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作出新的部署,对进一步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及基层民主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体现的基层民主,其与基层治理相融相生、有机复合,能够以人民精神为基层治理嵌入人民性,有助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切实提高社会政治认同,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进而全方位促进基层善治的实现。在基层治理中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要以改革完善基层人大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发展决策民主和实现民生民主为主要抓手。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在落实,未来要进一步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基层治理互促互进、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2.
治理民主是基于西方自由民主和中国民主实践探索所提出的一种新概念和新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人民主权”民主理论指导下,通过改革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培育社会自主力量、发展协商民主以及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等举措,拓宽了治理民主场域,丰富了治理民主形式,并完善了治理民主规范,使国家有效治理与人民权利保障得以相互推进。经验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治理民主探索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并不断完善改革探索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与公民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也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表决是人大行使国家权力的一个重要法律程序,表决方式直接关系到人大权力和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温岭市的"票决部门预算"以民主恳谈为载体,通过协商民主和代议制民主相结合将预算权的价值问题转换成程序问题。从程序上看,其经历了"征询预算—审议预算—修编预算—票决预算"这一系列的过程与步骤。在"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票决部门预算"见证了表决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这对人大监督乃至人大制度建设无疑都具有实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地方民主的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浙江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和澳大利亚塔斯玛尼亚大学政府系主办的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地方民主的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1月18日至21日在浙江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约50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围绕"协商民主理论"、"中国政治改革与协商民主"、"西方社会中的协商民主"、"中国农村的协商民主实践"、"中国城市的协商民主实践"、"如何推进协商性制度建设:实践者的看法"等主题展开热烈而深入地讨论,碰撞出了许多思想火花.现将大会发言与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协商民主兴起于西方国家,代表了民主的最新发展。公共决策听证制度与协商民主有着内在的关联性,是协商民主的制度实践形式。根据协商民主的理论要求,质证和辩论环节应作为听证会程序的核心环节。但是,现实中诸多原因造成了听证会质证和辩论环节的有效性不足。应从听证会的程序设计、听证代表的遴选机制以及专业化的听证主持人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善我国公共决策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3,(9):175-179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西方国家为克服代议制民主的弱点,主张以"对话为中心"的协商民主替代"以投票为中心"的选举民主,发展出一种强调公民直接参与公共决策的协商民主理论。考察协商民主的理论发展逻辑,可知协商民主的功能兼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双重性。为此,要健全我国协商民主制度,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的先进经验,推进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机结合,有效克服西方"选举—竞争"式程序民主的内在弊端,不断完善主要以"选举—合作"为实质内容的人民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7.
政协协商向基层拓展,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和探索。四川政协搭建了“有事来协商”平台,通过组织各种小微协商活动,践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挥了政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政协职能拓展对于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和优势。政协协商向基层拓展,应厘清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边界,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推动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8.
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既是一个协商民主理论自洽的实践检验过程,也是一个协商民主模式与既有治理格局调适的过程.通过从内在的理性基础和外在的权威关系两个层面考察表明,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逻辑在于如何以组织化治理模式去拓展理性的包容性基础与整合化程度、提供精英与大众的理性互动的结构载体,具体的制度变迁则可以通过"吸纳-整合-重构"的路径实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改革逐渐迈入深水区进入到了攻坚期,改革举步维艰。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研究来探讨我国民主政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形式,加快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中国特色基层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实践形式的一大创新,对于保证国家安定和长治久安实现国家治理的民主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分层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商民主致力于建立多主体间平等沟通的平台和机制,使人们在浓厚的民主参与体验中实现个体偏好的转变和汇聚,而非简单甚至粗暴的"被代表"和"被聚合",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协商民主实现了对传统民主形式的超越。作为一种民主范式,中国式协商民主应基于系统性和统驭性的视角,通过顶层政治构建重塑协商民主的制度基础,中层政策创制提升协商民主的主体效能,并以基层治理民主开辟协商民主的实践进路,从而以多元化、多中心的社会治理模式有效应对现代异质性社会的复杂治理需求。  相似文献   

