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围绕着历史剧《济金根》而展开的论战,实质上是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在文艺理论上的一次重大斗争。拉萨尔在剧本序言里故意贬低莎士比亚而抬高席勒,实际上是否定唯物主义的文艺观而鼓吹唯心主义的创作原则。针对这种“美学信念”和创作倾向,马克思首先批评说:“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①。恩格斯继而指出:“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  相似文献   

2.
“席勒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一八五九年分别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提出来的。尽管马恩在写这两封信前未作任何意见交换,但他们在批评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时,意见那么惊人地一致,他们指出,拉萨尔剧本的最大缺点,就是未能“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马恩在这里为什么都将“席勒式”和“莎士比亚化”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3.
“席勒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致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与“莎士比亚化”相对应的一个术语。马克思在这封信中批评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你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希望他要“更加莎士比亚化”。恩格斯于同年5月18日致拉萨尔的信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国内有关探讨文章大都认为“席勒式”是指席勒创作中的唯心主义倾向,是与莎士比亚戏剧的现实主义相对立的观念主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艺术不同于科学对世界的掌握的方式。科学反映现实的方式是抽象思维;艺术则用艺术思维的方式,即形象思维。马克思在这一《导言》中要求我们艺术地掌握世界,那末艺术如何地掌握世界呢?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一封信中提出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的问题。恩格斯也在《致斐·拉萨尔》的一封信中对“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莎士比亚化”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方法,而“席勒式”则是一种抽象思维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1859年4月19日马克思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曾指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以下简称《济金根》)的缺点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同时提出了要“更加莎士比亚化”的重要创作原则。在这里马克思把“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是作为文艺上两种对立的创作倾向来加以对比的。“莎士比亚化”意味着从现实生活出发,在文艺创作中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席勒式”意味着从主观观念出发,在文艺创作中搞唯心主义。在这封信中,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明确地表达了他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中,对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存在着不同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解释主要从对立的矛盾、美学范畴、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人物形象、典型和艺术思维等角度对“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进行了分析,并构成了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一八五九年四月十九日卡尔·马克思在伦敦给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讲到:“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是马克思对拉萨尔所写的历史剧《弗朗茨·封·济金根》的批评,也就在这封信里明确地提出了“莎士比亚化”的艺术主张。同年五月十八日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给拉萨尔的信中也讲到:“我认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来,有关“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研究论著及高校教材的注释,日益多了起来.但是,什么是“莎士比亚化”?为什么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还要求拉萨尔“更加莎士比亚化”?这一创作主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席勒式”的缺点,到底应该怎样解释?为什么马克思要把拉萨尔在历史剧创作上的最大缺点和他外交路线上的错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认为仍有认真研究、准确阐释和展开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翟秋白同志十分关注文学上的现实主义问题。他翻译了恩格斯致哈克奈斯的信,写了评介哈克奈斯的思想和创作的文章,对恩格斯这封信进行了注解。还写了专题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主义理论的长篇论文,全面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重视和对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的重要评价,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精神和重要原则,批判了浪漫主义者雨果、自然主义者左拉以及第二国际的批评家对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札克世界观与创作的关系的歪曲。除了这些文章以外,还在论述文艺大众化问题的一些文章和文学评论中,根据恩格斯在致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的充分的现实主义的精神,着重讨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应当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问题,发表了他对革命文学的创作方法的理解和设想。虽  相似文献   

10.
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的整体认识中,一个认识上的严重混乱,就是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的基本内涵理解为"本质真实".在美学史上,"本质真实"理论的创建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席勒式方法与莎士比亚化方法之间的对立实质上就是"本质真实"与"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之间的对立.确立对艺术创作的认识论态度有助于克服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和某些现代流派的消极影响,但美学中形而上学的庸俗认识论对于艺术研究同样是无益的,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澄清二者之间的混乱.  相似文献   

11.
歌德和席勒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是要好的朋友,但他们的美学主张却不相同,前者主张现实主义,后者则向往浪漫主义。恩格斯在谈到歌德和席勒时说:“歌德过于博学,天性过于活跃,过于富有血肉,因此不能像席勒那样逃向康德的理想来摆脱鄙俗气;他过于敏锐,因此不能不看到这种逃跑归根到底不过是以夸张的庸俗气来代替平凡的庸俗气。他的气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艺术史上,由于作家、艺术家对文学艺术的见解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文艺潮流或文艺流派。这些潮流或流派尽管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但最主要的潮流或流派只有两个: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尤其是现实主义,更是源远流长,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与发展,起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现实主义的原则,就是生活本身所给予的原则。换言之,现实主义是从生活出发来解决创作上的各种问题的。所以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文艺家都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现实主义也就  相似文献   

13.
思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称巴尔扎克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尽管一百多年来对恩格斯关于巴尔扎克这一著名论断有着不同理解,但有一个认识却是共同的,即巴尔扎克在主观上克服了一个保皇党正统派所固有的思想局限,认识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①——一历史的必然趋势,在新的思想认识指导之下,在现实主义的创作实践中,忠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忠实地塑造出一系列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人物.因此,恩格斯给予这么高的评价。二十年  相似文献   

14.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既是纠正“拉普”文艺路线的错误,也是为了吸引“同路人”作家和争取高尔基回国,此外还与苏联公开发表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论现实主义的信有关。但恩格斯所说的立足于对历史环境的真实把握、具有批判精神的“充分的现实主义”,在这里变成了维护共产党领导、歌颂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社会确认的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要求为党的政治服务,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描写现实,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但如果理解偏差、执行失当,也会给党的文艺事业造成损害,需要进行科学的辨析。  相似文献   

15.
(一) 最早在文学领域使用“现实主义”一词的,一般认为是德国诗人席勒。他在1795年写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一文中,把诗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两种,前者摹仿现实,后者表现理想;前者是古典主义,后者是浪漫主义。席勒按其本性是倾向于表现理想或观念的,他用“现实主义”就是为了同理想主义对立。  相似文献   

16.
对英国诗人济慈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进行了剖析,提出济慈忠于生活真实的诗歌美学对艾略特等后世诗人的影响,以及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主张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济慈现实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其追求美与真的艺术观的完美结合是济慈之所以少年有成,影响深远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对英国诗人济慈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进行了剖析,提出济慈忠于生活真实的诗歌美学对艾略特等后世诗人的影响,以及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主张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济慈现实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其追求美与真的艺术观的完美结合是济慈之所以少年有成,影响深远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人类文学创作主潮之一,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它都有蓬勃的生命力,而对它的理论却有太多的争议。如何界定和评价它在当代文坛中的价值和向度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此提出自己若干看法。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一定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一步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永远跃动着伟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对“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来 ,理论界一部分人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的思想简单理解为俄国以及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能够“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纵观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的一系列研究 ,作者认为 ,“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提法在思想上并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 ,在实践中导致我们长期搞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问题思想的研究 ,重要的不在于答案本身 ,而在于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提出的,它的基本立场是为德国文学服务。随后,"莎士比亚化"传播到中国,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参照物、文学批评的一个标杆。"福斯泰夫式的背景""生动性"等概念是恩格斯提出的,这些特征可以定义为"莎士比亚式"。"莎士比亚化"不同于"莎士比亚式",前者强调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后者强调的是一种创作技巧。"莎士比亚化"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的成果是"莎士比亚中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