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浔镇与湖丝贸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浙江湖州的南浔镇在历史上显赫一时,这个江南巨镇从南宋理宗年间兴起之后,历数百年久盛不衰.湖州是著名的蚕丝产地,明清两代号称“湖丝遍天下”,而南浔镇就作为名闻遐迩的湖丝的集散中心吸引着天南地北的客商,镇上商贾云集、店肆林立;其市场规模之大、经济地位之重要,在明清两代罕见其匹,直至清末民初,江南市镇纷纷衰落之际,它仍然是一个庞然大物.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湖丝贸易受国际市场萧条的打击,遽然衰退,南浔镇从此一蹶不振.近几十年来,南浔镇及其四乡早已丧失了在国内外贸易中举足轻重的经济中心地位.这种历史进程的回顾,其价值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现实的;不仅局限于南浔一地,而且带有某种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乡土电影30年,经历了由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前行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多元化发展的历程,从中折射出“乡村”在中国当代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变迁以及乡土电影的内在要求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在新形势下,乡土电影只有坚持现实主义路线、提升品质、培育市场,才可能实现良性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四象"的兴衰:一个江南市镇经济在近代的际遇与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以往对中国近代经济的研究偏于宏观而对基层尤其市镇经济变迁的研究则相对就少了.这个研究试图通过对一个江南市镇--浙江湖州市南浔镇--经济在近代的变化,反映出中国江南乡村经济近代化的一些信息与轨迹.文章主要分析南浔的富商即"四象"在南浔近代经济变化与发展的角色.主要结论是:该市镇的经济在近代的变化表明,一方面传统商业性江南市镇在近代的兴衰与丝绸的生产和贸易密切相关,而这时的贸易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了,另一方面近代工业也开始在市镇产生与发展,打下了现代意义的经济结构之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4.
黄娟  刘翔 《宁夏社会科学》2008,2(3):110-114
对19世纪20年代"生育节制"运动的继承和桑格夫人的再次访华促成了20世纪30年代"生育节制"思潮的高潮再起,使之不仅在理论上更趋完善,也在实践上有了新的进展,呈现出注重吸收别国经验、倡导政府角色转变、强调社会协调发展、引入人口理论和迈向实践等特点.然而这种高潮背后也暗藏着许多隐忧,并为40年代的衰微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5.
于濯 《理论界》2009,(3):172-173
法兰克福学派依据霍克海默20世纪30年代的提法,自我标榜其理论是"批判的唯物主义",后来马尔库塞称之为"批判的社会理论",奠定了其社会批判的理论基础.作为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学术研究组织,因其成员多为犹太人,所以纳粹上台后纷纷成为迫害对象,不得已而转移到美国,本以为摆脱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却难逃美利坚的文化操纵,因而对文化的批判成了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40年代的主题.本文力图以此为着眼点,从三个方面阐释大众文化的时代属性,并挖掘其得以形成的理论土壤,展示它继往开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军民 《兰州学刊》2006,32(7):33-36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村与城市二元对立的社会,农村社会的衰落与破产是阻碍近代中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以近代两位著名知识分子对西北社会的考察报告为切入点,较为深入地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西北边疆地区农村社会问题的表现及形成原因,并简要分析了甘宁青农村社会的衰败对20世纪30年代西北开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剖析派"的乡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伊始,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一、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达程度.在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现代化"一词.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思想界还曾从中国现代化的内外部条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现代化与政治的关系、现代化中"工业化"与"农业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现代化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但是,对现代化的真正实践还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9.
在1980年代后中国内地"重写文学史"的学术格局中,香港文学的历史存在潜在而强烈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较具包容性的社会空问接纳的左右翼文学格局挑战了以1949年为界形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970 年代后的香港文学与香港稳定的多元价值社会结构相呼应,以其在全球性背景下开始的多元化进程和雅俗课题上的突破揭示出20世纪后30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性.这些都根本性地拓展了中国内地学术界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思路,使之得以摆脱"中原心态"、"启蒙思路"等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遮蔽,建立起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文学互为参照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蔡志新 《江淮论坛》2007,(4):178-183
商人在南浔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中枢角色,不但从商业、工业、基础设施等层面主导了南浔经济的变迁,而且通过参与反帝爱国运动,支持反清民主革命引领了南浔近代政治的变迁,并对南浔教育、医疗、生活习俗的变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知识界对农工关系进行了长期的讨论。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知识界基本认为农业和工业缺少关联度,但是到了后半期,出现了农业和工业相倚相辅的思想。20世纪30年代,农业和工业相互促进的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在此基础上,知识界对乡村工业这一概念进行新阐发,提出了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等概念。20世纪40年代,知识界认识到农业和工业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提出了"平衡发展"的概念,对如何实现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近代珠江三角洲机器缫丝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代珠江三角洲机器缫丝业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衰落于20世纪30年代,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期中,它曾有过一段繁荣鼎盛的历史,它的发展带动着其他经济部门的成长,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演进的先行部门,对当时广东经济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浔镇起源于浔溪村和南林村,浔溪村因河流——浔溪流经此地而得名,南林村因寺庙——南林寺的修建而得名。浔溪村位于水陆交通要冲,南林村则有寺庙及其庙会的存在而汇集"七社人烟",由此到了南宋时期两村的工商业开始日益繁盛,市集也日趋扩大,从而导致了宋廷在淳祐末年,即1252年在南浔正式设官建镇。  相似文献   

