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冰  冉光和 《管理世界》2013,(12):176-177
文章利用2001~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并通过构建以金融发展水平为阀值的静态面板门槛模型实证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贫困缓解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基础上,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贫困减缓的影响明显地存在基于金融发展水平的双重门槛非线性关系,区域间贫困减缓的差异非常显著;落后区域只有跨越相应的金融发展水平门槛,外商直接投资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区域贫困减缓;最后就区域贫困缓解提出了简要建议。  相似文献   

2.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是当前我国贫困治理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普惠金融将金融反贫困的工具以前置的方式嵌入贫困治理中,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或避险工具,帮助低收入群体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对防范低收入群体返贫具有良好的治理绩效。本文在阐述普惠金融防止返贫的现实基础和内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普惠金融防止返贫的制约瓶颈,提出普惠金融防止返贫的提升路径,推动普惠金融固脱贫防返贫的纵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探索金融扶贫新机制,更加有效地引导金融服务和资金流向贫困地区,是金融反贫困的内在要求,也是打好扶贫攻坚硬仗的重要支撑。积极探索金融扶贫的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长期以来,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农户相对贫困,扶贫对象的弱质性带来的是金融活动的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金融机构缺乏在贫困地区增加金融供给的内生动力,而且开展金融活动后,如果完全由金融机构来承担风险也难以做到持续经营。如何破解金融扶贫的动力缺失及分散风险的难题,需要积  相似文献   

4.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和国家为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能顺利进入大学,完成大学学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金融手段完善高校资助政策,加大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自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以来,在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下无数贫困大学生顺利进入了大学校园,并完成了大学学业,解决了无数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深受广大贫困大学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贫困农户是典型的“边缘借款人”。小额信用贷款作为直接面向贫困人口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对于打破金融排斥、推进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增加农户收入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考察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运行机制,探讨其在消除金融排斥中所起的作用,同时针对当前的不足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刚性支出大于收入作为界定贫困的标准,改变原来用最低收入线作为衡量贫困的标准,由收入型贫困向支出型贫困的理念转变。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突发事件致贫、住房贫困等是导致家庭支出型贫困的主要原因。本文运用家庭支出和家庭收入的差额,分析家庭困难程度,并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和致贫原因享有不同层次和金额的救助类别。  相似文献   

7.
政府行为与贫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成贫困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在所有的致贫因素中,制度供给不足所造成的贫困是最值得重视的,而政府又是制度供给的主体。因此,本文主要从政府行为的角度出发,研究政府行为与贫困之间的关系,探讨政府行为是如何导致贫困问题的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农村小额信贷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金融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资源贫困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小额信贷实施过程中所遏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主要包括助困和育人,本文论述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对培养贫困大学生党员的作用,即从经济上帮助贫困大学生党员解决经济生活困难问题,同时也从精神层面对贫困大学生党员产生德育作用.最后,谈了如何进一步发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对培养贫困大学生党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居民两轮微观调查数据,本文通过构建期望贫困概率模型测量城市家庭贫困脆弱性,并从全国、地区、家庭维度进行动态演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国际减贫的边际效应有所下降,城市慢性贫困持续好转,而暂时性贫困却有加剧迹象;相对贫困日益突出,且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尤为严峻,黑龙江贫困形势出现恶化,河南、湖南隐形贫困覆盖面最广,河南、湖北、湖南及重庆则是贫困高发区域。随着时间推移,贫困脆弱性年轻家庭化趋势明显,户主性别已退化为贫困脆弱性的非影响因素,而婚姻、孩子抚养问题成为扰动家庭稳定主要风险;个体教育的投入已无法形成抑制效应,只有均衡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才是减少贫困脆弱性的有效手段。从有效性识别来看,全国相对贫困线适用于慢性贫困脆弱性,地区相对贫困线适合暂时性贫困脆弱性,而高脆弱性识别则能助力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资源在促进少数民族落后地区发展中的作用愈加明显。然而,鉴于小农经济明显的生存特征和贫困农户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以高利率、有限的小额信用贷款只能维持农村经济简单的生产再循环,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人口脱贫的问题。一个完善的普惠制金融体系框架应该是集法律体系、服务组织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三位一体的。只有在这样一种普惠制金融体系下,金融支持少数民族落后地区贫困人口脱贫政策体系才会有效。  相似文献   

12.
卢健 《经营管理者》2013,(16):103-1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但以区域贫困为基本特征的大量乡村贫困依然存在。为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因此对乡村区域性贫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将主要从制度方面对乡村区域贫困进行分析并给出可行性的经济增长战略。  相似文献   

13.
贫困问题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相伴生的社会现象,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此消彼长,不论是在比较富裕的发达国家,还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都没有真正解决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10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  相似文献   

14.
城市贫困的经济效应 有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贫困.并非资源不足,而是因为在这些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若干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系列”,使它们长期陷于持续的“贫困封闭循环圈”,无法实现有效发展。在这些恶性循环系列中,主要是“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陈宝勤 《经营管理者》2009,(16):125-126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本文主要就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构成、生活现状和成因加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建议,主要包括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配套经济政策等。  相似文献   

16.
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已经成为推进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总结浙江省几年来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并在此基础上就进一步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提出若干建议,主要包括推进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的有机融合等。  相似文献   

17.
后扶贫时代缓解农民主观相对贫困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使用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数据,通过A-F法对农民主观相对贫困进行测算,并构建logit模型等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主观相对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农民主观相对贫困发生率为30.25%,获得感维度以及经济地位、社会参与、文化活动等指标对主观相对贫困贡献度最大。(2)数字乡村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农民主观相对贫困,且可以通过扩大收入效应与消费效应缓解农民主观相对贫困。(3)村庄方面,数字乡村建设缓解农民主观相对贫困的作用效果主要体现在相对落后地区;个体方面,数字乡村建设缓解农民主观相对贫困的作用效果对老年群体和风险厌恶群体更为明显。鉴于此,要加强农村民生、文化设施建设,提升乡风文明水平;打造农村数字环境,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组织公益性技能培训,确保数字乡村建设成果共享。  相似文献   

18.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重庆贫困农户的收入和生存状况已大为改观。然而与非贫困农户相比,差距却有逐渐拉大的趋势。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陈宗胜  沈扬扬  周云波 《管理世界》2013,(1):67-75,77,76,187,188
借用非参数核密度方法,本文利用历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分组数据,绘制了农村最低收入户的绝对和相对收入分布图,详细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变动状况。研究发现,在农村绝对贫困逐步得到缓解(但最贫困人口数量似有所上升)的同时,相对贫困状况日趋恶化;贫困人口持续减少的"表象",主要是由于其测度标准即贫困线绝对值长期保持不变,或其增幅阶段性放缓造成的。换言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正是由于测量贫困的相对数值相应地下降,才保持了贫困率的逐步下降。对此,本文建议重视相对贫困问题,设定"相对贫困线"为贫困度量的另一把尺子,以便有效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相似文献   

20.
贫困生,一般定义为经济贫困,它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其中一部分已经由经济贫困转化为精神贫困,精神贫困生主要表现出一系列心理问题,乃至对学校教育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有针对性地作一些对策引导贫困生从思想和心理上脱贫,是提高人才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