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少数民族习惯法生成中的宗教背景,以及历史上少数民族社会公共权威中的政教合一特点,使宗教的价值取向影响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精神面貌.习惯法中的宗教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以宗教禁忌、宗教戒律表现出来的习惯法;人们在习惯法的制定与遵守方面借助于宗教仪式以强化其神圣性;以神灵裁判解决案件纠纷.  相似文献   

2.
自亨利八世在英国开启宗教改革运动,宗教冲突就一直充斥于16、17世纪英国社会变迁的洪流之中。长期的宗教冲突给英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英国宪政体制的形成也在宗教冲突的长期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方面是存在千年之久的教权与王权二元并立的政治格局在宗教改革完成后彻底终结;另一方面是宗教冲突直接推动了17世纪两场宪政革命的爆发。在此作用下,至17、18世纪之交,近代英国宪政体制初具雏形,议会主权原则、新教国王原则及人权原则等英国宪政的基本原则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3.
宗教要影响民族心理必须首先向民族心理进行渗透,这种渗透作用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平台上进行的,按照其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信仰渗透和权威渗透.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关于美国2004年总统大选的定性研究。在分析大选调查数据的同时,笔者探讨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在处理宗教与政治关系上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及策略。结果表明,布什更好地利用了宗教因素为其政治服务的方式和策略,赢得了主流教派的支持和认同,获得了广大选民的理解,从而达到了利用宗教为其政治竞争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分析了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相对立这一观点的事实根据,指出了这些事实更多的含义;然后说明了这一观点所忽略的三个方面的重要事实,即宗教改革家和人文主义者都基于基督教信仰而批判当时的教会,人文主义的研究为宗教改革提供了学术根据,许多宗教改革家的神学吸收并发展了人文主义;最后指出,二者的相互补充乃是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辩证互补关系的一大例证。  相似文献   

6.
宗教关系是客观存在着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宗教和谐是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宗教之间基于平等、交流、互补和理解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协调关系与平衡结构.宗教冲突是同一宗教内部或不同宗教之间将差异扩大化后采取极端措施的行动结果.在主客观条件同时具备的基础上,以尊重多元为前提进行的宗教融合将带来宗教和谐;如果从正向维度努力,宗教冲突也可转化为宗教和谐.相对于宗教冲突、宗教融合,宗教和谐是最为理想的宗教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7.
宗教和语言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既深受语言的影响,又对语言的历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渗透。本文就西方宗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和渗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科学定义的演变可以分成混沌、独立与回归三个阶段。一是日心说之前,科学是宗教的一个分支,由宗教统领。二是《天体运行》与《物种演化》的出版,导致了自然科学的独立,科学的独立引发了西方的分裂,西欧大陆法系将宗教排除在科学之外,使得20世纪各种反宗教、反传统的革命在西欧、前苏联、东欧以及亚洲地区风起云涌;英美法系则实行了宗教改革。三是冷战结束后,宗教同时在西方与中国复兴,科学与宗教又一次携手,宗教被纳入科学范畴之中,科学与宗教均在人本价值的体系内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坎特韦尔·史密斯在其著作《宗教的意义与终结》中,主张将宗教这一概念搁置一旁,取而代之采纳另外两个独立的概念,即积累的传统与个人的信仰。史密斯这一探索是极具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史密斯对宗教意义的考察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史密斯并没有提及在什么样的情形下用积累的传统来代替宗教的使用,在什么样的情形下用信仰来替代宗教的使用。这就为在实际操作和使用这些术语时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中世纪享誉欧洲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为宗教改革运动所作的铺垫及其对路德的改革所持的态度,以及在两次宗教会议中的作为,揭示了伊拉斯谟在德国宗教改革中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端正学风,站在理论高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统帅,对过去误译、误读、误解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进行重新阐释;总结国际共运历史经验教训和我党历史上的宗教政策;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界关于宗教问题的讨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文明史上,宗教是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而作为一种特殊的伦理形态的宗教伦理学,则在塑造民族传统道德和精神气质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即使在高度倡扬科学理性的今天,宗教伦理在人的精神领域仍然占据着科学所不能代替的位置;宽容原则和对话原则是处理宗教领域问题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宗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与国家的关系一直是无产阶级政党面对的现实课题,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既不能用行政命令,也不能搞宗教狂热的原则,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  相似文献   

14.
唐君毅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肯定宗教信仰在人生活中的地位,并以"天人合一"的方式理解宗教,从而消解了神或超自然世界时人的制约,突出了宗教对人的生命存在所具有的超越意义,体现了他对人的一种终极人文关怀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爱因斯坦通过对宗教经验发展历程的分析 ,批判了旧宗教的“拟人化的上帝观” ,提出了自己对宗教的一种新的看法与理解———宇宙宗教感情 ,并指出这种新宗教有着旧宗教所没有的职能与作用。爱因斯坦的这份宗教感情、人文关怀与他的科学精神并不相悖。他从独特的宇宙宗教感情出发 ,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双重文化价值观。这种双重文化价值观在科技异化现象盛行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迪尔凯姆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土著的图腾制度对宗教的起源做了社会学的解释,他认为宗教是集体表象的反映,图腾的本原是外在于氏族成员的宗教力。  相似文献   

17.
刑法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宗教便是其中之一。宗教的仪式化赋予法律的权威,帮助树立对于法律的信仰。宗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法律施加不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塑造出东西方独特的宗教性刑法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对马克思有关宗教本质问题的认识上,长期以来存在着"自我意识说"、"虚幻反映说"、"鸦片说"等观点,而笔者认为,马克思对宗教本质的论述,并不像某些学者所说的是可以用一两句话来概括的。实际上,在马克思的眼里,宗教就是一个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9.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断有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它明确回答了宗教在一定条件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可能性,强调了党和政府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着重从人的精神需要出发 ,论述了宗教的基本特征和产生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 ,他以生命的四大问题的永恒性为根据 ,预示了以解决此四大问题为核心的宗教的永恒性。他看到宗教与生命的某种关联 ,但是找不到解决生命问题的非宗教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