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柳交谊考     
韩愈、柳宗元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尽管政见、思想内涵、文学主张多有差异,但二人却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二人的友谊源自于柳镇、韩会的交谊和童年的交往,而在长安求仕、困顿科场则是二人友谊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
论苏轼与陈公弼、陈季常父子的交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与陈公弼、陈季常父子的关系相当特殊。苏轼任职凤翔时与陈公弼有矛盾,后来却一反常例为陈公弼作传;传闻贬苏轼到黄州是当政者想假陈季常之手加害苏轼,陈季常却成为苏轼在黄州交往最为密切的朋友;素有游侠之名的陈季常,却家有“河东狮吼”。真真假假的事实和传闻后面,表现了陈公弼对苏轼的严格要求、“爱人以德”,陈季常的侠肝义胆以及苏轼不记前嫌的风范,为人们的交谊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3.
<正> 苏轼与黄庭坚建立的友谊,曾对促进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并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发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故明人查仲道称苏黄“风节行谊,铿轰一时,炳耀千古”(《山谷全书书后》)。考察苏黄行谊及其文化影响,将有益于探寻宋代文化的发展轨迹,有益于研究宋代文化模式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有宋一代文豪苏东坡,出生在祖国的大西南——眉州眉山县(今四川省眉山县),与古为燕赵之地的河北还有什么关系吗?有。不仅有,而且还非同一般。本文即拟就此作些简略的考述。 (一) 苏氏是一个古老的、有久远历史的家族。从一些史料来看,该家族蔓衍而有眉山苏氏这一支族,却是晚至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期的事。据苏轼的父亲苏洵称:“苏氏出于高唐,  相似文献   

5.
<正> 长期以来,学术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形似”是与“神似”相对而言的,它们都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但一重规画形体,一重传达精神。这种观点是有根据的,但不全面,因为古代围绕“形似”展开的争论,范围远远超过艺术描写。我认为:北宋以前“形似”有二义,一指绘画中的描绘形貌,二指诗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此相应,对囿于形似的批评分别来自画论中强调传神和诗文论中主张兴寄两方面。苏轼的贡献在于突破了诗画界限,提倡传神与寓意的统一,在创  相似文献   

6.
黄春华 《江汉论坛》2003,(10):61-63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学问家,他与民国时期两任大总统、三任副总统的黎元洪过从甚密。章太炎对黎元洪的青睐,半出于民初政治斗争的需要,半出于他对黎元洪个人品德的钦慕和对黎元洪所予帮助的感激,而民初政治斗争的需要是章太炎看重黎元洪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7,(4):188-192
王献唐与董作宾的学术交谊贯穿于20世纪30、40年代,两位学术巨擘基于山东古迹研究会相识而相知。在这一学术机构运作期间,他们共同商讨山东古迹研究会会址,协商有关滕县安上村遗址的发掘事宜,处理山东古迹研究会会务,尽职尽责,为山东古迹研究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南迁及寓居四川时期,他们因为探究殷商史而产生学术交集,共同推助了屈万里的学术研究。而相互敬仰挚友的学术创获,在动荡时局中谱写了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遵循由田野发掘到历史求证的学术理路,是二者学术合作的深层次原因。这一学术交谊,揭示出现代学术研究需要践行集众研究的模式,从而真实反映了民国学术的生态,也为现代研究者树立使命意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马相伯和张謇同为江苏籍士绅,自1880年代在朝鲜相识以后,相交、相知近半个世纪,在清末民初重大的政治及社会活动中,始终保持着较为一致的思想及行动,尤其是在倡导和推进新式教育、谋求政治变革方面,二人携手并肩、互相支持,不但开创了东南新政事业的新局面,而且,其交谊也成为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一段佳话。追溯二人交谊活动,既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近代社会转型时期各项改革之艰难及曲折,也可以反映近代有识之士为推进新式事业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以及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思想情操和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9.
光阴荏苒,距家父逝世的日子已整整50个年头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想起他的诸多事迹来,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与多位文坛巨人的交往。家父因性格豪爽,一生交友众多,茅盾、巴金、老舍、夏衍诸公皆与家父乃是至交。不过家父最为珍视的却是他与鲁迅先生的交谊。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与江苏     
苏轼一生足迹遍及天涯海角,尤其对吴越之地情有独钟,晚年更北归病卒于常州.纵览苏轼的宦游所及,在江苏各地都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不少政坛名宿、文苑新锐、方外人士皆有诗词唱和,表达了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构成了苏轼文学世界中独具魅力的篇章.  相似文献   

