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未出茅庐前就已为刘备规划了天下三分取其一的战略构想,于是在刘备三顾茅庐时便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出山后,诸葛亮又辅佐刘备按《隆中对》的策略步步推进,终于建立蜀国。对创业者而言,商业计划书犹如创业《隆中对》,可见商业计划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三顾草庐”是广为后人知晓的历史事件。人们对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在草庐中的远见卓识,都极为赞扬,这一事件似乎成了历史上君臣遇合的典范。但是,刘备当时是一个举世闻名、自视甚高的“英雄”,又曾周旋于享有盛名的陈元方、郑康成之间(见《华阳国志》引诸葛亮语),为什么仅凭徐庶一言就对一个“布衣”少年如此倾服,竟三次登门求见?而诸葛亮既未外出游学,又无从政经历,资望不高,为什么仅凭一席高谈就能在刘备集团中超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湖北襄阳古隆中的十年 ,诸葛亮认真研读史籍 ,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 ,冷静地观察与分析各个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和斗争的成败。诸葛亮认为自己辅佐刘备 ,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实现其抱负。刘备三顾茅庐时 ,诸葛亮欣然应允出山辅佐刘备 ,并针对刘备集团的处境 ,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隆中对》。诸葛亮认为刘备可以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立国之基 ,然后效法汉高祖刘邦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但《隆中对》战略决策的实现也存在着它的困难和局限。北伐的失败 ,与其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隆中对》时提出的北伐战略有关  相似文献   

4.
刘备、诸葛亮关系考冯文广一问题的提出刘备、诸葛亮的关系,历来似乎有一种模模糊糊的共识,这种共识一般产生于对于以下历史事实的自然推导:第一,史载,公元207年,刘备三次赴隆中拜访诸葛亮。亮所呈的《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集团争衡天下的总策略。备亮一见如故,...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政治家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年青时随叔父从山东琅琊(今山东沂水县)避乱荆州,隐居在湖北襄阳县西的隆中山。汉献帝刘协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计谋。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向刘备提出了建立根据地、进一步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和路线。诸葛亮对刘备的回答就是这篇《隆中对》(又名《草庐对》)。“对”,古时特指对上级的答话。“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诸葛亮在治蜀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载有郭冲所述诸葛亮隐没不闻于世的五事,裴松之认为五事皆为妄说,逐一驳斥。就刑法峻急一事而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刘备初入蜀地,诸葛亮使用严刑峻法治蜀,加之连年征战,蜀地人民的确苦不堪言。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政权的统治政策已有所调整,蜀人对诸葛亮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不宜用后来善政的评价否认之前的严苛。蜀人相贺一事也反映出蜀人对蜀汉集团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而非一成不变,同样不宜用后来者的眼光看待。随着蜀汉统治政策的调整,蜀人对蜀汉集团及代表者诸葛亮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郭冲所述五事之一、四、五恰恰反映了这种变化,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不宜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7,(5):119-121
<正>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中国历史》(简称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下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关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己"这段文字(连注释、不含标点)共170余字,该文存在悖史的错误。下面是这段文字:诸葛亮是个很有远见和抱负的人。他读过大量书籍,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有深刻见解。为了躲避战乱,他在隆中隐居不出,人称"卧龙先生"。有人向刘备推荐他,并且说必须由刘备亲自去请,否则他不会  相似文献   

8.
【说明】公元二○七年,刘备兵败退至新野,然壮志犹存,不肯就此罢休,仍“欲信大义于天下”。为此,极力搜求人才,经徐庶介绍,曾三顾茅庐,得见诸葛亮。《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在见刘备时所提出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诸葛亮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指出曹操强大,难与为敌;孙权国险民附,人才辈出,政权巩固,“可与援,不可图”;建议刘备先消灭刘表、刘璋两股汉王室地方割据势力,“跨有荆益”二  相似文献   

9.
关羽北伐是对《隆中对》思想实践的产物 ,失在时机的选择不当和退却不及。但刘备缺乏权变 ,丧失了对荆益二刘的取代先机 ,蜀汉汉中、东线、关羽三路军队未能统筹策应 ,诸葛亮前期不甚为刘备倚重 ,联盟破裂 ,是关羽北伐毁败的重要原因。随即刘备夷陵战败 ,诸葛亮治国的思想不得已由“跨有荆益”嬗变为渐取陇右、蚕食雍凉、东和孙吴的务实方略  相似文献   

10.
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即著名的“隆中对”。该文虽三百余字,但气势壮阔,行文流畅,千百年来人们乐于传诵。通观三国历史,大体上不出诸葛亮在隆中所言,于是人们无不叹服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远见。  相似文献   

