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59年4月19日马克思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曾指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以下简称《济金根》)的缺点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同时提出了要“更加莎士比亚化”的重要创作原则。在这里马克思把“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是作为文艺上两种对立的创作倾向来加以对比的。“莎士比亚化”意味着从现实生活出发,在文艺创作中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席勒式”意味着从主观观念出发,在文艺创作中搞唯心主义。在这封信中,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明确地表达了他  相似文献   

2.
“席勒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致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与“莎士比亚化”相对应的一个术语。马克思在这封信中批评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你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希望他要“更加莎士比亚化”。恩格斯于同年5月18日致拉萨尔的信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国内有关探讨文章大都认为“席勒式”是指席勒创作中的唯心主义倾向,是与莎士比亚戏剧的现实主义相对立的观念主义  相似文献   

3.
“席勒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一八五九年分别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提出来的。尽管马恩在写这两封信前未作任何意见交换,但他们在批评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时,意见那么惊人地一致,他们指出,拉萨尔剧本的最大缺点,就是未能“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马恩在这里为什么都将“席勒式”和“莎士比亚化”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4.
这几年来,有关“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研究论著及高校教材的注释,日益多了起来.但是,什么是“莎士比亚化”?为什么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还要求拉萨尔“更加莎士比亚化”?这一创作主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席勒式”的缺点,到底应该怎样解释?为什么马克思要把拉萨尔在历史剧创作上的最大缺点和他外交路线上的错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认为仍有认真研究、准确阐释和展开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一拉萨尔创作《弗兰茨·冯·济金根》剧本,缺乏现实主义精神。马克思指出:“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恩格斯指出:“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马克思关于“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提法,与恩格斯“不应该”“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的提法含义相同。“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对莎士比亚创作思想、创作特征的高度概括。莎士比亚从客观社会生活出发,遵循艺术规律,按照现实主义文艺的整体构思,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6.
一八五九年四月十九日卡尔·马克思在伦敦给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讲到:“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是马克思对拉萨尔所写的历史剧《弗朗茨·封·济金根》的批评,也就在这封信里明确地提出了“莎士比亚化”的艺术主张。同年五月十八日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给拉萨尔的信中也讲到:“我认  相似文献   

7.
“席勒式”,是马克思1859年论及拉萨尔的悲剧《济金根》时首先提出的。它涉及艺术创作中艺术与政治、艺术与生活、艺术特征等一系列原则问题,因而,历来就受到普遍的关注。本文试图就“席勒式”的本质及其根源,它与席勒创作的关系等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围绕着历史剧《济金根》而展开的论战,实质上是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在文艺理论上的一次重大斗争。拉萨尔在剧本序言里故意贬低莎士比亚而抬高席勒,实际上是否定唯物主义的文艺观而鼓吹唯心主义的创作原则。针对这种“美学信念”和创作倾向,马克思首先批评说:“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①。恩格斯继而指出:“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中,对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存在着不同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解释主要从对立的矛盾、美学范畴、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人物形象、典型和艺术思维等角度对“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进行了分析,并构成了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文内凡未注明出处的马克思的话均见此篇)里.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问题.他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这段话虽然常常被人引用,但对它作完整、准确解释的极少,有的甚至是错误的.本文试图对这段话所涉及到的几个问题作些诠释性的分析,以利于形象思维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作品的“思想深度”? 在一百多年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就提出了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3页)。这一段话,提出了无产阶级的美学思想,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所要求的政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写道:“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掌握的。”这个思维着的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是指政治经济学掌握世界的方式,它不同于从艺术上、宗教上、实践一精神上对世界的掌握的方式。从德文原文看,“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是三个并列成分,作为形容词共同修饰名词“掌握”的。而政治经济学掌握世界的方式,同哲学、理论及其他社会科学对世界的掌握是一样的。因此这里谈的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思维方式,即哲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掌握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二) 关于“勿侵略文艺”、反对“将文艺堕落为政治的留声机”的问题。瞿秋白同志曾在《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中指出,“自由人”胡秋原“他已经肯定的认为艺术不应当做政治的‘留声机’”,“他劝告一些政治派别说:‘勿侵略文艺’”。十分清楚,胡秋原的这一主张的实际意义是说:真正的艺术是脱离政治的,他反对将文艺作为“阶级的武器”。当胡秋原的反对“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的理论受到“左联”的同志驳斥之后,胡秋原辩解说:“马克思严厉地劝拉萨尔创造戏曲,‘要仿效莎士比亚,不要仿效席勒,不要将许多个性,变成为时代精神之喇叭……’。不要当喇叭,就是说不要  相似文献   

14.
<正>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观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的思想,这就是对人物性格作“卓越的个性刻画”。一八五九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別致拉萨尔的信中,都提出了必须重视人物描写的个性化问题。马克思针对拉萨尔剧本中济金根“被描写得太抽象了”的倾向,要求他“更加莎士比亚化”;恩格斯在肯定拉萨尔对教皇使节和特利尔大主教“这两个人物的有代表性的性格作出卓越的个性刻画”,“在济金根和查理的那场戏中对性格的描绘也是很动人的”同时,也进一步指出:“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在今天是不再够用的,”从而要  相似文献   

15.
人类掌握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式、多层次和多维度的。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类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一般有宗教的、实践——精神的、艺术的和哲学的四种基本类型。我们是不大容易理解数千年前我们的先人是用什么方式去掌握和认识世界的。在《周易》用什么思维方式掌握世界的问题上,传统的观点认为,《周易》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不言而喻是用辩证哲学思维方式掌握世界。近年来,学术界对此进行很多的有益探讨。有论者提出,《周易》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是“取象思维”和“整体思维”;有的则认为是“实  相似文献   

16.
搞清马克思关于掌握世界的方式,无疑将对我们从事学术理论研究的思想方法有很大启示。 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通过“人的历史发展”总结人们掌握世界的方式说:“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52页),主要是说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从  相似文献   

17.
(一)审美掌握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人类社会实践内容展开的丰富性,决定了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多样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他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维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相似文献   

18.
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的新视野──读《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掌握》王汶成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文艺思想体系中,艺术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等观点,长期以来一向被人们反复强调,而马克思在《导言》中提到的“艺术是掌握世界的...  相似文献   

19.
文艺是社会的精神生产,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很大的认识和审美的社会功能。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一生十分重视文艺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早在青年时代,马克思就认为希腊人是用“艺术锤子把自然打碎的”,1842年,从《莱茵报》时代的早期活动开始,马克思就十分强调作家对社会的贡献,重视小说和诗歌给人的感染力量,呼吁提倡文学事业。六十年代,他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文艺作为“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同科学的或理论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并列。到了八十年代,他在写的关于巴枯宁的一些笔记中,把文学列为“已经获得的生产力(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提出了关于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的问题。对此,近几年来许多同志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在书中缺乏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