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笛卡尔生活在欧洲思想大变革的时代,新的科学成果和新的解释方法对笛卡尔的思想及其研究兴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生理实验来揭示心灵(Mind)产生原因,并进而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但当时科学的发展状况使得笛卡尔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而宗教迫害也使他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只能以隐晦的语言出版自己的学术著作。他的二元论哲学正是这一背景的必然产物。尽管后世哲学在笛卡尔的影响下走上了歧途,但人们仍然能够从他的思想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2.
心身问题或心物问题(mind-body problem),是关于心理的东西(the mental)的本体论地位,本质以及与身体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在西方认识史上,先哲们对这个问题分别给予了缜密思考后的回答。本文首先回到西方近代心灵哲学上一个颇有影响的心灵观,从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说起,分析其内在逻辑矛盾产生的根源和面临的困境,再集中探讨与笛卡尔同时代的哲学家们对其观点的改进或改造,并逐一做出梳理和短评。  相似文献   

3.
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理性传统的促进,即古希腊哲学理性传统的深厚影响、中世纪哲学理性精神的充分准备、文艺复兴人文思想的有力冲击。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给欧洲大陆唯理论和其他哲学的发展以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重新思考,试图打开一扇领悟"思与在"真实奥秘的全新大门.笛卡尔所论证的"我思故我在"不仅有着确立人类自身主体地位的功效和目的,同时也包含着他面向生活世界的深沉思考.也就是说,"我思故我在"既是承认"思"的形上之气质,在人类思维领域为人类自身能力"立法";又是在"在"之中超越了以往人们对于"思"与"在"关系的理解."思"与"在"不再只是对于"谁是第一性?"亦或是"本体如何演变?"这些问题的探讨,更多地表现为为体现"我"的世界的"全"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因此,"在"不仅体现笛卡尔对于客体实在性的关怀,也表现出他对真实生活世界的领悟.所以我们认为笛卡尔是从"我思-我在-他在"的凸显主体之认识道路拓宽到"他在-我在-我思"凸显生活世界之实践道路,其意在引起一种新思考,形成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笛卡尔对上帝存在的论证,主要是从完满存在的观念和自我的有限存在这两个论据展开的.处于思想近代化初期的17世纪复杂的思想背景,决定了那个时代思想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信仰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交织差不多是笛卡尔及其同时代杰出思想家们的共同特征.而上帝,无论是作为信仰的根基,还是作为理性之先定必然性,都是笛卡尔哲学体系不可须臾离弃的支点.没有这个支点,笛卡尔的思想就成了无根的游魂.  相似文献   

6.
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奠基者,近代唯理论学说的创始人,他使人们从中世纪宗教势力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虽然"上帝"这个被人们视为理性最大敌人的观念在他的哲学中大量存在,但他极力证明上帝存在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证明理性的伟大;作为真理的化身的上帝,不过是理性的代言人罢了。  相似文献   

7.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是其监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试图用这一假说解释学习者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研究者将输入假说广泛运用到外语教学中,对外语教学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其中存在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以笛卡尔为典型代表的早期现代哲学家关注的是大我或普遍理性主体,他人问题在他们那里没有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主题.无论是对我思的正面强调还是对疯癫的负面忽视,也不管是对自然之光的弘扬还是对自然倾向的转化,一切努力都表现为对他人的排斥.在以现象学为代表的后期现代哲学中,他人问题成为哲学家们探讨的重要主题,表现为对笛卡尔主义的修正或批判.  相似文献   

9.
心灵哲学研究是现代西方哲学最活跃和最具影响的热点领域之一.自从笛卡尔将世界分为心灵和物质两种不同类型的实体以来,围绕这两种实体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的问题的探究和争论就从未停息过.西方哲学各种不同派别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并未能很好地解决由笛卡尔留下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经常要提出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个是提出假说者的心灵世界。科学工作者在对神秘现象的探测中,为了有一个设定的求解目标,往往就先提出科学假说。科学假说包含了人的创造性思维,它的产生是实践中的人的心理能力进一步发挥的结果。当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进入阴性物质世界进行探索时,本质上是在非平衡系统中寻找一种新的有序结构。无论是科学假说还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都是它所处的时代的函数。  相似文献   