11.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客居荆州的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向他阐明了一整套关于建立霸业、复兴汉室的方针和战略——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又称《草庐对》)。关于《隆中对》,古今学者早有许多精辟论述。本文试就《隆中对》的形成与信息的关系以及信息在汉末魏晋政治军事中的作用等同题作一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07,(7):22-25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虽然与诸葛亮有世仇,但他在《三国志&#183;蜀书&#183;邓芝传》中还是能客观地评价:“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手指着刘备和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其实当时的英雄远非曹刘二人。曹操论天下英雄时,诸葛亮还未出山;另外,曹操所论对象着重于与自己地位相当的各方军阀,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的发展提出了两层战略:一层是前期战略,旨在夺取荆州,进而入蜀,跨有荆益;另一层是后期战略,包括宛洛、秦川二策。但是这一举措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前期战略因为孙权对荆州的战略意图而困难重重,“跨有荆益”之策因为刘备的割据心态、关羽的莽撞和诸葛亮的人微言轻而失败;另一方面,后期战略的触发,依赖于“天下有变”这一条件。诸葛亮“天下有变”所指应为曹操势力内部士人群体发生的叛乱,而其根据并不充分,后来也未被诸葛亮坚持,加上诸葛亮晚年性格的巨大变化,使得《隆中对》的后期战略从条件到精神都无从实现了。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为什么要到隆中隐居,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生活贫困,不可能到地主经济集中的城南、城东去求田问舍,也不会到曹操占领的南阳去躬耕隐居。诸葛亮在隐居隆中10年,生活虽然十分贫困,但他意志并未消沉。他冷静地分析全国形势,对时局具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为了帮助刘备明确政治方向,提出了为后世广为称道的《隆中对》。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为什么要到隆中隐居,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生活贫困,不可能到地主经济集中的城南、城东去求田问舍,也不会到曹操占领的南阳去躬耕隐居。诸葛亮在隐居隆中10年,生活虽然十分贫困,但他意志并未消沉。他冷静地分析全国形势,对时局具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为了帮助刘备明确政治方向,提出了为后世广为称道的《隆中对》。  相似文献   

16.
"三顾茅庐"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是一个具有深厚意味的情节,刘备以礼求贤,心存虔诚的同时也是对诸葛亮的一场心理攻坚战;而诸葛亮则以退为进,前两次故意避而不见,以此作为对刘备诚心和仁者的考察。此即是"三顾茅庐"的玄机所在,而之所以被读者长期忽略,则是毛宗岗刻意修改所致。  相似文献   

17.
公元 2 0 7年 ,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去请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 ,究其不辞劳苦“三顾茅庐”之原因 ,学术界一直普遍认为是刘备慕名而往。笔者认为 ,诸葛亮的才能固然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而更主要的使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则是徙居荆州十余年的诸葛亮 ,靠着原来的家族关系和自己杰出的交际才能 ,已经成为荆州地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而客居荆州的刘备要想立足于此地并有所发展 ,就必须求得荆州地主集团的支持。然而 ,当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对刘备是“疑其心、阴御之。”[1](卷三十二 )刘备寄人篱下 ,为了避免刘表生疑 ,他不能够公开直接去求得荆州豪门望族的支持。而客居荆州又与荆州地主集团有密切联系的诸葛亮就成为刘备沟通与荆州地主集团联系的最理想人选 ,故而刘备才有“三顾茅庐”之举。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在刘备三顾茅庐时,便提出<隆中对>,为刘备指出发展方向和治国方略.<隆中对>前后可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劝告刘备不要与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争锋;要与占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孙权结盟,不要为敌.指出刘备的发展方向是占有荆州和益州.后半部分为刘备指出五点治国方略和战略部署:(一)联吴抗曹;(二)跨有荆、益;(三)西和西戎,南抚夷越;(四)内修政理;(五)两路出军,一向宛、洛,一出秦川.这五大治国方略和战略部署,由于关羽大意失荆州而受到严重打击,使"跨有荆、益"和"两路出军"的计划落空,吴蜀联盟中断,但诸葛亮在"联吴抗曹"、"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等方面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开发四川、云南、贵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相似文献   

19.
《隆中对》是诸葛亮帮助刘备创建和发展蜀汉政权,北伐曹魏,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在《隆中对》里诸葛亮对刘备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从这里可以看到,诸葛亮很早就重视“西和诸戎”,并把它列在“南抚夷越”之首。“西和诸戎”不仅是发展蜀汉政权的战略方针,同时又是巩固蜀汉政权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隆中对》新考王廷武《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被后人称为《隆中对》的文字。时至今日,《隆中对》仍是中国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然而,很少有人问:《隆中对》所述是真实的吗?笔者认为:刘备、诸葛亮初见时不具备《隆中对》所述谈话的事实基础。《隆中对》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