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新古典主义类型说以唯理论为哲学基础,在封建王权支持下,继承和发展传统类型观念,对类型化创作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提升。其立法者波瓦洛在新古典主义理论法典《诗的艺术》中强调,创造类型化人物必须写英雄人物,并符合其年龄特征,保持其"自然人性"。类型化人物特征是:集优或集恶;片面突出人物共性与普遍性;侧重表现静态美。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也产生过类型说。类型说在中外文论史和文学史上都有其存在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法国当代重要的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非美学手册》是他的最主要美学理论著作。他提出了艺术内在化于真理即哲学的美学思想。并通过重新建立诗歌、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与哲学的联系来阐释他的这一非美学观点。  相似文献   

3.
我国最早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运用象征、暗示手法创作象征诗者无疑要推李金发。早在一九二○年,他在法国留学时,由于受到象征派诗人皮特莱尔、马拉美、居友、魏尔伦的影响,开始运用象征、暗示手法创作象征诗。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间,他先后出版了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李金发的象征诗,比起“五四”时期的自由诗派和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诗派的诗,艺术上有明显的特色。朱自清曾指出:李金发“不注重形式而注重词的色彩与声音”,“要充分发挥词的暗示的力量,一面创造新鲜的隐喻,一面参用文言的虚字,使读者不致滑过一有词去。”①其实,李金发诗歌这些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并非诗人基于一定的诗歌美学自觉追求的结果,而是模拟法国象征派诗歌的产物。也就是说,李金发对于接受西方象征诗派的影响,缺乏主体意识。不但较早地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里说:“诗和画既然同是艺术.应该有共同性;而它们并非同一门艺术.又应该各具特殊性。”对于诗和画.中国和西方早就不同程度地看到了二者的共同性.但西方从莱辛发表美学名著《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以来,突出地强调了二者各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一个融汇礼乐文化的综合文本,诗教的实际操作贯穿了人对艺术语言符号的认知过程。这是对诗教进行艺术符号学阐释的合理性依据。诗教的实现手段是艺术,艺术在中国美学体系中获得了本体性地位。这是对诗教进行艺术符号学阐释的哲学意蕴。诗教追求的尽善尽美的艺术理想,使艺术批评不能离开善与美的维度。这是对诗教进行艺术符号学阐释的实践要求。诗教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成为"仁人",从中可以管窥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6.
评皎然的风格观王志强皎然是一个诗僧,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一位极特殊的美学家。他的《诗式》、《诗议》对于风格问题进行过深入细致地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为发展我国的风格学做出了宝贵的贡献。然而,皎然在风格学上的贡献,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有的人把《诗...  相似文献   

7.
高凯征教授     
高凯征教授,笔名;高楠,1949年生。是我国颇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专家。1981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198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现为硕士生导师,中文系副主任,辽宁大学青工委主任。高凯征教授致力于大学、文艺学、写作学、文化学、广告学历句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先后讲授艺术心理学、艺术思维学、广告文化等十四门课程。撰写专著10O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专著《艺术心理学》、《道教与美学》、《蒋孔阳美学研究》、《诗思维导论》、《民族精神与时代走向》,论文《中国古代悲剧心理》、《<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8.
王凯博士的新著《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近日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道家精神为线索,在哲学、文学、美学、艺术的广阔视野下,对先秦至晚唐的山水田园诗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深化了对古典美学和古典诗学的研究。作为一部融美学与文学为一体的学术著作,该书贯彻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清晰地勾勒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孕育、萌芽、形成以及发展到高峰的流变过程,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艺术特色和美学特征;既深入地探讨了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精神对山水田园诗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也生动地展现出山水田园诗中所蕴涵着的自然气韵和道家风骨;同时,也试图通过对山水田园诗的现代阐释来彰显生存境域的深层奥秘,重新还原诗意语言自身所建立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元好问美学思想简论邹吉忠一、生平、著述及思想特征元好问是金元时代最有成就的诗人和史学家。就美学思想而言,早年所著《论诗绝句》(三十首)和晚年所写的一些序文,发表了他对诗的见解,并以自己的创作,开创了完全不同于南宋江西诗派的诗风和诗歌艺术美学理论,对后...  相似文献   

