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吊白块又称雕白块,是有机化合物,化学名称为甲醛次硫酸氢钠,白色块状或白色结晶状粉末。是一种工业用漂白剂,印染丝绸用的工业原料,有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 ,这是至今并不明晰的问题。当时的人们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 ,这就难免导致后来的种种误解和曲解。本文认为 ,从中国的现代化历史看 ,新文化运动是政治变革完成之后的一场思想文化补课 ;从中国与世界文明主流的关系看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运动 ,也是中国与世界文明主流全面接轨的运动 ;从新文化运动的价值选择与努力方向看 ,它是一场人的解放运动 ,又是争取人的独立、自由与权利的运动  相似文献   

3.
电脑“病毒”是一种专门设计的破坏性程序,它可以自动复制而且象瘟疫一样地在计算机网络扩散开。如同病毒悄悄侵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一样,被某些人偷偷存入网络的电脑“病毒”也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潜入某些计算机系统后为非作歹的。目前已发现多种电脑“病毒”。比如有一种“病毒”,可导致“白痴症”“它可将存贮的大量数据及程序瞬间被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1957年12月3日刊载了吕荧的“美是什么”。文章分三部分,除了第三部分有关一些历史和文字学的问题,我没有做过详细研究,因此不能发言外,对于其余两部分,我以为值得探讨。“美是什么”,问题首先这样提,很好。我也认为,必须解决美是什么这样的标准的问题,然后才能考察自然、社会、艺术等现象是美的或不美的问题。就象先得知道“沸点”是摄氏100度,然后才能科学地判断水开不开的问题一样。“美是典型”。这样的答案,的确错了。因为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分析了制约人们继续追问"艺术是什么"的原因,梳理、评析了前人关于"艺术是什么"的解答,从本质研究"多解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艺术是对于有意味的图谋的尚美求新的表述"的观点,并对这一新解的包容性、排它性和引导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又指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束脩”与“志于学”是否存在内在的关联呢?  相似文献   

8.
“县域经济”到底是什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任务之后,对于"县域经济"概念的理解和说法很多,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很多专家学者看来,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实际上,经济活动的特色化,既是县域生产要素差异性所自然形成的本质特征,也是县域经济得以超越常规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法对于学术研究来讲十分必要,但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混乱,却往往容易让那些在县域前沿从事具体操作的基层干部陷入"云里雾里"而迷失方向,影响甚至伤害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在县域担任党政主职和领导经济工作多年的经验,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与感想,以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历来注家多把“束脩”解释为初次拜见老师的见面礼。如朱熹集注云:“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今人所著《论语译注》,也解释说:“脩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脡,十脡  相似文献   

10.
通常对孔子“三十而立”有两种解释:一以为立于办教育,一以为立于礼。刘蔚华同志主前者(见《孔子思想演变的特点》,《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3期)宋敏同志主后者(见《孔子“三十而立”非“立于办教育”》,《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4期)。  相似文献   

11.
这两篇文章都是在一九七一年写的,没有公开发表过。批陈伯达的“国防哲学”,是敬爱的周总理当时给我出的题目,文章写出后,在姚文元那里压下了。这次《社会科学战线》向我索稿,我苦于没有时间写文章,只好检出这两篇旧作交差。林彪、陈伯达和“四人帮”都是一伙,批林、陈时,由于“四人帮”的干扰,没有批适。现在揭批“四人帮”,似乎有必要补上这一课。陈伯达在二十年代写的反共文章是他的极右表现。到三十年代,他叫喊所谓“国防哲学”,这时他已经钻入革命阵营内部,学会使用某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因此虽仍然表现为右,但和二十年代那种赤裸裸的极右表现不同了。这种右,在革命人民中还是有些欺骗性的。到他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以极“左”伪装出现时,欺骗性就更大。可见反革命分子是越来越狡猾的。把陈伯达在七○年宣扬的“天才论”和他在三十年代宣扬的“国防哲学”相对照,就可以看出,不论是右的表现也好,极“左”的表现也好,他在认识论上一脉相承的东西是先验论。基于上述情况,发表这两篇七年前的旧作,也许还不是没有意义吧。  相似文献   

