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郁达夫小说《沉沦》中,"他"展示了小说核心内涵,"他"最令人关注,也最让人争议。"他"性格诡异,忧郁和孤愤是"他"性格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他"的性格生成严重的"自我拒绝"和"性格障碍"。"他"性格的稳定性和差异性、复杂性和主导性、表层性和深层性,呈现出"他"性格丰富多样性,展现了"他"性格的魅力。《沉沦》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表现领域,首开"另类小说"之风,影响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教育戏剧的"他者"眼光意指以"他者"视角看世界,具有虚拟和简化世界的特性。其教育发生的逻辑是以"他者"身份"入戏"、通过"神入"他者世界获取他者眼光、进而通过反观达成认识世界、他者和自我的教育目的。教育戏剧的"他者"眼光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转客位学习为主客互动、从文本学习增情境体悟、变孤独探索为共生共长、由客观评价到"他眼"反思,但也面临情感泛滥、角色混乱和相对主义的重大挑战。教育戏剧应将"教育性"作为首要特性,引入戏剧生成的"第三个我"来超越我在"他"和"我"之间的游离困境,并帮助学生在把控是非曲直的基础上,将戏中之理与生活之道融合起来,通过"他者"眼光实现个体的成长和丰满。  相似文献   

3.
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对"V他QP"结构作了进一步讨论。共时方面,通过语义、语法功能和韵律结构的分析,并与"V他NP"结构相比较,认为"V他QP"结构中的"他"是表示未然的主观愿望或决定的助词。助词"他"是由第三人称代词"他"发展而来的。"V他QP"结构萌芽于唐五代,宋代逐步走向成熟,并进而从历时方面描述了该结构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以"篡位者"、"阴谋家"、"虚伪阴险"的形象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历史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在这样一个"反面典型"身上,我们却看到了在他身上所闪现的人权思想光辉。无论是在他身为草莽之时,还是在他登极宝殿、君临天下之时,他都是一位人权思想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5.
刘学明 《老友》2010,(4):53-53
胡适应邀到某大学讲课。他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的话时,在黑板上分别写上:"孔说"、"孟说"、"孙说"。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引得哄堂大笑,原来他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6.
流沙 《社区》2012,(5):15
一次翻看报纸时,偶然看到报纸上公示了我所在辖区的人大代表,但我却不认识他。这自然让我产生联想,他是胖是瘦,立场如何,也不知道在哪儿能找到他,他到底能不能"代表"我的利益和诉求?既然他"代表"了我们,任内能不能"联系"一下我们,或者公布一下联络方式,让我们可以联系到他、找到他,提提意见、建议什么的。  相似文献   

7.
正他是一个吃货,还是一个"技术宅";他热爱计算机,又喜欢跆拳道;他在学业上不是最优,老师们对他又爱又恨——爱他的才华、创意以及将梦想化为现实的能力,恨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创业上、不专心学习甚至"玩物丧志"。他是上海市市北职业高级中学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名叫陈少华,现在高二。今年夏天他凭借"20网盘"创业计划,在"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荣获了全国一等奖。如今,不到十八岁的他成立了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6,(1):26-32
周公是一位极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内涵丰富,对先秦诸子及后代思想、政治产生重要的影响。周公谈人性,提出"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的重要命题。他的人性论偏于性善无不善,强调后天"习"的重要性、人的主动性。周公强调"心论"。他所说的"心"的内涵,包括忧患意识、敬,重视"心"尤多于重视外物、礼仪。他也极重视君王之心、贵族之心:尽心办事,不可贪图安逸。他强调心、教育、爱物三者的关系:长辈好好教导后辈,爱惜"土产",就能改善心。他认为环境对人性起重要作用,他重视教育、教化。可见,周公的"心"是人文心、历史心,而不是个人之私心。  相似文献   

9.
田大金 《老友》2012,(9):12
贺龙,1896年3月22日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一户贫农家庭。出生后,其父给他取乳名"长长"。按照贺龙家的族谱表,贺龙这一辈应排在"文"字上,所以他的学名叫"文长"。这个名字用了很久,直到贺龙组织农民武装当上营长,他才求人给他取了个字叫"云卿"。后来有一次,他的父辈贺士道、贺士忠、贺士奎等人一起闲谈,大家觉得"文长""云  相似文献   

