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5 毫秒
1.
范伯群的新著<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是按照历史推进的线索和通俗文学发展的周期来建构现代通俗文学史的科学体系的.作者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萌发一直写到20世纪40年代雅俗融合的新市民小说,把通俗文学的发展轨迹系统地梳理出来,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流变过程.作者指出知识精英作家是借鉴革新派,通俗文学作家是继承改良派,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的萌芽与小说转型的任务主要是由通俗文学来承担的,并提出了"都市乡土小说"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传媒通过议程设置等特点介入了文学批评,通过与通俗文学的通俗性必然的联系改变着通俗文学的样态,也迫使文学体制思考如何在大众传媒语境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2009年关于金庸加入中国作协的争论让我们不得不认清这样一个道理:在大众传媒全面介入文学的今天,文学应当坚持人文关怀的立场,保持自身的审美维度和独立精神;媒体则应当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为文学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虽然就源流而言,主要是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但在20世纪前半期整个中国文学向现代迈进的过程中,也注意吸取西方通俗文学的艺术经验。程小青的侦探小说《霍桑探案》是对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的模仿借鉴,《霍桑探案》中的侦探形象塑造、主角配角的设置、正面侦破案件的情节模式、侦探助手讲述破案过程的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等,均是对《福尔摩斯探案》全方位的模仿。徐訏的新市民小说明显受到英美通俗小说的影响,他的异域传奇言情题材与西方的哥特小说有一定的相似性;1943年出版的畅销小说《风萧萧》讲述抗战时期的多角恋爱与间谍故事,汇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间谍小说的潮流。两位作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吸收西方现代通俗文学艺术经验中建立了自己的独特的叙述模式,从而完成了对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超越,使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完全汇入了世界潮流而获得的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如何把现代通俗文学整合进现代文学史,长期困扰着学界。在具体的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分别论述易、整合入史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立足于学习西方进行“借鉴革新”的现代知识精英的文学史构架,对侧重于面向传统进行“继承改良”的现代通俗文学的排斥。然而扎根于本土资源,面对中国问题,现代通俗作家在五四之前的创作已经展现了改良社会、提倡科学与人权等现代启蒙主题,在五四之后也展开了对现代激进思想如“非孝”等的反思。现代通俗作家已经扮演了启蒙先行者的角色,现代通俗文学已经开始“现代化”。因此有必要修正过去以“知识精英话语”为主导的现代文学史,以开放多元的心态,进行认真的学术研究,解决现代通俗文学的入史问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有四个鲜明特征:随中日关系而变化,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大,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并重,译者个人因素突出。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在词汇、观念、形式、题材等方面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雅、俗文学概念的争论是当前学界一个见仁见智的热点问题.对通俗文学作出一劳永逸的定义是不切实际的,可以结合文学史的流变从雅、俗分裂、融合的过程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形成原因,即雅、俗的起源与功能;美学风格;文化权力和意识形态;大众传媒的冲击;文化批评的转向.梳理这些流变成因有利于为通俗文学理论的建立打下基础,从而更好地推进通俗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求,笔者认识到教材<通俗文学十五讲>用以确定叙述对象的文化视角有失缺失.如果要真正把握中国20世纪通俗文学的所谓真相,多视角的引入和参与中的互见是必然的,市民文化之外加以政治文化和媒介文化的视角,可以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诸多现象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成立的基础,是它的现代性。现代性并非单数。世俗现代性,包含了较多的民间和传统的因素,强调文学的娱乐消费功能。当它从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那里取得话语主导权以后,就会要求把通俗文学纳入现代文学史,从而突破现代文学的"五四"上限。这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解构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存在的基础,二是造成处理通俗文学与知识精英文学关系的困难。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性的文学,其"五四"上限不宜突破。在坚持现代性标准的前提下,中国现代知识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两翼"舞动,共同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不从这样的战略性眼光看问题,急于突破学科的边界,有可能走向学科的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是一部富有思想和创新的力作,是我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路途上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分析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上的名编辑赵苕狂入手,分析了其所编辑的《游戏世界》、《侦探世界》、《红玫瑰》等期刊杂志的兴衰。从这些期刊杂志的办刊方针、风格的分析之中,评析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价值取向和艺术取向,以及赵茗狂对现代通俗文学发展的作用。另外,本文还分析了赵苕狂的主要作品《典当》、《胡闹探案》等的得失。  相似文献   

11.