14.
谭小雄  文学禹 《理论界》2009,(10):191-193
20世纪20、30年代乡村教育先驱们从事了一场探索中国教育如何与农村社会发展相结合,知识分子如何为农民大众服务的农村教育运动,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教育模式,这对高等教育通向农村有着深刻的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15.
韩云波 《江汉论坛》2002,20(10):82-86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20世纪初至20年代,以社会和道德改良为重要主题;20至30年代,以武侠和言情分别表现了彼岸和此岸世界的浪漫情怀;30至40年代,大后方通俗小说汇入抗战文学主流,沦陷区则以“逃往自由”的心灵隐痛表现了对社会人性的关切。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在与新文学的双向互动中,为“一个伟大写作传统”的出现作了充分铺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一翼。  相似文献   

16.
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对社会运动的研究开始在美国和欧洲变得非常流行.在这个社会运动兴盛的年代之前,大多数社会科学中关于社会抗议的理论都根植于一种经济学解释--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还是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都是强调经济上的不满.但是,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学者们开始逐渐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现代化理论的路径.开始发展关于社会抗议的新的解释理论.  相似文献   

17.
储丽琴 《学术论坛》2008,31(2):137-141
20世纪初期,包买制在我国乡村手工业尤其是若干手工业经济区中广泛存在.它是20世纪初期市场机会的扩张所诱致的制度变迁的产物.由于它的出现解决了农村工业生产中的技术、资金、品控和销售等重要问题,从而推动了20世纪初期农村工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随着市场环境的逆转,包买商制出现衰落,近代中国农村工业也由兴盛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8.
纽约知识分子是20世纪美国的一群重要的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作为群体的纽约知识分子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反斯大林主义的社会主义是他们共同的政治思想起点.但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国内、国际政治局势以及纽约知识分子自身地位的变化,他们的思想逐渐失去激进性,其中的一些知识分子成了美国新保守主义运动的重要力量,只有少数人还在坚持社会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19.
何刚 《江淮论坛》2009,(1):158-164
郭沫若及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焦点,各方论战者从理论引用、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古代社会性质的确定等方面对郭沫若古史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评述。论战中包含着合理科学的学术成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郭沫若古史研究的修正和完善,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本文力图侧重于从学术史的视野叙述郭沫若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从而部分还原其被遮蔽的学术面相。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主义已经和全球化并行成为世界两大主要趋势之一。本文着重对区域主义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脉络等三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概念上,主要有经济说、政治说、主观建构说和综合说四种关于区域主义的观点;在类型上,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区域主义分为刚性区域主义和软性区域主义,正式区域主义和非正式区域主义,封闭区域主义和开放区域主义,经济区域主义、政治区域主义、安全区域主义和货币区域主义;在发展脉络上,区域主义发展可以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60年代和20世纪8060年代和20世纪8090年代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