10.
在"图像转向"之后视觉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当代,图像艺术中的"他者"形象,尤其是本土艺术中的异族"他者"形象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土艺术中的"他者"形象指某一文化传统的艺术中出现的不属于自己族群、而是来自异邦的人物形象。前全球化时期东西方艺术在视觉领域都有大量的"他者"形象,通过探讨这些"他者"形象不仅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且可以认识视觉表征的深层结构与审美机制。在创造"他者"形象的过程中,有哪些影响"他者"形象塑造的因素呢?哪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一决定因素如何影响和左右了他者形象的塑造呢?由于受制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图像艺术中的他者形象在"美化"与"丑化"的两极之间互动,但采取何种形式处理取决于本土艺术家所处时代的地缘政治、世界秩序以及本土文化在当时的软实力和话语权。换言之,是权力政治和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了塑造他者形象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1.
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自觉地致力于喜剧创作且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 ,这种自觉的戏剧行为与他对戏剧艺术的理解、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的剧作的服务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李渔虽然身负盖世才华 ,却始终与功名无缘 ,不得不以近于帮闲的身份为达官贵人演剧佐觞 ,在悲剧的人生面前 ,他却以喜剧创作自娱娱人。他对现实不满却不能与所厌恶的社会现象一刀两断 ,因而 ,形成了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这种思想矛盾导致了创作中的喜剧精神 ,从而驱使他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12.
第一人称叙事与可靠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讲故事人有时代表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和道德信仰,他是隐含作者戴的面具和传声筒,是可靠叙事人。但有时隐含作者让受述人与第一人称叙事人享有共知信息,使某些人物处于弱势,叙事产生戏剧反讽,叙事人有讽刺性质。而当隐含作者让叙事人在讲故事的同时无意中暴露自己的各种短处成为不可靠叙事人时,隐含作者就具有讽刺性质。第一人称叙事人难免孤陋寡闻,但他和读者近距离交流,使读者领略尘封久远的历史。第一人称的有限性被隐合作者用来挖掘与叙事人之间的差异,构成纷繁多姿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嘉莉妹妹》中的男主人公赫斯特伍德曾经衣食无忧,最终却沦为乞丐,饥寒交迫,自杀而死。文章从他自身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了他的死因。他因失去理智而失去所有财产;他因受不了金钱的诱惑而丢了工作;逃到纽约的他在现实生活面前的无能为力,使他在屡屡碰壁后失去了活着的勇气。  相似文献   

14.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小说创作风格独特,“唯美”、“诗意”是其创作的典型特征。他在作品中展示苦难,礼赞面对苦难时人所保持的美的姿态。纯美小说系列呈现给读者一个充满了诗与美的苦难世界。但是,近于工笔式的写作手法,与现实拉开距离的苦难题材,颇有些神化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成为曹文轩创作的缺失之处。  相似文献   

15.
吴大澂评述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 ,吴大因甲午援辽惨遭败绩而长期遭受非议。然而 ,全面考察其 2 0余年的为政生涯 ,可以看出 ,吴大并非一无是处 ,其所作所为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尤其是在治理黄河方面成绩卓著 ,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敢于直言、体恤民生、勤政廉洁、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封建官吏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上活着 ,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在衍生着自身的历史性生存。对于这个历史性生存的精深思考 ,首推施蒂纳的“利己主义”。利己主义的生存意味着 ,每一个生命都不可能被重复 ,没有人是我的平等者。每一个人只要活着 ,都是利己主义地活着 ,而这是不能用善恶来判断的。但就是指出了这一点的施蒂纳本人 ,他著书立说就与他吃饭、休息一样 ,并不超越于他的当下的历史性生存 ,而就是他的当下的历史性生存。因此 ,负载于生命之上的个体生存所能达及的“真、善、美”的界限就是他自己的当下的历史性生存  相似文献   

17.
在《榆树下的欲望》中奥尼尔刻画出一位不同于古典悲剧中的现代悲剧英雄。表面上 ,凯布特自私残忍 ,一生都在逼迫家人和自己一起在农庄上辛苦耕耘 ,但他内心深处是在反抗物质利益至上的清教思想 ,他鄙视那些丧失理想 ,一心只想获得财富的人。在与世俗社会的思想和行为的斗争中 ,他注定以失败的命运而告终 ,但这恰好显现了人物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8.
青年毛泽东的历史观经历了从圣贤创世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从精神力量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到人民群众的斗争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的改变.这两个改变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伦理原则,人民成为价值主体和评价尺度,这标志着青年毛泽东人民主体价值观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9.
废名小说中叙述者的自我是在叙述过程中创造和虚构出来的,同叙述人物一样,他也具有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人格力量.首先,对不可见的内心生活的省察造就了废名的极度内倾的叙述者,这个叙述者对自身抱着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勤于内省,具有一种分裂的人格.其次,叙述者对自身的叙述具有清醒意识,并将自己的叙述行为置于经常性的审视与评价之下,使叙述行为凸显出来成为文本吸引读者的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20.
从"首届"翰林院庶吉士到长期担任河南左布政使,李昌祺的人生轨迹和诗风经历了重大转折。早年选授庶吉士、升任礼部主客司郎中,激起了他强烈的功业之心与忠君之意,其诗烙有浓重的台阁印记。中年两遭贬抑、两度外任,饱经忧患,对社会苦难的关注和对个体苦难的咀嚼,使其转而践履儒家的仁爱之道,思考功名的价值意义,并向佛教中寻求心灵慰藉,其诗风也逐渐转向杜甫、白居易一路。这些转变都在其诗词集《运甓漫稿》中有鲜明体现。因此,以《运甓漫稿》为素材,有助于更为深入地考察李昌祺其人其诗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