼制长生不老之药。徐福所说的“东海”,指今天的日本。长生不老,这是秦始皇日夜企盼、梦寐以求的。于是,秦始皇欣然应允,派徐福乘船出海至日本。《太平御览》记载:“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求长生不老药。徐福前往寻求长生不老药之地是蓬莱山,据说是今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他带着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到日本,但并没有寻找到长生不老药。徐福因“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代代相传。”今天和歌山县新宫市有座墓,墓前立一块石碑,上刻“秦徐福之墓”五个大字,便是中日医药交流的最早证明。  相似文献   

20.
日据时期,台湾僧人不受日本统治的影响,仍然有增无减地前往鼓山受戒,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福州鼓山涌泉寺为南方著名的丛林,台湾佛教界与鼓山涌泉寺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台湾佛教界一直保持与福州鼓山的信息沟通,台湾佛教界与鼓山涌泉寺互动频繁,清朝规定台湾僧侣必须前往福州鼓山涌泉寺受戒的影响深远,台湾佛教界长期没有传戎的能力,台湾佛教界的僧人只有在福州鼓山受戒后才有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