11.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制度化建设为基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表征的协同治理过程,其中,民主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治理模式,它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在协商民主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治理主体上遵循"党的领导与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相结合的逻辑;在治理过程上遵循"法治化治理与民主协商治理"相结合的逻辑;在治理评估上遵循"效率化增益与公平性分享"相结合的逻辑。沿着以上三重逻辑,以参与式协商为内容、以制度化协商为方向、以效能型协商为旨归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如自由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所占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自由主义的民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现在仍然是"正统"的民主模式.然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认为自由主义民主下的政治是"为了私人利益而从事公共事务的行为".协商民主理论通过对自由主义民主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反思,以讨论作为主要手段,对自由主义民主进行补充和修正,将公民社会和国家联合起来,形成一种有活力的协商政治以推动民主价值的实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协商民主的中国视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陶文昭 《学术界》2006,3(5):76-81
20世纪末期兴起的协商民主,在弥补传统民主缺陷,提升民主品质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民主理论和实践的一个热点。中国历史传统中蕴藏比较丰富的协商民主资源,现代革命和建设中创造性地进行了协商民主的实践。在新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之中,重视和积极发展协商民主,探索协商民主的新形式,并将各种民主形式结合起来,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2015,(4)
协商民主研究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和实践基础。它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当代西方社会现实和民主实践危机,是对近现代西方民主理论成果的承继和扬弃,在理性理论的支撑下发展,并在理论批判中逐渐明晰。国外协商民主研究在纵向上呈现出一条不断演进和深化的脉络,在横向上则表现为流派林立,观点多元。协商民主的研究内容主要偏重于"结构议题"和"实践议题"两方面:"结构议题"包括对协商民主规范性、结构性的探讨,试图阐明"什么是协商民主"、"理想的协商民主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协商民主"等基础问题;"实践议题"则主要依循协商民主的基本理念作出相关设计与实践探索,注重对协商民主的实证性考察,以期回答"协商民主实际是如何运转的"、"我们应该如何推行协商民主"等命题。  相似文献   

15.
协商民主是基于人民主权原则和多数决原则的现代民主和治理形式,是以公共利益为价值诉求,通过理性平等地协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政府决策与政党执政以合法性的过程。为此,要将涉及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辩论机制有效纳入协商民主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体制和机制,实现由政策性协商向制度性协商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6.
《文史哲》2014,(3)
协商民主理论是在对选举民主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理论内涵在于恢复古雅典民主历史中的公民身份,重视沟通与共识,强调公民参与到协商和讨论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并且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实践。与选举民主强调票决不同,协商民主是一种以对话为中心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都是以不同的形式落实人民主权为目标。虽然协商民主提供了一个对选举民主进行检验和批判的标准,但两者的地位是不同的,协商民主不能取代选举民主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结合中国国情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价值,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创造的一种重要民主形式。而社会资本是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坚强基石。信任、互惠、参与是社会资本和协商民主共同推崇的基本理念,协商民主的运作离不开协商主体之间的互信、合作、参与、宽容。通过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借助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建立公民之间的互信关系,积极培育社会资本,可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良的土壤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协商治理:一个成长中的新公共治理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敏 《江海学刊》2012,(5):137-143
协商治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形成的一种新型公共治理范式,主张公民通过一定的公共协商程序进行理性参与进而在公共治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协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来源于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在公共治理领域的应用以及一些原发性的民主治理创新,它遵循民主治理的理念,并追求公共治理中的民主真实性、更好的公共理性与公共政策的合法性等非效率性价值,因此协商治理的出现是一种治理的民主范式变革,并以此区分于其他公共治理范式。协商治理在现实实践中有多种形式,并产生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与全球性的示范效应。基于实践中民主治理的需求以及特有的治理理念,协商治理可以成为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治理范式。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乡村协商民主是探索、建立和发展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产物,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质属性,与西方协商民主具有根本差异。社会主义乡村协商民主经历了从肯定乡村协商是一种民主形式到确立乡村协商为一项民主制度的过程,是与相关政治制度既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社会主义乡村协商民主以马克思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为灵魂,以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为底蕴,以协商为核心价值,其在乡村社会生活中功能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乡村协商质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是体现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民主政治实践模式,是超越资产阶级狭隘性的人民民主,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优势。权力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形成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人民性的三维结构。权力主体的人民性要求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必须坚持"权为民所有、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察";实践主体的人民性强调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实践主体,强调协商民主实践参与主体的广泛多元性、参与层次和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及参与过程的真实性;价值主体的人民性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的利益和价值诉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人民在协商民主实践中的价值创造主体、价值评判主体和价值共享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