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ORC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会保留特定的ISNI识别码给学术研究者,并由独立机构管理。研究者可以创建与拥有自己的ORCID识别码。ORCID提供两个核心功能:用于获取唯一标识符和管理活动记录的注册系统;用于支持系统间通信和身份验证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相似文献   

2.
博士生“研究者”身份意识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者"的身份意识有利于博士生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科学责任。学术研究是博士生身份意识的原点,但目前我国博士生"研究者"身份意识的缺失,导致了博士生身份定位模糊、学术使命缺乏等问题出现。为此,应该大力倡导博士生以学术为志业,以此还原博士生的研究者身份,唤醒他们的研究意识。  相似文献   

3.
民族志一度是研究者专业生产他者知识的手段与途径,但在反思传统与顺应新潮流——互联网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一直以来研究者自己也是民族志的研究对象,互联网兴起之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研究者的身份发生了显著转变:由自己是主体,被研究者是他者,转变为双方是平等的交互主体;由认识主体转变为实践主体;由主动的实践者转变为静默的潜伏者等.网络民族志中研究者身份的变化,为新的研究伦理关系的出现开辟了道路,即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既是学术研究的手段,也是学术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汉明矩阵提出了一种新的同构识别方法,此方法首先以连杆邻接矩阵为已知量导出汉明矩阵,然后计算汉明矩阵的平方阵且将平方阵的主对角线元素置为零,接着求解该平方阵的特征值,最后将特征值与拓扑因子的乘积求和得出运动链拓扑图的同构识别码(Recognition code,RC)。此识别码是运动链拓扑图的一个不变量,它不随着图中顶点标号的变化而变化。若两拓扑图的同构识别码相同,则它们是同构的,否则是异构的。此方法的有效性已通过实例得以证明。这种方法简单、高效且便于计算机编程,为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同构识别提供了一种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夏目漱石在文学意义上关系隐微,但又不可小觑,他们思想上、文学上的异同取决于客观(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主观(知识分子的禀性)两方面因素。从客观上看,“自下而上”的五四运动的不彻底性和“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的轻率性分别构成了“当事人”身份鲁迅和“后来者”身份的夏目漱石的文化背景。从主观上看,人文批判型知识分子的禀性使得他们都经历了心理的挫败,不同的是,鲁迅仍以飞蛾扑火的精神投入到新一轮的搏击中,而夏目漱石则步入心灵的禅院,以期在静思默想之中获得心灵的宁静。  相似文献   

6.
来稿须知     
一、本刊是开展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注重学术创新,勇于理论探索,欢迎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惠赐稿件。高品位、前沿性文章本刊将优先刊登,并实行优稿优酬。二、本刊采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及《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敬请作者来稿中提供如下信息:  相似文献   

7.
来稿须知     
<正>一、本刊是开展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注重学术创新,勇于理论探索,欢迎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惠赐稿件。高品位、前沿性文章本刊将优先刊登,并实行优稿优酬。二、本刊采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及《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敬请作者来稿中提供如下信息:  相似文献   

8.
来稿须知     
一、本刊是开展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注重学术创新,勇于理论探索,欢迎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惠赐稿件。高品位、前沿性文章本刊将优先刊登,并实行优稿优酬。二、本刊采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及《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  相似文献   

9.
来稿须知     
一、本刊是开展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注重学术创新,勇于理论探索,欢迎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惠赐稿件。高品位、前沿性文章本刊将优先刊登,并实行优稿优酬。二、本刊采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及《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  相似文献   

10.
来稿须知     
<正>一、本刊是开展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注重学术创新,勇于理论探索,欢迎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惠赐稿件。高品位、前沿性文章本刊将优先刊登,并实行优稿优酬。二、本刊采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及《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敬请作者来稿中提供如下信息:1.摘要与关键词。中文摘要3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  相似文献   

