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银行挤兑是银行的灾难性危机,储户的悲观情绪在储户间的交互传染是诱发银行挤兑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银行储户悲观情绪传染的状态取决于系统内部所有银行储户的初始平均态度,如果考虑金融权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正确引导是可以缓解储户之间的悲观情绪传染的。银行管理者为避免银行遭受挤兑,使银行始终处于良好的经营环境,可以从维护银行良好形象以增强储户信心、保持银行良好的流动性储备以及尽快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随机性金融挤兑的合约分析--泰隆城市信用社的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产权明晰,经营绩效优良的"泰隆城市信用社"挤兑案例的研究,讨论了挤兑发生的原因;检验了银行挤兑产生机制的理论争论.本文延用了Diamond and Dybvig(1983)和Peck and Shell(2003)的模型,我们发现:传统银行业务的存款合约受到现金流动性、偿还能力、先到先服务的限制,储户偏好可能受到外在谣言、扰动和经济冲击的影响,无论(利息)收入是否会受到损失,任何储户都会争相从金融机构提取现金.本文还讨论了解决挤兑事件的几种途径的可行性.例如,政府救助与银行管制、存款保险制度、"萨罗夫"银行制度(Suffolk System)以及各种金融创新、中间业务对于解决挤兑事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转轨时期的银行风险主要产生于制度缺陷或不完善所导致的体制性风险 ,因此要化解和防范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必须从产权制度入手 ,建立完善的风险约束制度与机制。本文将阐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性风险的主要根源和形成机理 ,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和化解该类风险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银行风险新特点主要是表现在业务的复杂性、根源的体制性、形成的多元性和涉及的广泛性四个方面。防范与化解对策主要应从提高防范意识,加快企业改革风险的企业因素,保障银行自主经营权,加强风险监管,健全内部控制机制,防止国际金融风险冲击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借鉴Samartin的模型,对其进行扩展(模型中既包括了完全恐慌性的随机性挤兑,也包括了信息所引起的基础性挤兑),以此对银行挤兑行为与银行流动性危机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银行业流动性危机的诱发因素主要是挤兑;个别银行一旦发生挤兑,这种挤兑可以通过一定的传递渠道对其他银行进行传递,其他银行也受到流动性的冲击。从微观机制上看,银行业的流动性问题可以由个别银行开始。防范银行流动性危机的对策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构建银行声誉机制;打造强势银行。  相似文献   

6.
银行是经营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它所从事的是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金融服务业务。银行经营对象和经营业务的特殊性以及高负债性决定了其外部性最大,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任何一般的企业,对政治风险也更加敏感。防范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应深入分析东道国的类别和投资环境,与东道国签订保证协定,建立政治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重点防范和化解政局变动带来的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加入WTO对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影响,提出了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制度风险;并从体制、市场、企业和银行四个方面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具体对策:一是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建立微观自律机制;二是强化金融监管,健全风险预警防范机制;三是调整经营策略,提高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对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尝试性界定,对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典型形式及其内部所隐含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与揭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中国式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策略路径等。  相似文献   

9.
企业集群授信呈现出一些新的风险特征,且在各地频发风险,威胁银行资产安全。目前防控企业集群风险存在信息不对称仍无法有效解决,风险处置以单体处置为主,未能考虑企业集群授信风险的传染性和渗出性特点,系统性安排处置方案等不足。企业集群授信风险防范化解应事前预警防范和事后处置化解并举。具体对策是:建立基于风险溢出与风险传染的社会网络风险预警与监测信息系统;强化风险溢出和传染的预警防范;理性做好风险溢出和传染的处置化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加入WTO后,遭受外资银行重大冲击的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体制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投融资风险和财务风险等.面对这些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采取建立健全银行风险预警系统,尽快完成企业化改革,提高资本充足率,积极化解不良资产,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四行联手以提高其竞争力的同时,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国际协调等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11.
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很多学者开始对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进行深入的考问,对金融监管理论、模式、体系、制度和金融监管政策进行系统研究。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市场自律有密切的联系。在我国现有的分业监管体制下,现阶段宜采取牵头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综合监管模式,待条件成熟时将监管模式由牵头模式过渡到统一监管模式。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及其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面临来自政府部门、信用担保公司、协作银行及内部的风险源,从内部控制和外部防范着手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风险控制体系。内部风险控制从再担保机构业务流程,解析风险控制关键点,以建立和完善再担保业务初审、调查、审查审批、保后监管等风险控制环节;针对再担保机构外部风险,提出政府的再担保监管与风险补偿、与担保公司和协作银行合理分担风险、开发多品种再担保产品等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论公证在我国防范金融风险中的特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宁 《河北学刊》2001,21(1):121-124
信用风险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风险,防范我国的金融风险要建立以人民银行为主的多元金融监管体系,公证在金融监管体系中可以发挥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金融监管体系中有必要引入公证这一社会中介模式。应当进行金融公证立法,以充分发挥公证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二板市场风险的周期变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是采用会员制还是公司制,二板市场实际上都存在一定的存续期间。对新兴的中国二板市场来说,其必然经历一个初创期、成长期、繁荣期和衰退期的发展过程。二板市场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会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研究二板市场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有助于动态地设计控制风险的制度和调整监管思路,进而保障二板市场在发展性和安全性之间谋求最佳的平衡点,并保持市场管理的持续有效。  相似文献   

15.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是我国金融业的一次全新的改革实践,加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不仅是加快整个金融业改革的大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加快整个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已无可争议,是必须的、迟早的事情。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还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2006年我国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局势,商业银行应先进行全面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以创新制度和技术手段降低不良资产,在改制后做好上市安排,规范证券市场运作。  相似文献   

16.
随着金融体系的演进,尤其是便利直接投融资的股权和债权产品市场的发展,金融脱媒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基本形式和管理体系都具有深远影响。积极融入到金融体系的发展进程中,开展主动型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运用脱媒环境完善其风险管理和现代企业制度,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对发展我国保理业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力  姜惠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6):102-103
国际保理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的中间业务,是西方发达国家主要的贸易结算方式之一。我国开展保理业务应做到:采用双保理和明保理的方式利用保理业务,拓宽业务范围;重视信用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积极促进现代保理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明确市场定位,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保理从业人员队伍;促进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8.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增加了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但在实践中尚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必须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依据、妥善解决退出金融机构的债权问题、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  相似文献   

19.
李敏 《学术探索》2005,(4):74-78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改革和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犯罪成为金融领域最大的风险之一,本文从研究金融犯罪的特点、发展趋势、分析其成因出发,在此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防范金融犯罪的制度安排和技术手段,探讨我国防范金融犯罪的路径,以期对当前发案率极高的金融犯罪的防范和抑制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相融合的产物,是不同于市场和中介的第三种金融模式.这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的职能到底会产生何种影响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互联网金融作为市场与银行竞争合作的产物,形成了对银行传统职能的解构以及功能衍生."职能解构"并非是银行对该项职能的放弃,而是意味着某项职能的执行者从银行延伸到互联网金融平台,且职能的执行方式出现变化.研究表明,现有的三类互联网金融平台——第三方支付类、融资平台类、金融服务类分别从不同的侧重点对银行的传统职能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