针对1930年代中国武侠小说的激烈批评,其实质是新文学阵营对通俗文学的"政治压倒审美"式批判,动因是新文学对通俗文学读者群的争夺,引出了新文学必须善用现代传媒、实现文学大众化的重要课题.在政治功利与审美追求、"社会影响"与"品格操守"的二律背反中,瞿秋白结合苏俄普罗文学经验,提出了政治化与大众化并举的新思路,旨在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中国武侠小说在"反武侠"动力机制的作用下,积极调整,不断前进,批评是永葆其活力的悖论式法宝.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现代大众传播不仅影响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还影响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审美状态.从报纸、出版业、电影艺术等不同方面,现代大众传播催生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产生,影响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走向、表现形态,使之更具有了大众性.但是,它也带来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新闻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媒对现代文学俗体化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众传媒的兴起在传播方式上颠覆了古典文学的传播模式,为文学生态的变革奠定了基础。大众传媒催生了现代文学俗体化变革。从外部讲,大众传媒刺激着文学生态的变化,促成了作家创作群体的变化、文学作品的商品化、化雅从俗读者群的建立。从内部讲,为了能在大众传媒时代求得发展空间,文学内部也适时地与媒体联姻,语言俗化、文体俗化。文学外部生态的变化与文学内部的俗化革新,两股力量的聚合促使了文学俗体化趋势的形成。因而,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现代文学就进入了俗体化时代。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在不同媒介形态中的呈现方式并不相同。口头媒介时期,其主导文化是民间文化,大众文化呈缺席状态。印刷媒介时期,近代通俗文化兴起,但相对朴素平实。电子媒介时期,现代大众文化泛滥,经过视觉文化的包装之后则更显嚣张。数字媒介时期,大众文化融入媒介文化之中,仿佛隐而不见,却又无处不在。大众文化与不同媒介形态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大众文化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不断变化的大众文化又呼唤着研究者在问题意识、理论框架、研究路径等方面做出调整。面对当今更加复杂的文化格局,从大众文化研究转向媒介文化研究或许不失为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传播媒介对文学的消解直接导致了文学诗性空间的萎缩.这主要源于现代传媒从启蒙到操纵转换时所拥有的文化权力,具体表现为对读者、作家、语符化文本的全方位渗透与侵蚀,并用"新说法体系"和"霸权话语"建构了独享风流的"传媒文本".但作为"边缘存在"的文学的式微并非一定会导致文学的消亡,相反可能是一个重构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坛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认为,"王朔现象"是大众文学在新时期发展的产物,体现出了现代大众文学的特征,显示了中国大众文学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活力,代表了当今大众文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的大众文艺从 2 0世纪第一个十年起步 ,逐渐发展壮大 ,并成长为中国现代新文艺的主流。究其原因固与大众文艺同社会、时代的紧密贴近相关 ,而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精英集团的殷切关注和积极参与 ,以及党的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激活了大众文艺的肌体 ,框正了大众文艺的发展方向。大众文艺的演变轨迹也深刻地启示着我国当前的文艺建设。  相似文献   

18.
精英文化渗透着历代文化精英思想的精华。中国戏剧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占领主流地位。在文化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大众文化的出现,合拍于大众传媒与商业消费,对传统文化的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巨大消解,中国戏剧呈现出焦虑与失宠的现状。对此,应从现代主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各自的内在属性、接受者角度及两者的兼容性方面,进一步阐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