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实施办法》,对琼州学院2007级黎族大学女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各项指标进行了追踪研究,揭示了黎族大学女生体质健康情况变化规律,对如何提高黎族大学女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国民体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及统计补漏法和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探讨了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甘肃省成年人体质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体质"假说"。结论认为经济社会发展对成年人体质(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对成年男女体质及体质各要素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而直接和间接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成人体质的影响是通过后天因素实现的,"假说"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3.
以福建工程学院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体育俱乐部对大学生体质变化的影响。首先通过总体数据分析了体育教学俱乐部制实施的效果;其次,以单项大学生体质变化情况说明显性课程教学效果,多数指标增长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城市居民体质水平的改善和增强既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通过对佳木斯市城市居民体质发展状况研究,旨在了解佳木斯市城市居民的体质指标与国民标准体质指标的差异,分析形成差异的因素,掌握佳木斯市城市居民体质现状、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充实并完善佳木斯市居民体质检测系统和数据库,为长期动态观察佳木斯市城市居民体质状况奠定基础,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有关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许绍哲 《阴山学刊》2006,20(2):65-66
根据对温州市各所高校新生入学后的体能测试结果的分析比较,温州市高校生源普遍存在体质情况较差的情况,与国家整体的平均体质标准相比也较低,因此入学以后学校也面临更艰巨的任务来提高学生的体质。本文通过对高校新生体质现状调查研究,分析温州市当代高校入学新生体质状况,以期能为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学生体质现状与现代生活方式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0年国家对全国大学生体质现状进行分析调查,得出了男大学生体质状况很差,女大学生体质状况较差,女大学生的体质状况略好于男大学生。通过分析生活方式对体质的影响,得出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学生的体质。提出了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改变大学生体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试图从胎龄、喂养方式、儿童自身生活习惯等几个方面对儿童体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对改善儿童体质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依据2007级~2011级浙江省部分高校新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数据,对他们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进行连续五年的动态变化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11级高校新生体质总体状况好于往年,但部分指标波动较大。通过掌握近五年高校生源体质健康动态状况,对加强青少年基础教育至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衔接,深入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更有效地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根本目标有重要意义,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部门掌握浙江省高校生源的体质状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育、卫生界科学工作者对学校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对黎族大学生体质的调研还较少,尤其是连续长时间的观察、研究,至今尚未见过报导.而近年进入大学就读的黎族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占较高的比例.本文试图从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三年对海南琼州大学(原通什师专、通什教育学院)一年级黎族大学生进行八年的体质调查分析,旨在观察、了解和研究黎族大学生体质的逐年变化规律、特点,为海南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制定体育教学计划、方案;课外体育锻炼和改善卫生保健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依据2003—2012年浙江树人大学实施学生体质测试指标数据研究发现:学生体质于2003—2006年呈下降趋势,2007年后逐步止跌趋稳,男生身体形态和部分指标略有上升.2010年学校实行体育课程俱乐部改革,对学生体质略有促进作用,但合格率和优秀率仍徘徊不前.因此,必须加大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改革力度,逐步推进学生体质整体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在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下,两者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差异性。本文指出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使各民族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实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始于清代,经民国、伪满、解放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后成为我国公民。在这一过程中,朝鲜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道,在开发东北边疆和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患难与共,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和不可分割的关系。朝鲜族人民不断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我国56个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3.
西南边疆跨境地区,历史积淀非常深厚,有着非常稀有和珍贵的人类文化资源。舞蹈作为文化的特殊形态,在这里的遗存极为丰富。无论是原始舞蹈形式的遗存、还是原始观念在舞蹈中的遗存,都充分地证明了民族舞蹈与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原生态文化性特征,是民族舞蹈文化构建中的核心要素。研究区域自然生态给予民族民间舞蹈之种种影响,是真实地把握一个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在生成本质规律的关键,不但可以从中探究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历史动态特征,也可以找到与舞蹈相关的其他文化上的关联,是研究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教育一直都实行着特殊的优惠政策。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是由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民族地区和民族的特殊性主要受到自然、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到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再到新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特殊阶段的演变,但其中的特点却是十分明显的,即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把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一系列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的政策;另一方面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其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在贯彻这一成功的经验的同时,更多地应该关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内部的语言与文化等特殊性问题,进而使民族教育从数量发展模式阶段迈入质量发展模式阶段。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我国散居民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 《学术探索》2011,(5):64-69
散居民族是相对于聚居民族而言的,指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或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内,但不是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散居民族工作是我国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20年来,国内学术界已有相关论著从散居民族的概念、概况、政策法规、权益保障、散居民族工作、民族乡工作、城市民族工作等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各地在民族工作实践中也积累大量的经验,促进了散居民族的平等、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沙文涛 《学术探索》2012,(8):96-100
戴季陶长期重视和关注边疆问题,曾亲身参与一系列的边疆治理活动,对边疆问题提出了不少具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从中国国情和自身经历出发,根据边疆的情况和国民党统治的需要,将孙中山思想加以改造并糅合到自己主张里,从而形成了较具特色的治边思想。其治边思想内涵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内容。同时,其治边主张考虑到中国国情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将中国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及边疆现状与其治边策略相结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此外,戴季陶还十分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在吸取历代王朝治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治边主张,使其治边思想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一批著名的民族语言学家来到大后方昆明工作。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云南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调查研究成果,从而对我国民族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族际通婚即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促成民族融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之一。在我国,族际通婚主要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相互之间的通婚联姻两种基本类型。本文谨据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族际通婚的历史渊源,汉晋之世夷汉通婚的"遑耶"制度,以及南诏、大理时期和元明以来的族际通婚的历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与社会功能,进行探索讨论和归纳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立足于民族村寨的特色经济发展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以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为表征的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既是民族乡村特色经济构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民族区域社会经济和谐互动发展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20.
潘先林 《学术探索》2007,2(4):95-103
本文从中国近代史学对民族史的研究、中国民族史学对近代史的研究两方面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的成绩与不足,认为近代史和民族史学科界线分明,较少交叉与对话,同时影响了两个学科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民族史视角"观点,主张从我国多民族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