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青彩陶纹饰及其精神内质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彩陶文化占有人类文化艺术中不可多得的重要的一席,它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主要标志。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彩陶造型优美,内容丰富,纹饰繁缛,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出土数量多,装饰精美,堪称世界彩陶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本文以马家窑文化为主,透过甘青精美绝伦的彩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分析熔铸其中的凝聚原始先民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
彩陶是人类史前文明的重要标识,彩陶在青海有漫长的发展历史。黄河中上游所出现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两种类型的彩陶在青海都有遗存,特别是马家窑文化中三种不同类型的彩陶在青海数量最多、精品居首、延续时间最长,并繁衍出青海特有的彩陶文化类型。因此,青海是彩陶的故乡,是中华民族史前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3.
叶玉梅 《青海社会科学》2007,(2):168-171,201
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彩陶文化占有人类文化艺术中不可多得的重要的一席,它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主要标志。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彩陶造型优美,内容丰富,纹饰繁缛,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出土数量多,装饰精美,堪称世界彩陶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本文以马家窑文化为主,透过甘青精美绝伦的彩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分析熔铸其中的凝聚原始先民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中文信息》2008,(1):48-48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位于乐都县高庙镇东面两公里处的柳湾村,这里是世界上彩陶出土非常集中的地方,也是迄今我国发现和发掘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氏族聚落遗址和墓葬群。彩陶博物馆展示大量不同文化类型、图案、造型和纹饰的有代表性的彩陶。  相似文献   

5.
彩陶的灵性     
<正>彩陶作为我国史前时期一个特定发展阶段的文化标识,不仅有着巨大的美学魅力,而且有着深厚的史学内涵,如今人们所说的仰韶文化在过去就有着“彩陶文化”的美称,甘青地区的马窑文化,也曾一度被称为甘青仰韶文化.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彩陶不仅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典型代表物,而且也应当说它是这一时期的特殊代表物.关于彩陶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十分引人的课题,而在学术讨论中人们倾注笔墨最多的恐怕要算是对各种彩陶纹样的专题研究.彩陶的衰落与消失,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似乎很急促,很突然,原因何在?至今似乎并没有一种能得到公认的解释.本文所将涉及的,既不是彩陶的产生,亦不是它的消亡过程,而是就彩陶本身与当时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些关系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一、彩陶并非纯粹的生活实用器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还必须肯定,一部分或大部分彩陶也还都具有生活实用器的功能,在考古发掘中也可看到有些彩陶器确实有着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和破损痕迹.它与普通的生活实用器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在它的内壁或是外壁绘有各种不同的纹样.一方面这些纹样与器皿的实际生活用途并无根本的联系,如一件陶罐并不会因其有无纹样而改变其可盛贮物品的功能;但另一方  相似文献   

6.
寻求和探讨原始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研究人类社会意识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世界上各种原始宗教资料和我国现存的原始宗教及其文化现象的分析,对原始宗教的基本范畴、崇拜类型、发展形态、演变规律及其文化的再生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定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地处黄河上游的青海省,在原始文化的研究中,以出土大量精美彩陶器而闻名,它构成了黄河流域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考古资料,简要讨论一下青海地区铜器的发展史,作为中国早期铜器发展研究的资料补充。青海地区铜器出现的时代比较早,从考古学文化看,是我国早期铜器发展的最重要地区之一。近几年在青海同德宗日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几件铜器,根据同出的其它文化遗物,属新石器时代的宗日文化①。宗日遗址位于海南州同德县巴水乡团结村,黄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以墓葬为主。铜器发现在80号、122号等墓葬之中,有铜环、残铜…  相似文献   

8.
神话表现了民初时期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认识和愿望,是通过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神话的比较可以看出,其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是不同的。而这种区别,既表现在原始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上,又在体现在漫长的民族性格的养成中。拟通过对北欧神话及其持续的现代影响力研究,展现不同文化环境下人类的心理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9.
《新疆社科论坛》2009,(3):F0003-F0003
身为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仲高先生是为数不多的研究西域文化的本土学者,同时,他还致力于新疆旅游文化研究。仲高先生提出的有关西域文化的界定、类型、特征的理论,以及对西域文化与东西方文化关系,西域史前文化中的彩陶、岩画、石人、鹿石功能问题,西域文化史论,西域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研究和新疆旅游文化的研究都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开创性,其研究成果已经被学术界公认。  相似文献   

10.
曹凌燕 《西域研究》2008,490(2):92-97
吐鲁番地区处于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东西交通要道上,是我国西域重要的军事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对不同文化的吸收、融合,造就了该地区开放、多元的文化品格,促进了古戏剧的孕育和发展.百戏、歌舞戏、宗教戏、"苏莫遮"、"合生"、"踏摇娘"、"大面"等种类繁多的古戏剧表演类型和演出名目,反映了该地区古戏剧发展的总体概貌和主要特点,折射出当地社会环境、历史文化、民俗信仰等各方面的情况.吐鲁番古戏剧的东渐与影响及其丰富而珍贵的历史遗存决定了它在中国戏剧发展史和东西方戏剧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段小强 《兰州学刊》2009,(9):206-210
蛙纹是马家窑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之一,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和美术学界已对其探讨颇多。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马家窑文化蛙纹做一个新的解读: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蛙形纹饰在不同的类型时期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即在马家窑类型时期蛙纹是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半山类型时期是以意象的手法表现,而马厂类型时期则是以抽象的手法表现。而蛙纹的这种演变过程并非偶然,它不但与当时人们的信仰、崇拜、认知水平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马家窑文化不同类型时期所处的社会性质的差别——早期(马家窑类型时期)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中期(半山类型时期)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晚期(马厂类型时期)则已经进入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原始宗教中最早的自然神之一,日神是各民族神话或信仰中较为重要而普遍的神灵。在这些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中,日神诞生的内容十分突出,其各种形象一方面体现了这些民族信仰与智慧的特征,同时也反映了这些民族文化渊源尤其是思想认识的早期特点。日神的诞生及其形象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一、日神的诞生 关于日神的诞生,我们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自生说 日神自生观念体现了远古先民朴素的认识,反映了人们对太阳崇拜的程度,这种观念隐含了创世之说——太阳神经常以创世之神的形象出现。 在古代埃及,根据其中的赫利奥波利斯  相似文献   