11.
陈寅恪与钢和泰这两位学术大师的交往轶事,是学界热衷谈论但莫衷一是的话题,本文根据钢和泰往来书信等相关资料,对两人的学术和人生交谊作一简要的考述,算是某种补充.  相似文献   

12.
顾颉刚和辛树帜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乃至教育史上都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人。他们一个是历史学家,一个是生物学家。在初建兰州大学时,二人亲密合作,埙篪相应。在学术上,他们也互相切磋和砥砺,共同研究《尚书.禹贡》篇,推进了《尚书》学的研究。他们的学术交往和个人情谊,反映了大学崇敬学术、大学校长与大学教授之间平等互敬的大学理念,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内容的光彩篇章。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三十年代初,顾颉刚和徐旭生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通力合作,共同创办通俗读物编刊社,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组织和参与禹贡学会。他们还分别是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史学和考古方面的负责者,共同促进了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和考古发掘的发展。后顾徐二人因人事纠纷关系破裂,由交好转向彻底交恶。顾颉刚与徐旭生的学术观点异趣,从侧面反映了两位学者对古史学术观点的不一致。二人的交往是民国时期学者生态的一个面向,他们的学术歧见凸显了民国学术发展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14.
论苏轼与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儒治学,多入理学之途.因理学乃宋代学术思想之大宗,代表着时代思潮,居于不可否认的主导地位.回避其影响,另树一帜,已是不易;针锋相对,予以反击,更是难得.因为这不仅需才学、识力,更需要勇气.所以,终宋一代,与理学唱反调的学者寥若晨星.  相似文献   

15.
南宋魏醇甫《诗人玉屑》说:“东坡《海棠》诗,辞格超逸,不复蹈袭前人。”此诗共四句:“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据《明皇杂录》称:“上皇尝登沉香亭,召妃子,妃子时未醒。高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耶?海棠睡未足耳’。”此诗借用唐明皇在这里形容杨贵妃睡态朦胧的话,来比喻迷茫月光下柔媚合闭的海棠花,确实别具一格。诗的头两句,描述海棠在微风轻拂中容光焕发;可是,在花香飘忽的夜雾里,月亮已经转过回廊,夜色已深了。故末两句说,只怕花儿要  相似文献   

16.
孔臧是孔子的第十代孙,他的祖父三兄弟及父亲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支持者或直接参与者。臧幼承父爵及家学,是儒、文双栖的人物。其赋先学荀况体物体,后转作骚体。今存四赋为他少年习作,其中《谏格虎赋》可考比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大约早十几年,开了汉大赋模式之先河。  相似文献   

17.
袁世凯与严修对清末直隶乃至全国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二人自小站练兵结识后,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上,志趣相投.袁世凯接受严修的建议,废除了科举制;他力邀严修担任直隶及全国教育行政管理职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袁世凯与严修通力合作,在直隶兴建了各级各类的新式学堂,极大促进了直隶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8.
宋代佛教发展的总体走向是世俗化与大众化,文学化亦即诗化为重要实现路径;文士热衷习佛参禅且以才学为诗,苏轼可谓杰出代表。苏轼的才力提升与学识积累,颇得佛禅之助益;苏诗多摄化佛禅事典而为作,改变了言志缘情、描摹山水的诗歌传统,拓展了诗歌创作新境域,是为宗教助推文学新变、文学助推宗教传播的典例。  相似文献   

19.
论苏轼与理学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元祐年间,以程颐为首的“洛党”同以苏轼为首的“蜀党”之间,发生了一场“洛蜀党争”。据《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五载:程颐为人行事,“多用古礼,苏轼谓其不近人情,深嫉之”;苏轼也自称:“臣素疾程颐之奸,未尝假以辞色,故颐之党人无不侧目。”一般论者多认为,这场论争不涉及政治或思想分歧,只是程苏二人因个性气  相似文献   

20.
苏轼与黄庭坚交游考述杨庆存苏轼与黄庭坚这两位宋代文苑巨子的友谊,始自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时苏轼在湖州太守孙党处见到黄庭坚诗文后叹赏称誉,熙宁十年(1077)在济南李常处又对黄氏诗文再次推许褒扬。元丰元年(1078)春末夏初,苏轼接到黄庭坚投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