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甘青地区文化遗存丰富,文化特征多样,是我国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的考古学异常发达,形成了多种考古文化并存发展的局面。本文综述了甘青地区青铜时代各考古文化的基本样貌、特色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影响状况,为人们认识甘青地区文化打开了一扇了解之门。 相似文献
3.
许顺湛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30(1):15-21
"五帝"不是指五个具体的人,而是不同时代的代名词,其中每一古帝都经历了若干世;"五帝"不是传说时代,而应该是一个历史时代.根据<春秋命历序>及其它古代文献研究,排出五帝时代框架为:黄帝代公元前4420~公元前2900年;颛顼代公元前2900~公元前2550年;帝喾(包括尧)代公元前2550一公元前2150年;帝舜代公元前2150~公元前2100年.少昊的年代重合于黄帝、颛顼的年代之中.同时可以将中国新石器时代众多的考古学文化分别归入前五帝时代(下限公元前4420年)和五帝时代两大段,后者又可分出黄帝时代(下限公元前2900年)与颛顼、帝喾、尧、舜时代(下限公元前2100年).五.帝时代与考古学文化年代对应,多是大体相当,无法严格要求;五帝文化与考古学文化的时应,也应该允许学者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4.
许顺湛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五帝不是指五个具体的人,而是不同时代的代名词,其中每一古帝都经历了若干世;五帝不是传说时代,而应该是一个历史时代。根据《春秋命历序》及其它古代文献研究,排出五帝时代框架为:黄帝代公元前4420~公元前2900年;颛顼代公元前2900~公元前2550年;帝喾(包括尧)代公元前2550~公元前2150年;帝舜代公元前2150~公元前2100年。少昊的年代重合于黄帝、颛顼的年代之中。同时可以将中国新石器时代众多的考古学文化分别归入前五帝时代(下限公元前4420年)和五帝时代两大段,后者又可分出黄帝时代(下限公元前2900年)与颛顼、帝喾、尧、舜时代(下限公元前2100年)。五帝时代与考古学文化年代对应,多是大体相当,无法严格要求;五帝文化与考古学文化的对应,也应该允许学者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朱亮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5):5-11
河南更新世时期的气候,是由炎热多雨的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向半干旱、干旱气候转变的,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有多次温暖气候与寒温气候的更迭。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使河南成为远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古代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文化往来是由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两个半岛之间的文化往来至迟发生在距今7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从最早的辽东半岛文化向胶东半岛微弱的输出,转变为距今6000年以降的胶东半岛文化向辽东半岛的输出,胶东半岛文化最终取代了辽东半岛的土著文化。汉武帝时期郡县制在辽东真正确立以后,地近胶东半岛的辽东半岛地区最早接受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从而使辽东半岛经济、文化在东北地区处于领先的地位。两汉之际和东汉后期,儒家等思想和文化在辽东半岛得以进一步传播,辽东半岛与中原地区文化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7.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的辽西地区至迟在8500年前就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古文化区。几代考古学工作者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基本建构了这一地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通过对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进行系统分析,这一地区古代社会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从兴隆洼文化分散的村落组织,赵宝沟文化时期流行的部落,红山文化时期的复杂酋邦,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统一的地域性国家的出现,都表现出持续进步的演进态势,并且考古时代的辽西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的辽西地区至迟在8500年前就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古文化区。几代考古学工作者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基本建构了这一地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通过对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进行系统分析,这一地区古代社会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从兴隆洼文化分散的村落组织,赵宝沟文化时期流行的部落,红山文化时期的复杂酋邦,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统一的地域性国家的出现,都表现出持续进步的演进态势,并且考古时代的辽西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考古学界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一词,后来该称谓多见于民族学和历史学著作中。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党章,标志着“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理论的正式形成。此后学界掀起了一场多视角、多维度、多学科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潮。考古学作为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一门科学,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理论方法上,文化-历史考古研究范式中的考古学文化和谱系研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阐释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实践中,可以从文明探源、民族考古、公众考古三个方向开展考古工作,以此增强文化自信、建立民族认同、传播文化史观,有效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臧志攀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4):188-188
从春秋战国、西周、殷商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一直是我国考古学研究的重点领域。20世纪以来,学界的研究性成果颇丰。但多集中在对考古学新发现资料的整理探究上,对典型性文化板块的归纳分析上,对代表性文化遗址及出土文物的清理复原上……用类型化的文物考古资料进行跨学科的系统与基础性建设的,尚不多见。而王政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结项成果《战国前考古学文化谱系与类型的艺术美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发行),就从这个角度入手了。 相似文献
11.
秦勤忠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4(2):56-57
侗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建筑文化审美特征。从美学的角度选取侗族最富有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吊脚楼、鼓楼和风雨桥等建筑进行论述,可以向世人展现侗族建筑文化审美之精神风貌,丰富我国民族文化的宝库。 相似文献
12.
傅安辉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5,(4)
因侗族芦笙习俗而形成的侗族芦笙文化,为侗族民众所喜闻乐见。侗族芦笙文化是一种礼仪文化,不尚武,只追求亲和。和侗族其他文化一样,其精髓就是追求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可以说侗族芦笙文化是最能体现东方文明的文化。对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促进人类团结、和谐、友好相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侗族大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09-114
侗族大歌作为民间歌曲中的一株艺术奇葩,在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尤其是其文化教育功能在培养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也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危机。在侗族大歌变迁的脚步日趋加快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探寻出一条适合其发展的有效途径,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文化遗产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东潇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3,32(1):30-33
侗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草标现象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标的社会功能有表明归属、提示、示警、禁忌、约会、祈祷等,对社会和谐起到了明显作用.草标文化已经成为侗族社会的传统美德,在今天得到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傅安辉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4,(1):109-112
侗族以族群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拥有本民族突出的社会生活价值观。重义轻利、克己利人、热心公益是侗族人最为突出的传统美德。宽容儒雅、趋静求稳、崇尚和谐是侗族最为基本的民族品性。 相似文献
16.
张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00-102
本文主要通过对乾嘉学派研究情况的回顾,提出"学侣"这一崭新的研究视角,将学术史研究与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一种互动下的历史研究,从而为乾嘉学派的研究提出一个崭新的思路,以使得学人可以通过这一新视角将乾嘉学派的研究引向更深入。 相似文献
17.
钟礼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2):87-92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原始时代,人们往往把自然现象超自然化,迷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万物,并且支配着人们的各种活动。在福建的考古发现中,远古时代昙石山文化的拔牙、割体葬仪、原始巫术与图腾崇拜的内涵,透露出福建史前原始宗教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8.
康忠慧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1):9-12,23
运用民族学和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三个方面,对苗族的传统生态文化展开了初步探讨。从中可以发现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具有自发性与素朴性、普遍性与权威性、宗教性与实用性等鲜明的特征。在当今社会,苗族丰富多彩的传统生态文化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吴平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2):65-70
在民族民间文化正遭受日益严重的冲击濒临消亡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培育民族文化传承人、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值得思考和研究。通过对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黔东南具有民族特色中小学校的调查,分析传承人的当代生境与传承活动存在的问题,各学校"民族文化进课堂"教育传承情况,进而对保护传承人以及传承人培育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CAO Ying-chun 《高校社科动态》2008,(2)
"河北省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讨会"在很多方面均有创新与突破。在研究资料方面,对旧材料的史料价值作了进一步的发掘,并十分重视新材料的运用。在研究论题方面,既有对旧有问题的重新审视,也有对开拓性新论题的探索,且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层面研究并存。 相似文献