12.
<正> 孔子,举世闻名的大教育家,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最有成就的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三千”之数,虽不无夸大,但孔子学生很多却是无可置疑的。私人办学,规模初具,其教育经费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确是研究孔子教育事业极关重要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因《论语·述而》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一句话,就把“束脩”当作孔子收纳的学费。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上说:“他是‘有教无类’。  相似文献   

13.
如果人们翻阅一下“四害”横行时“四人帮”操纵的一些报刊以及他们的讲话、报告和批示,一定会发现,出现最多的词句之一就是“斗争”。什么大学只有一个专业,“就是斗走资派的专业”、什么“斗争就是政策”、什么“宁愿两年不搞生产,也不能一时不搞阶级斗争”,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强调斗争并没有什么错。马克思主义最重视斗争。但是“斗争”这个词,就字面看,是没有阶级性的,无产阶级可以利用它,资产阶级也可以利用它。问题在于,究竟为什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报纸、杂志中“偶像”成了高频词,有些杂志还开辟了“我心中的偶像”之类的专栏。那么,被奉为偶像的,是些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看到的文章中,既有把革命家称作偶像的,也有把牛顿、齐白石和影视歌星当作偶像的。总之,在这样的文章里,“偶像”与崇拜的人物几乎成了同义词。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校图书馆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到底什么是“博士后”?回想起来,我参加博士后导师组的工作已经好些年了,自己带博士后也有好几届,几乎每逢博士后开题,尤其是出站答辩,都免不了会问自己这个问题。之所以问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看到,博士后都是外来的博士,而且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情况往往就显得过于参差  相似文献   

17.
异化它的一般的哲学含义是指主体(人)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个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最先从哲学上详尽阐述异化问题的是黑格尔。黑格尔用异化表示绝对精神在自我运动中向着对立面的转化,他认为绝对精神突破纯粹概念(逻辑学)的领域而转化为自然界,就是纯粹概念的“异化”或“外在化”,意即纯粹概念转为与自己不同的反对方面去了。费尔巴哈则用异化说明人是怎样创造上帝的。费尔巴哈认为,宗教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国粹”,或曰“男人的辫子与女人的小脚”,这简直是骂人。  相似文献   

19.
论束脩     
<正> “束脩”这桩公案,至今聚讼未决。目前主要有“干肉说”和“束发说”两种,然而双方都未有充足的证据说服对方。我愿提点看法与有关同志商榷。一、“干肉说”和“束发说”的源流“束脩”的含义问题案汉之前韵文献资料中未见争议,歧议始子汉以后。孔安国注《论语》时说:“言人能奉礼,自行束脩以上则皆教诲之。”这里的束脩既可解为“干肉”,又可解为“束发”。郑玄首倡“束发说”,解束脩为:“谓男子年十五以上也。”可惜此论未被后儒继承,声息渐衰,险成绝嗣之论。主张“干肉说”的魏有何晏,梁有皇侃,宋有刑(曰内)、朱熹,元有许谦,明有张居正,清有刘宝楠,真可谓人多势众,洋洋大观: 1.《论语集解义疏·卷四》皇侃疏:“束脩十束脯也。古者相见必执物以为贽。……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在哲学改革的讨论中,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马克思实践观的深入论证和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提出。在对实践和实践哲学的研究中,确实存在一种如同李鹏程先生在《到底什么是“实践”?》(载《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一文中所说的倾向,即把实践和理论相对待、把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相对待,似乎实践就是一种行动,实践哲学就是关于行动的学说,甚至是“无思想的实践”学说。然而,李先生虽然指出了主张“无思想的实践”是一种“把实践强调得过了头”、“把所谓的‘实践’强调到绝对的观点”的不良倾向,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