11.
人文知识分子作为现代性过程中的产物存在着身份认知的危机,他们的批判性身份想象是从近代延伸到现代一个座架性的假设。实质上,知识分子的批判性并不完全是他们合法性存在的依据,相反是社会权力的需要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和被社会接受状况,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就在于对政治治理性的重要作用,存在的空间就是处于联系私人领域和国家权威领域的中间地带——公共领域。但另一方面,进入公共领域的知识分子又如何可以独立地批判呢?目前,人文知识分子面临着身份的困扰,站在了知识分子的批判性/实践性双重维度的身份想象互相缠绕的路口。  相似文献   

12.
受社会心理学社会身份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启发,跨文化传播学将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发展为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唐纳尔·卡鲍尔(Donal Carbaugh),玛丽·简·考利尔(Mary Jane Collier)以及麦克尔·海克特(Michael Hecht)是三位研究文化身份的跨文化传播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诠释学派学者(interpretive scholars),其理论主要强调了身份认同过程中传播的中心性,身份演绎中自我和社会环境的动态互动性,以及由多重性、多维度、多变性组成的身份复杂性。总结梳理了这三位主要学者关于文化身份的理论,并进一步反思文化身份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行动中的土匪 ———来自盗区民族志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入20世纪初豫北盗区,以青春结帮的传记方式,反思何为土匪.关注青春结帮冲破庇护政治,获得精英合法性的过程.与以往的研究"地理决定论"不同,虽然也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因素,但更为关注青春结帮的成员作为生命个体经历的挫折和进取环境,因此,青春结帮的自我认同就穿插了三种声音或三种视线:(1)青春结帮成员从被抛弃的身份到承认政治的抗争;(2)研究者带着自我的身份危机移情到他者的行为叙事中;(3)盗区村民对外部命名从区隔到认同过程中所隐含的反抗和反省.这三种声音在青春结帮的身份困境中相互映照,汇合为主观认同,勇敢地表达了对社会正义超越世俗偏见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历来研究者认为,熊大木以小说编创者兼书坊主的特殊身份对明代小说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陈旭东先生《熊大木身份新考》一文,认为“熊大木作为书坊主的说法是不成立的”。遗憾的是,陈文立论并没有以过去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观点虽有新意,但无更有说服力的文献材料可以举证,熊大木书坊主的身份尚难动摇。  相似文献   

15.
慢性病有病因多、发病率高等特点,并且在老年群体中已成为常见病之一,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受到很大影响,以前的大多数研究者关注的是慢性病的药物治疗疗效。近些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改善老年慢性患病者的生活质量。现就国内外研究总结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身份可以分为第一身份和第二身份。第一身份是人的职业 (职务 )身份。第二身份是指人的文明身份。第二身份具有直观性、不确定性、光环效应和易感性等特征。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注意第一身份和第二身份的协调一致发展 ,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7.
近十五年来,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研究成为我国学界的热点问题,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1)大众传媒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承担者,其内涵被进一步明确,外延进而拓展,但电视仍然是被关注最多的大众媒介。(2)对于社会化的承受者——儿童,研究者已开始关注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之下儿童媒介接触及其影响的比较研究,但盲聋哑等特殊儿童的媒介权利尚未被涉及。儿童在大众传媒中的主体地位开始受到关注。(3)大众传媒影响儿童社会化内容的研究,以道德社会化问题居多,媒介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开始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8.
从梅因著名的论断开始,阐述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并着重从政治、经济、思想上论述我国正在开始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变,并提出在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变过程中,我们青年应该具备的几个意识。  相似文献   

19.
消费文化背景下媒介女性符号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较长时期以来,大众文化研究者们对媒介女性形象(符号)给予悲观、否定的解读。作者认为,导致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突破“生产者中心”的传统观念。作者指出,我们的语境已从“生产者中心”变成了“消费者中心”,认为在消费文化背景下女性文化身份已发生了从边缘到中心、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的变化,媒介女性符号的解读也应该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得到积极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设计的逻辑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研究设计具有自身演绎的内在逻辑,遵循着科学研究的基本路径和方法要求。增强方法意识、提高方法素养,加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学习,应该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必修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在科学研究和项目设计中,应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科学研究方法,遵循科学研究和项目设计的内在逻辑,用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指导自己的科研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