13.
国家文化安全视阈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它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及潜移默化的特点,较之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具有更大的杀伤力。新疆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决定着其在国家安全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承载着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和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使命。因此,从文化安全视角,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其策略应对,对进一步发挥新疆双语教学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类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贺萍 《西域研究》2004,(3):108-111
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不仅各具特色 ,而且还具有一些共性 ,这些共性往往以文化类型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此 ,笔者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视角对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类型进行了划分 ,从历时性角度 ,将它划分为原生形态的文化类型和次生形态的文化类型 ;从共时性角度 ,将它划分为经济文化类型、语言文化类型和宗教文化类型。这些不同形态的文化类型在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发展演进中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使新疆的文化类型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马大正 《学术探索》2006,1(2):100-108
两千多年的新疆历史发展,展现出了若干特点和规律,值得人们总结和借鉴。从政治上看,自西汉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以来,新疆一直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治理之下,尽管各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治理方式各有不同,但总的趋势是中央王朝对新疆的管理不断深化。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设立行省,新疆由此完成了和我国其他地区融为一体的进程。从民族分布和民族关系上来说,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种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历史上众多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在新疆多民族聚居格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和好交往是新疆民族关系的主流,与此同时,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战争和冲突,这是阶级社会各民族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新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观念进一步升华,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从宗教上来说,新疆有史以来即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伊斯兰教从来都不是新疆地区唯一的宗教,伊斯兰教在新疆地区的传播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历史经验表明,宗教与世俗权力分离是保持新疆稳定的基础。从文化上讲,新疆文化是由众多具有不同特点的民族文化构成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存与相互认同,既是新疆文化整体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各民族政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从屯垦戍边政策的历史定位来看,屯垦戍边是历代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的重要内容,屯垦戍边既有利于保障边疆的巩固和稳定,也有利于促进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疆彩陶,是国内外文物考古界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地处亚洲腹部的新疆,是古老的黄河流域文明与西方古代文明接触、交流的一个前哨地区;在欧亚旧大陆上,古代民族西往东来、迁徙不绝,新疆大地,也曾是一个很重要的中继站。从逻辑上看,这种古代民族的迁徒,古老文明的相互接触、交流,在保留至今的物质文化遗存上,会刻印下痕迹。古代先民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彩陶器,当然也会透露出这一方面的历史信息。于是,根据  相似文献   

17.
哈拉汗朝,是公元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初,建立在我国新疆南部(以喀什为中心)和中亚一带的一个突厥伊斯兰王朝。它在我国新疆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部地区的突厥化,特别是伊斯兰化曾起过巨大作用。哈拉汗朝在新疆维吾尔文化史上也开创了一个新的时期——维吾尔文化的伊斯兰时期。由于汉文史料中关于这个王朝缺乏记载(只在《宋史》和《册府元龟》中有片言只语涉及),所以目前有关我国通史的著作中关于该王朝甚至完全未被提到、而在有关新疆或维吾尔族历史著作中也大都语焉不详。近年来德人普里  相似文献   

18.
新疆各民族宗教文化是新疆传统历史文化架构中的重要部分之一。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宗教地区,不仅流行过原始的萨满教,还曾有袄教(琐罗亚斯德教,俗称拜火教)、佛教、道教、景教(基督教聂斯托里派)、摩尼教、伊斯兰教、喇嘛教(藏传佛教),以及天主教和基督教其他一些派别的传布。这些宗教的传播,沟通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丰富了新疆地区的历史文化库藏。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中有些宗教(如祅教、景教、摩尼教)在新疆历史上衰灭了,有些宗教(如道教、天主教)的流传时停时续,有些宗教(如东正教与基督教某些派别)输入较晚,传布面很有限,因此,在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中,保有深广影响的宗教文化主要是萨满教文化、佛教(包括喇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 一、萨满教的文化遗存 萨满教是新疆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古代信仰的宗教,以该教在通古斯语中称为“萨满”(原意为“狂舞的人”)而得名。萨满教是原始宗教晚期形式,具有明显的氏族部落宗教特点,以对“腾格里”(天神)的崇拜为核心,同时保留着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信仰。萨满教在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如匈奴、乌孙、鲜卑、柔然、铁勒、突厥、契丹、回纥、蒙古等族中曾普遍存在。现在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由土家族毛古斯仪式舞蹈切人,论及原始宗教与原始舞蹈的关系,以及生殖崇拜在原始舞蹈中的具体形态。通过对大通彩陶舞蹈纹的创作背景的思考,将大通彩陶舞蹈界定为以生殖崇拜为目的的舞蹈类型,其连臂踏歌形式是原始舞蹈的主要形态,也是今天歌舞形式“踏歌”的滥觞。“毛古斯”和“大通舞”两者都是男性崇拜信仰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谈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具有蟾蜍和三足乌的内含,蟾蜍和三足乌在历史上分别是月亮和太阳的象征。而我国古代的华夏族就是以月和日为标志的民族,他们就是《史记·五帝本记》中黄帝之下留有姓名的昌意、玄嚣二支。庙底沟类型的遗存就是他们共同的文化遗存。本文可以说是该文的续篇,着重探讨一下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纹饰上“鱼纹”和“人面鱼纹”的含义。不确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