10.
张旻 《东方论坛》2007,(2):125-125
《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是青岛大学王凯教授的新作.该书以道家精神为线索,以先秦至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历史发展为主要内容,涉及到哲学、文学、美学、艺术等领域许多重要的概念,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深化了古典美学和古典诗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代法国文学界在中国诗歌法译实践中认识到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在意义和语言形式上均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认为“诗不可译”。尽管如此,再现中国诗歌的意境和语言之美仍然是法国文学界的理想。18—19世纪中国诗歌法译有三种模式:传教士的索隐式翻译、专业汉学家的学术翻译和职业文学家的自由翻译。索隐式翻译是一种策略性偏离,汉学翻译力求忠实于诗歌原意,自由翻译则是创造性接受。从美学角度看,三种翻译模式之间并无明显界限,法国文学界对中国诗歌艺术的接受呈现涵化和本土化两个面相。涵化的典型案例是《玉书》发行,推动法国诗歌从格律体走向自由体;本土化表现为中国诗歌通过法语语言再现,意境符合译者所在时代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2.
基诺族约一万人左右,世代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基诺洛克山区。该地气候宜人,山青水秀,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比较闭塞。解放前夕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 他们的艺术也还处于原始艺术形态——“象征艺术”。这是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把人类艺术领域划分为三个阶段的最初级的类型。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说过:“想象是创造的”(《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诗的想象应当是创造性的想象.只有创造性的想象,才能使诗的艺术构思新颖别致,而不是平铺直叙,  相似文献   

14.
《诗经》开篇之《关雎》一诗,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研究者也颇多。从美学审美角度来看,该诗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关雎》一诗展现了生动的人物美、崇高的爱情美,创造了独特的意境,展现了众多的美学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陈培湛副教授的学术专著《电影美学教程》出版电影问世虽然只有百年历史,但已经成为20世纪对人类文化生活影响最大的一门艺术。与其它艺术相比较,电影艺术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性。最近,由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培湛撰写的《电影美学教程》,就是一部研究电影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既继承了才子佳人小说融诗词入小说以增加作品容量与情韵美的优点,又克服了生搬硬套、阻滞情节流程、破坏形象的完整性等方面缺点,巧妙地将诗赋创作作为小说塑造人物、描写事件、创造意境的手段,使《红楼梦》在诗的韵味、诗的旋律、诗的意境中,完成了悲剧的创造,同时也使《红楼梦》在美学价值上超越此前所有的才子佳人小说,成为中国小说美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按西方艺术分类,诗是时间艺术,画是空间艺术,诗与画作为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界限,德国莱辛的《拉奥孔》就是论诗画这种关系的经典性美学著作。与西方美学异趣,中国美学不是着眼于诗画的界限,而是侧重于中国诗画的同源、同一关系,其最早的明确表述是苏武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诗画同源命题包括两方面的理论指向:一是指中国诗画有共同的起源,共同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哲学背景,二是指有共同的创作基本原则。本文揭示,就第二方面说,中国诗画同源是指中国诗画在创作上存在着共同的基本思维方式,共同的基本结构方式,以及对意境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8.
从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描写萧红儿时跟随祖父学习《千家诗》的视角切入,探索萧红的诗歌与古典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萧红的诗歌创作带入新诗时代语境,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挖掘其诗歌的叠词美、意象美、色彩美、图式美等美学特色。从其诗歌中个人情感的弱势抒写、现实关怀的相对不足、高远境界的升华不足等方面,分析其诗歌存在的缺陷,考察其创作由诗歌转向小说、散文的内外之因,以及这一创作转向后她所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全面把握萧红创作的美学特色与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9.
《天野海郊集》:唱给民族昨天与今天的歌高文升1831年,歌德在同爱克曼谈艺时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①。艾青在论述诗的美学品格时,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说:“一首诗是一个人格,必须使它崇高与完整”。他又在“诗人论”里说:“每个诗人有他自己...  相似文献   

20.
法国小说家和文艺理论家阿兰·罗伯一格里耶说“艺术就是生活,不存在任何一劳永逸的事情。如果没有这种持续不断的探索,艺术便不可能存在,而正是这种持续的演变和革命所构成的运动才赋予艺术永恒的魅力。”笔者以为美学的魅力同样在此。回顾20世纪,中国美学同中国社会一样历经沧桑,但对美学的研究与探索始终如一。今天人们不禁再一次发问真正涵蕴中国精神气质的美学是否已建立,答曰:否。对此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进行了思考。吴予敏《美学与现代性》(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一书试图通过对西方20世纪美学理路的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