11.
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心灵哲学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从质的角度理解心灵,为笛卡尔心灵学说的身心二元分裂论埋下了伏笔。笛卡尔在其时代背景下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灵魂概念,把身心看作两种不同的实体,富有启发意义但又难以自圆其说。与笛卡尔同时代的英国经验论者将感觉作为心灵的本质,而德国古典哲学家则认为心灵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理性和意向性。二者都受到笛卡尔心灵学说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人与自然之间的直接性关系被近代以笛卡尔和康德为代表的自我意识自身之内的直接性关系所取代。但笛卡尔还保留了我思与我在之间的推论性,康德通过批判我思背后我在的实体性和推论性,由此在直接性的自同一的自我观上走上极端,并不可避免地陷入另一种二元论,身心关系的难题被转化为现象与物自身的关系的难题,这种二元对立的难题直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才得以解决。实践活动揭示了人与自然的重新圆融与统一,只有在这种统一视域中建立的主体性哲学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相似文献   

13.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培根和笛卡尔都通过某种开创性的努力完成了从古典的政治哲学向现代政治哲学的转向;而且这种转向又是通过对柏拉图之“理想国”的前提进行反转和重新奠基而实现的。就培根而言,他主要促发了现代性的三方面的推动力:一是智力的解放,再是一种新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形成,最后是一种新的乌托邦的构想,总之,都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关。笛卡尔则论证了一种新的理性概念,并以之为现代的伦理学奠定了一个新的根基。  相似文献   

14.
笛卡尔的哲学中是否具有一种道德哲学的思想,以及这种道德哲学与其第一哲学是何种关系,这类问题因一直存在争议而被视为笛卡尔哲学的一个"谜团"。诚然,笛卡尔在一些文本中曾表达过对于道德哲学的回避,但这类表达并不能真正掩盖笛卡尔自己构建整个科学大厦的雄心,对他来说,道德科学恰恰处于整个科学知识之树的顶端,它必须以作为树根的形而上学和作为树干的物理学为基础,这样建构起来的道德科学就是最高等级的智慧。为了建构这样的科学大厦,在具体的行动中,笛卡尔准备了一套"临时的道德准则"。在一定程度上,笛卡尔的"临时的道德准则"确实是临时的,是不完善、不确定的,但是笛卡尔在后来构建一种具有"确定基础"的道德时,并没有完全抛弃他的这些"临时的道德准则"。由此可以认为,笛卡尔的哲学中是存在道德哲学的位置的,并且他的道德哲学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层面:一种是作为"最高等级的智慧"的道德科学,一种是不够完善的(临时的道德准则)但可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1645年之后的)道德哲学。当然,对于笛卡尔来说,作为最高等级智慧的道德科学最终并没有被完全建构起来。  相似文献   

15.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笛卡尔是"新世界"哲学的真正奠基人,因为是他把"真理"问题置入主体思维的"内在性"之中。然而,我们认为,这一"置入"实际地确立了"我思"(主体)设定"对象"(客体)的主体性哲学原则,从而决定性地开启了近代知识论哲学路向。正是这一哲学路向的开启,感性——这一彰显人的鲜活的生存情态或人在存在论上的处境被深深地锁闭起来。  相似文献   

16.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旨在探究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长期以来国外英语教学界对此一直非常关注 ,但众说纷纭。国外研究者们从多个方面进行的探讨和研究都无法充分证明其理论依据。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理论的不同的研究者对偏侧优势实验的讨论、分析和对比 ,对第二语言习得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但是否适合中国的实情却是值得质疑的  相似文献   

17.
笛卡尔所使用的方法是确定主义和基础主义 ,而这还留有经院哲学的痕迹 ,由此多被后世所诟病。而罗尔斯则采取了与笛卡尔全然不同的路向。本文在分析综合笛卡尔与罗尔斯不同理论旨趣的基础上 ,将笛卡尔的伦理学思想与罗尔斯的“反思的平衡”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8.
19.
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制定"临时性行为规范"的主旨在于为展开探求真理的活动提供保障。"临时性行为规范"共有三个准则。第一个准则的提出离不开苏格拉底之死的启发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第二个准则体现出对柏拉图思想的继承,第三个准则则受惠于斯多亚派哲学家所做的工作。"临时性行为规范"是笛卡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思想结晶。  相似文献   

20.
作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假说-演绎法虽被广泛应用,但关于其内涵却存在分歧。何谓假说-演绎法?究竟是否包含假说的提出?有学者认为假说-演绎法包含假说的提出;有学者却持否定立场,认为假说-演绎法并不涉及假说的提出。前一种观点把假说-演绎法视为假说的提出及其检验的方法;后一种观点则把假说-演绎法理解为从假说中演绎出预期结果,进而对假说进行检验或确证的方法。为了明晰假说-演绎法的具体内涵,一方面,文章从科学哲学文本考察的视角对比了正反两方观点;另一方面,对假说-演绎法的概念渊源、词典解释及造成概念误读的两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最终给出了假说-演绎法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